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節目(之三)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1 20:51:58



科普基本概念詮釋及科普發展現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首先,請兩位老師闡述一下,科普的內涵好嗎?
  【特邀嘉賓:翟立原】我們通常而言的科普,即科學技術的普及,主要指的是科技知識的傳播,科學精神的弘揚,科學方法、技能的普及和科學思想的啟迪等。實際上,如果從科普的教育功能所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來函,和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活動。如果從大教育的觀念裏看,科普的方式可分為正規教育方式和非正規教育方式。毫無疑問,正規教育是科技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弘揚,科學方法、技能普及和科學思想啟迪的主渠道。但由於正規教育課程的相對滯後,在科技、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以非正規教育方式進行的科學技術普及,由於目標的廣闊性和靈活性,也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就廣闊性而言,它特顯在可以為所有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其所需要的任何科普內容。而其靈活性則保證了可以隨科技的發展隨時調整目標,為每一個公民提供具有時效性並呈個性化的科普內容。
  【火腿-老法師】我國應該多一些正規教育的設計者,加快完善正規教育這一渠道。正規教育總是為主的,因此非常重要!傳播不能滯後。
  【漫遊世界】正規教育立足科學技術專門人才的培養,非正規教育著力於大眾科學素質的提高,彼此兼收並蓄,共同創造我們中華民族科學振興的大廈。

  【精靈U】請問兩位嘉賓,你們認為現在的科普工作是應該“送魚還是送釣”。
  【特邀嘉賓:彭友東】【精靈U】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的理解,“送魚”是不是指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而“送釣”是不是指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如果我理解的正確的話,那當然是“送釣”比“送魚”更重要,但是,“送釣”也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在送魚的過程中實現的,或者説“送魚”是基礎,“送釣”是靈魂。當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還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具體的分析。要力爭做到以“送魚”為手段,達到“送釣”的目的。
  【精靈U】是這樣的意思。送魚是圈養的方式;我們長期以來用的方式。送釣是放牧的方式。要放得開,還要養得壯。科普專家就要用心了。
  【火腿-老法師】我懂這個意思,是圈養還是放牧?是放在溫室裏還是闖蕩江湖?是填鴨式還是啟髮式?
  【精靈U】是這樣,現在很多人在科技網談都摸不著頭腦。覺得亂得很。缺乏辨別能力和獨立思考。
  【漫遊世界】首先要讓人知道我“魚”好吃,有了吃“魚”的興趣,再給人以“魚釣”,讓他們自己去“釣魚”好了。
  【精靈U】科學知識是重要的,但科學方法更重要。現在,精靈覺得我們的年輕人特別是少年兒童缺乏科學方法指導。

  【蘭色茉莉11】彭部長,您好!自從小平1978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以來,我們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從而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國家領導人都對科技尤其是科普工作非常重視,那麼,能否請教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我們現在每年的科普經費有多少?能否滿足需要?這些費用主要是以什麼方式來使用的?謝謝!
  【特邀嘉賓:彭友東】【蘭色茉莉11】網友提出的問題我只能部分回答,首先我回答能夠肯定的,那就是目前科普經費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至於每年的科普經費有多少,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科普經費本身的構成就很複雜,它有政府投入的,也有社會各種方式投入的。僅從政府投入的角度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都有科普的預算,而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中,科普經費由中國科協來執行,具體數字也記得不是太清楚,到今年,好象也沒到一個億,地方政府的投入,地區間的差異較大,以省級財政為例,多的地方科普經費能有人均幾毛錢,而少的地方只有人均幾分錢。而社會的投入不太好統計,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我們的企業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還沒有被調動起來,投入還太少。至於這些經費是怎麼使用的,也非常瑣碎,我想給你舉一個我們執行的科普項目的例子:目前中國科協執行的最大的項目名稱為“科普宣傳車”(流動科技館),項目的起因是農村和邊緣地區的人們,特別是孩子們,沒有機會去只有城市才有的科技館,所以,我們就組織專家設計了一種流動的科技館,叫做“科普大篷車”,這個項目已經執行了三年,是由中央財政支持的,目前,我們已經在全國各地,配備了38輛車,非常受歡迎,每到一個村寨,當地的村民,特別是孩子們就像過節一樣。今年這個項目的經費是1200萬元,所以我們將用其中的大部分通過政府採購為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配備30輛左右的新車,將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於更新以往部分車展的展品。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據近期一項同日本、美國、歐盟15國的比較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均為倒數第一。這個數據準確嗎?原因是什麼呢?
  【特邀嘉賓:翟立原】應該説數據是準確的。僅以“科學方法”為例,這次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APEC青年科學節上,筆者作為專家委員會委員,親眼目睹美國中學生的研究項目展示,充分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方法的訓練——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觀察與實驗、形成結論,這得益於他們從小學開始對科學方法運用的培養。而我國公眾在了解科學方法方面與美國等國家差距較大。這主要由於我國中小學教育在過去大多強調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而造成的。因此,與日本、美國、歐盟相比,了解程度低下就不足為奇了。


責編:詩曼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