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三)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1 20:51:58



科普節目對青少年的重要影響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廣大青少年對大眾傳媒的努力與改觀給予了很高評價。被調查者對大眾傳媒就創造力培養良好環境作用的認同率分別為,電視:78.8%;報紙:71.4%;廣播:60.0%;雜誌:58.4%;圖書:57.3%。出版業沒有滿足青少年對書籍的需求,46.7%的被調查者表示“家裏和學校不能提供所需的書籍”。請問嘉賓,電視傳媒如何通過科普節目提高廣大青少年對科普的興趣?
  【特邀嘉賓:翟立原】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或叫做求知欲,是他們力求認識自然界,認識人類自身,渴望獲得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在青少年觀看科普節目的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指出了興趣的重要性。因此,在攝製青少年觀看的科普節目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大自然氣象萬千、多姿多彩的景象,利用科學為人類生活帶來無窮無盡變化的重要影響力,利用科學家在探究科學過程中展示的人格魅力,抓住青少年的好奇心,啟發其求知欲,開闊其眼界,激勵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決定了他們今後是否願意以及能否成功參與科學體驗活動。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8月3日,在北京農展館召開了第三屆APEC青年科學節,青年科學節組委會主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説,“我們的未來,要由掌握了科學的年青一代來創造。”,國務委員陳至立説,要全面開展面向廣大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動,激發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學事業的熱情。請兩位嘉賓談談,科普節目的重要性與作用?
  【火腿-老法師】我的小外孫女——就是論壇用戶上的那位小姑娘,小小年紀已經迷上了電腦,就會掌握了電腦。未來就是他們的!
  【漫遊世界】你這外公也是功不可沒啊。
  【火腿-老法師】謝謝您的誇獎!
  【特邀嘉賓:彭友東】科學普及是國家的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意義重大而深遠。首先,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好像是世界經合組織做過一個各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比較報告,綜合競爭能力是排在四十幾位(具體的數字記不太清楚了),其中,反映經濟等硬指標的都比較靠前,有的達到了二十幾位,而體現人的素質的或者説體現人力資源的排位都比較靠後,有的在六十幾位。舉這個例子就是説,我們國家的人口素質已經在拖經濟社會發展的後腿,如果不能儘快的從根本上改變,將會成為制約我們發展的主要因素。其次,科普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四個方面的目標之一。也就是説,人的發展已經是我們發展的直接的目標,而科普是以提高人的科學素質為目的,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再説的具體一點,人的科學素質也與它的自身的一些利益是緊密相關的,與如就業能力、工作能力甚至包括生活的能力都與人的科學素質有關,也就是説與科普有關。
  【火腿-老法師】我希望科普電視節目可以分農村、其它兩個電視臺,因為我國還是農村廣闊,對農業科普知識需求量還是非常大。經費不夠我們網友可以捐助!
  【特邀嘉賓:翟立原】説到電視科普節目的重要性與作用,首先要看到科普的重要性與作用。我們所説的科普,即科學技術普及,正如“科普法”所詮釋的,其主要目標是把人類通過探索和研究所歸納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以及蘊于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選擇恰當的形式,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從而有益於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並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科普的重要性與作用已不言而喻。而作為科普主要傳播途徑的電視科普節目,其重要性與作用首先體現在觀眾的絕對數量,是任何其它途徑可望而不可及;其次,電視科普節目通過現代遠程技術所顯示的直觀性,亦遠遠優於任何平面媒體;而其豐富內容與多樣形式所形成的視聽感染力;無疑是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傳播的最好載體。

  【金達欣】彭部長,我覺得科普大篷車確實是中國科協辦的一件深得人心又很實在的一件事,她就是一座流動的科技館,還備有發電機、手提電腦等。但受益人並不算多。能否與電視聯手,搞“科普大篷車”的專題節目呢,這樣可讓邊遠地區群眾都可受益。謝謝!
  【火腿-老法師】這個提議非常好,我贊成!
  【金達欣】電視上可介紹展品是如何製作的,包括它的原理。展品又是如何“折疊”裝車的,科普車的主要功能等等。
  【特邀嘉賓:彭友東】“金達欣”網友,和您討論科普問題真的很有意思,我們似乎“英雄所見略同”。這幾年,我們非常重視和央視的合作,曾經與十頻道共建《公眾與科學》欄目有兩年之久。最近,我們正在合作,即將在十一期間推出“走向2049——全國首屆科學素質大賽”特別節目。節目共七期,每期50分鐘,計劃于10月1日至7日在CCTV-1和CCTV-10同時播出。此外,我們確實搞了一個“科普大篷車”的專題節目。具體的實施單位是中國科協的聲像中心,他們把製作的節目免費提供給地市級的電視臺播出,現在已有大概300家地方的小電視臺在播出“科普大篷車”節目。我們認為這個項目很好,稱之為“農村包圍城市”。但是,目前也遇到了經費上的困難。因為,在小電視臺播出節目是沒什麼經濟回報的。所以,需要社會資金的支持。

  【漫遊世界】請彭部長談談中國科普教育節目適應我們民族文化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特點,科普節目編創如何才能體現出這些特點?謝謝彭部長!
  【特邀嘉賓:彭友東】“漫遊世界”網友問了我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同時是每個科普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那就是科普節目一定要適應我們民族文化,我本人不是科普節目編創的專家,但我覺得,科普節目一定要重視社會的需求,不僅要重視普遍的需求,而且要重視個性的需求,比如説,面向農民的科普節目應該與其生産、致富緊密結合,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節目應該與生活健康等緊密結合。而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應該多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要重視節目的吸引力、藝術性,也就是説要吸引青少年。

  【CelineDill007】現在的科普節目大多是講些自然生態(動物居多)或是以前的文物分析什麼的,太俗了!我認為應該加上一些關於現代建築學或是利用法醫學破案等等。美國的“探索科學”節目就很不錯!
  【特邀嘉賓:彭友東】這位網友提的問題我也有同感,從我們的理解看,科普並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它還包括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宣傳,要從內容上看,確實不能只是自然的東西,或者是歷史的東西,所以也應該有一些現代科技的新發展的一些反映,甚至有一些面向未來的暢想,總之應該是豐富多樣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內容去體現對科學知識的傳播,對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宣傳,要把這些軟的東西、精神層面的東西要貫徹和體現到節目中去。剛才這位網友提到美國的《探索科學》,他們這個節目做得確實不錯,除了在製作上的大投入外,對他們一直貫穿有他們對科普的理念,反映了人對自然、對一些現象的一種探索、求真的精神。
  【dreamer24】我覺得科學素養不只是對具體知識和技術的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許多管理工作領域,甚至許多理工專業出身的人,也缺乏一種基本的尊重事實、追究事理的科學精神。您能不能談談科普工作怎樣更好地培養這種“軟”的東西?
  【特邀嘉賓:彭友東】【dreamer24】網友提出的問題非常好,我非常願意和你進行一下探討。對於科學素質的概念、內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從去年開始,中國科協組織了近兩百位專家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目前研究工作還在繼續深入,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覺得,科學素質應該是指公民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尊重客觀規律,具備一定的應有科學技術成果的能力。需要説明的是,這裡的科學技術成果既指硬的成果,也指軟的成果。應當承認,在傳統上的科普工作比較偏重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傳播,這是以後我們在科普中需要突出加強的,但具體的方法和具體的渠道也有差異,比如説,在學校的科學教育中,應該重視研究性、探究性的課程,應該讓學生多動手、多參與,比如説社會化、群眾性的科普活動中,也應該減少説教讓公眾多參與,在參與中體現科學技術的樂趣。再比如説,在傳媒的科普節目中,應該更貼近大眾的需求,使公眾更關注到基本的科學問題和身邊的科學。
  【dreamer24】謝謝彭老師的回答。我是社會科學專業的,我覺得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一直有個問題,目前的科普工作是不是僅指自然科學的普及?是不是對於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有所忽視?
  【特邀嘉賓:彭友東】【dreamer24】問了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也是理論界為此爭論不休的問題。我不是理論方面的專家,所以不好就這個問題提出什麼觀點,只是實事求是的講,從科協的角度,我們是把科普內容的重點放在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但是近些年來,我們也一直強調,所以要在科普中重視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傳播,要體現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融合,當然是不是能做得好,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過程當中。


責編:詩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