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體報道對科學普及的作用與影響(之二)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1 20:51:46



科技報道的技巧和方法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媒體在報道科技領域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注意什麼?
  【特邀嘉賓:沈英甲】我以為,如果説必須有所遵循,首先要選擇科技報道的切入點,目的是讓受眾看明白,能接受,變成他擁有知識的一部分,從而起到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受眾看不懂接受不了的科技報道有什麼用?
  【火腿-老法師】“stenvsngcn”網友的提議非常好,建議建立一個網上科技館
  【漫遊世界】如果能讓網上科技館之類科普知識內容取代網絡遊戲和聊天室,這對科普教育無疑是一件好事。
  【漫遊世界】媒體在報道科技領域方面的內容應當強調大眾化,讓所報道的科學事件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能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起到科學普及的作用。
  【特邀嘉賓:沈英甲】説的很好。
  【特邀嘉賓:薛守仁】媒體在選擇科技新聞報道的內容方面(或者稱為科技新聞的報道選題)應該研究和考慮受眾的接受行為。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受眾對科技新聞報道的選擇性接受;二是受眾對科技新聞報道的遵從性接受。清華大學的胡鈺教授對科技新聞受眾的接受行為曾經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我們知道受眾是一個複雜、多樣又多變的群體,而且他們在接受科技新聞時非常主動、自由,什麼時候接受和接受什麼,可以不受任何強制性限制,因此,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時,表現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選擇性。同樣,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時,除了明顯的主動性特徵外,還有另一種行為特點,即很多受眾對科技新聞表現出很高的信任度,甚至是一種依賴。尤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似乎無所不能的情況下,受眾對科技新聞有著很強的遵從性接受,只要科技新聞説什麼,就相信什麼,實踐什麼。
  我們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要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甚至要考慮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當中需要記憶,比如關於科隆技術的發展,那麼在科技報道的時候,首先一般的聽眾要知道科隆技術本身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另外它對社會、生物技術和醫學的發展有哪些幫助,它對社會倫理有哪些衝擊,像這些東西我們在新聞報道上都要如實的展現給讀者,我想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新技術的發展受眾需要記憶的東西,所以在考慮接受行為的時候首先考慮受眾應該記憶哪些東西,這個非常重要。另外,在對受眾遵從性接受科技新聞這方面我們還要考慮,因為科學技術一般人都認為是雙刃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於新技術的發現,受眾可能是遵從性的接受,你報道什麼他就接受什麼,因為他是新的科學技術。這個時候就要把這種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有利的一面要説清楚,另外不利的一面也要告訴受眾,也是我們在進行科技新聞報道的時候要注意的問題。有一個背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我們在考慮科學技術報道中,應該讓受眾清楚的認識到,應該相信什麼,應該在科學技術當中實踐什麼,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偽科學現象的出現,避免一些在科學報道當中的錯誤。而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或者一些負面影響。這也是對社會的負責,也是對受眾的負責,更主要的是體現我們科學報道的真實性、可靠性、權威性。

  【鑫飛馬】科技新聞與科學普及有什麼樣的關係?
  【特邀嘉賓:沈英甲】科技新聞要遵循其它門類新聞的共同規律,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特殊就在它反映的是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和科學反映的一些正在解決的問題。科技新聞是一門新興的新聞門類,現代意義上的報紙、雜誌是17—19世紀出現的,而正而八經科技記者是20世紀的20—30年代才出現的。大家現在看的都市報、青年報、少年報,可以説沒有任何一個平面媒體不把科技作為它的報道內容,而且是很重要的報道內容。科技新聞也要遵循新聞的五個W,這是新聞共通的規律,不能到了科技新聞這裡就變成的三個W、四個W了,這是共通點。科技新聞要反映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對記者的職業素養和科學知識的要求要比從事其它新聞工作的要高一些,因為科學是不能含糊的,不能想當然。科學普及不光是科技新聞的事情,科學普及在報刊上可以做,在宣傳欄上也可以做,現在提到的三下鄉里面的科技下鄉也是一種科技普及,直接把科技技術交給農民,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不可以把科技只理解為媒體去做,實際上大家都可以去做。科普工作做得怎麼樣跟政府的倡導關係非常大。

  【clare66】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使得科技新聞作品不象外行人寫的?
  【特邀嘉賓:薛守仁】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恐怕需要一個學習思考和交流的過程,尤其對待一個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任何一個文筆優秀、新聞知識紮實的記者和編輯也很難處理好新的技術問題,那麼要做好這樣新的技術新聞,記者和編輯首先要理解這項技術、這項科學,那麼就要跟科學家有一個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的過程實際是記者和編輯對科學技術一個認識和充實的過程,在這樣的基礎上,把科學技術用新聞的語言表述出來,恐怕你的新聞報道就基本能夠到位了。既不外行又不生硬,既科學又通俗。所以真正要寫一篇好的科學新聞作品,實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特邀嘉賓:薛守仁】把網友的問題跟主持人給我的問題結合來談一談,科學新聞怎麼報道才能使老百姓喜聞樂見。我認為,要使科技新聞報道讓讀者(或觀眾、聽眾)喜聞樂見,首先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尤其是在科普宣傳中,“三貼近”的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三貼近”説得更直白一點, 那就是科技報道首先要考慮讀者(或觀眾、聽眾)的需求。我們可以以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為例:“走進科學”在選題上以群眾生活中的熱點、疑點及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 又考慮不同地域受眾的需求特點,同時結合受眾在不同的時間的需求,才製作了許許多多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節目。例如,在我記憶當中的《空調也能致病》、《你需要多少維生素》、《不必為獻血擔憂》、《如形螨與美容》、《人機對話不是夢》、《漫談電子郵件》等,這些都是《走進科學》創辦初期的節目,讓人現在仍記憶猶新。所以,要讓科技新聞或科普宣傳為百姓喜聞樂見,首先抓好選題。
  【特邀嘉賓:薛守仁】另外,就是創作或者製作的問題。不妨還以《走近科學》為例。應該肯定的是《走進科學》欄目充分發揮了電視的形象、生動、準確的特點,對科技知識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演示,再加上專家的參與和指導,增加了節目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幫助觀眾解決了生活中的某些疑點和熱點問題的認識,又增長了知識。
  【特邀嘉賓:薛守仁】實際科技報道要處理的最關鍵問題是專業性與通俗性的矛盾。在這方面,電視的科技報道比紙媒體處理的要好得多,這體現了圖象與畫面表示的優勢。我們有理由要求電視在宣傳科技、普及科技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科技新聞報道與其他類新聞報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特邀嘉賓:沈英甲】簡而言之,科技新聞要遵循新聞的共同規律,又要具有科技新聞的本來屬性。科技新聞也必須具有新聞價值,它不應是科學論文,也不應是科技教科書,它應能向受眾提供並傳播科技新知,這包括科技新聞、科技通訊、特寫、人物專訪等,這些電視節目都辦得到。我個人覺得,在科技新聞、社會新聞、時政新聞、軍事新聞等各類新聞中,科技新聞的嚴謹性、滲透性,寫作的手法等都是要特別講究的。
  【特邀嘉賓:薛守仁】科技傳播從手段上看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研討會、講座與報告會、學術交流會、展覽展示會等等。單從新聞報道上看,科技新聞報道與其他類新聞報在文體上(也可以説在體裁)大體上是一致的,有消息、通訊、調查報告、評述、新聞資料等等;在科學普及上有説明文、科技小品、科普專著、科技影視劇等等。如果説不同點,那只有一句話,科技新聞必須要具有實效性(實際的效果)和實用性(實際的應用效果)。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在科技報道中,如何做到真實、準確的報道?
  【菩提根】科普的目的、科普的作用是什麼?兩位嘉賓能否詳細講一講?
  【特邀嘉賓:沈英甲】科普的目的和作用,我想都指向一點:就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綜合素質。中國東部和西部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東部的一些地區可以説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西部的一些地區還處在十分貧困的狀態,就這種情況來説,東部和西部的人群綜合素質是不一樣的。而且中國有13億人口受過高中和高中以上系統教育的人還是少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説,科普在中國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鑫飛馬】如何使科技類的新聞作品生動、明白、淺顯?
  【特邀嘉賓:薛守仁】要真正寫一篇好的新聞作品,應像講故事一樣,要把科學事件在科技記者的筆下變成一個科技故事,這樣去報道科技新聞恐怕讀者就會感興趣了。同樣,我們做電視科技新聞也一樣,利用電視的圖文並茂這個優勢,把科學事件變成科學故事就更容易一些,這樣受眾也就會更容易地接受。所謂淺顯實際就是把科學技術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它既不違背科學的原理,又能讓受眾更容易的接受。這是科技新聞一個長時期的話題,恐怕現在從事科技新聞工作的編輯記者也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比如説,舉一個科隆技術的例子,科隆技術這個詞剛一齣現的時候恐怕很少有人懂,如果把科隆技術直白地説,那就是動物的無性繁殖,恐怕這樣説一般的讀者也都會理解了。我不知道這樣跟這位網友説,你滿意嗎?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有些搞技術的專家,很不喜歡接受新聞記者的採訪,這是為什麼?是不是我們的新聞報道還存在著問題?
  【金達欣】不少院士都不願採訪,原因有:寫淺了,不妥;寫深了,外行看不懂。有些成果,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榮譽集中為一人,旁人有反感。另外,記者還容易犯技術錯誤,因隔行。
  【xs4435】很有道理呀!另外,我想可能會有一些諸如涉及專利方面的問題。
  【特邀嘉賓:沈英甲】這種情況在我從事科技新聞工作以來還沒有遇到過,不過聽説過。我想,有的科學工作者很謙虛,或者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必須保密,或者正處在關鍵階段,他也許不會接受採訪。當然,科學工作者不願接受採訪更重要的原因在採訪者,就我所知,囿于知識,有的科技報道沒能説清科學工作者的原意,有的報道獨出心裁張冠李戴,想當然地信馬由韁,對這樣的科技新聞記者人家當然要怕。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從事科技新聞報道與新聞製作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特邀嘉賓:沈英甲】要做一個成功的科技新聞從業者,除了我們應當具有從事其他各行各業的人都必須具有的共同素質,比如愛崗敬業等,首要素質應當是熱愛科技,具有廣博的科技知識。科學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有人稱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對從事科技新聞報道者的知識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專家、學者型的科技新聞從業者。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二位老師,你們一直從事科技新聞的報道和研究,你們有沒有獲獎的科技新聞,其獲獎的原因在哪?
  【小新#1】有的,我就從網上看過老師曾獲年度優秀科技十大新聞獎,具體情況記不得了。
  【火腿-老法師】對啊!兩位老師給我們談談得獎的科技新聞。
  【yq117】我們的科技頻道,應該如何想我們的國民傳授科學知識和道理呢!
  【特邀嘉賓:沈英甲】從事科技新聞報道20多年,我和薛所長都有一些獲獎作品,其中有中國新聞獎、中國科技新聞獎、科普好作品獎等。至於獲獎的原因,我想還是作品及時反映了迅猛發展的最新科學技術,適應了廣大讀者的需求。比如去年我的一篇通訊“禾下新夢”就獲得了中國科技新聞獎。這篇通訊著墨不多,總的不過千把字,但是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培育成功在即,處在大面積推廣的前夜。我在長沙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採訪袁隆平院士的時候,他給我講了一個他做過的夢:夢中,他看見新培育成功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大。我們從他的夢中不難看到一位中國科學家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和遠大抱負。用一個夢境來揭示科學家的內心世界,我想是能夠傳神的。


責編:張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