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三)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1 20:51:58



科普節目發展的難點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兩位嘉賓,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教授説:“中央電視臺的科普節目播出時間僅為9%,且科普節目收視率極低,不足1%,在很多地方還無法收到。但在日本,其科普節目播出時間佔15%以上,美國佔20%以上。”請問,你們對央視的科普節目有什麼看法?
  【特邀嘉賓:翟立原】從科普節目播出時間來看,中央電視臺是少於美國 、日本,但我想不必急於在時間上與“國際接軌”,關鍵是播出節目的質量。節目質量不高,收視率自然會低。當然,要想提高科普節目質量,我覺得首先要了解公眾的需求,以明確選題方向。特別是要針對大城市、中小城市和農村不同公眾群體的需求,製作出能夠有益於其學習並解決實際需求的節目。如對廣大農民,應側重與其生存相關的科普;對大城市,則可側重與其發展相關的科普;等等。當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覺得可以適當地增加科普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或者設立單獨的科普頻道,但前提應該是保證科普節目的質量。需要指出的是,現在中央電視臺所做的科普節目應該説在全國來説質量相對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比地方檯的節目好。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因為我也參加過一些節目的錄製,首先我感覺攝製組的編創人員缺少專業的訓練,這個專業訓練包括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對於傳播學這方面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對於科技知識的了解,以及對於傳播形式的研究,相對國外都比較弱。具體體現在,很多節目缺少嚴密的設計,腳本大多比較粗。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有經費的原因。
  因此,總的感覺,節目的質量與國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節目的表現形式上還比較單調。另外,由於缺少科普社會體系的支撐,現在的電視科普節目僅僅是在電視臺播放,還沒有像國外那樣很多好的電視科普節目直接進入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科技課程的重要聲像資料。從某種程度上説,資源的利用還是有限的,還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高粱49】我們當前電視媒體上形式活潑多樣、內容貼近生活的科技普及節目還不是太多,而相反,娛樂搞笑類的欄目反而佔了不少時間,有些還是黃金時間。人想,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需要科技知識,更需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我們的電視媒體也應該擔負起傳播科技知識的重任,發揮自己受眾面廣的優勢,多辦一些活潑、引人的科普節目。兩位嘉賓認為我們的電視媒體這樣的節目少,主要原因在哪?應該如何來解決?
  【特邀嘉賓:彭友東】我非常同意網友“高粱49”的意見,分析其原因,應該説比較複雜,我覺得根本上講,還是一個是不是真正重視的問題,我的理解,重視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在思想認識上重視,另一個是在實際操作中重視,我覺得,從思想認識上講,我們國家從政府到社會到個人,對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還是非常重視的,比如説2002年,我們國家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家領導人也在很多場合強調了科普的重要性。但另一個層面,科普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業,週期長見效慢,是目前市場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不求現實回報或高回報的事業。所以我覺得,在實際操作層面,我們很多的地方和單位對科普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電視媒體中的科普節目少,質量不高,追根求源還是個重視和不重視的問題,是一個肯不肯拿出時間肯不肯增加投入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實際操作中也真正重視起來;第二個是要提高科普節目的質量,要增加投入,提高編創製作水平。
  【特邀嘉賓:翟立原】我覺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電視臺科普節目攝製組的創作素材來源單一。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次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APEC青年科學節上,在以環境為主題的青少年科技實驗和展示項目上,來自不同國度的青少年,以海洋與環境、綠色奧運、植被與氣侯變化等12個小題目分別編演了不同形式的科普節目,其形式包括童話劇、小品、相聲、話劇、音樂、繪畫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但遺憾的是,由於電視臺科普節目欄目與會議的組織者缺少溝通,使這些因東西方文化撞擊而産生的優秀科普節目沒有能夠錄製下來。試想,如果有一個完善的科普社會體系,那麼電視臺科普節目製作組就會從學校、企業、政府相關機構或大型科普活動那裏獲得豐富的素材和多種多樣的科普節目形式。因此,建立一個有益於優秀科普節目産生的科普社會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漫遊世界】科普節目不能在電視媒體中獨佔鰲頭,這是不是緣于電視媒體興起之時,人們大多把它定位為娛樂媒體,從而導致娛樂節目捷足先登,使得為娛樂而電視成為人們的觀念。

  【牧言再生】科普類節目一直都是各國的熱點和難點。熱,是因為它是將來國家、世界的進步力量所在,難,是因為它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術語越來越多,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逐漸脫節,如何把晦澀的科學道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東西聯絡在一起?
  【特邀嘉賓:翟立原】要把晦澀的科學原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東西聯絡起來,需要編創者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背景。同時,要求編創者具有把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恰當地融合在一起的技能。現在,國外的許多優秀科普節目,都做到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即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完美的視覺形象和聲音魅力,恰當地詮釋了科學原理。在這裡,形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漫遊世界】難就難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不能完美的結合,問題就在於能夠實現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科普作家太少了,就文學作品創作現狀而言,作家更多的是注重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題材的創作。
  【精靈U】問題還在怕寫錯,所以,寫到最後就是教科書了。
  【漫遊世界】要改變輕科普創作這一現象,我們的科學家,文學藝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形成合力,才能讓科學紮根于社會尤其是青少年之中。


責編:詩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