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體報道對科學普及的作用與影響(之二)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9-1 20:51:46



媒體在科技報道中應遵循什麼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媒體在報道科技領域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注意什麼?
  【特邀嘉賓:沈英甲】我以為,如果説必須有所遵循,首先要選擇科技報道的切入點,目的是讓受眾看明白,能接受,變成他擁有知識的一部分,從而起到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受眾看不懂接受不了的科技報道有什麼用?
  【火腿-老法師】“stenvsngcn”網友的提議非常好,建議建立一個網上科技館
  【漫遊世界】如果能讓網上科技館之類科普知識內容取代網絡遊戲和聊天室,這對科普教育無疑是一件好事。
  【漫遊世界】媒體在報道科技領域方面的內容應當強調大眾化,讓所報道的科學事件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能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起到科學普及的作用。
  【特邀嘉賓:沈英甲】説的很好。
  【特邀嘉賓:薛守仁】媒體在選擇科技新聞報道的內容方面(或者稱為科技新聞的報道選題)應該研究和考慮受眾的接受行為。在這方面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受眾對科技新聞報道的選擇性接受;二是受眾對科技新聞報道的遵從性接受。清華大學的胡鈺教授對科技新聞受眾的接受行為曾經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我們知道受眾是一個複雜、多樣又多變的群體,而且他們在接受科技新聞時非常主動、自由,什麼時候接受和接受什麼,可以不受任何強制性限制,因此,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時,表現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選擇性。同樣,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時,除了明顯的主動性特徵外,還有另一種行為特點,即很多受眾對科技新聞表現出很高的信任度,甚至是一種依賴。尤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似乎無所不能的情況下,受眾對科技新聞有著很強的遵從性接受,只要科技新聞説什麼,就相信什麼,實踐什麼。


  我們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要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甚至要考慮受眾在接受科技新聞當中需要記憶,比如關於科隆技術的發展,那麼在科技報道的時候,首先一般的聽眾要知道科隆技術本身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另外它對社會、生物技術和醫學的發展有哪些幫助,它對社會倫理有哪些衝擊,像這些東西我們在新聞報道上都要如實的展現給讀者,我想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新技術的發展受眾需要記憶的東西,所以在考慮接受行為的時候首先考慮受眾應該記憶哪些東西,這個非常重要。另外,在對受眾遵從性接受科技新聞這方面我們還要考慮,因為科學技術一般人都認為是雙刃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於新技術的發現,受眾可能是遵從性的接受,你報道什麼他就接受什麼,因為他是新的科學技術。這個時候就要把這種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有利的一面要説清楚,另外不利的一面也要告訴受眾,也是我們在進行科技新聞報道的時候要注意的問題。有一個背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我們在考慮科學技術報道中,應該讓受眾清楚的認識到,應該相信什麼,應該在科學技術當中實踐什麼,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偽科學現象的出現,避免一些在科學報道當中的錯誤。而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或者一些負面影響。這也是對社會的負責,也是對受眾的負責,更主要的是體現我們科學報道的真實性、可靠性、權威性。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不知國外的科普報道情況怎麼樣?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的?
  【特邀嘉賓:薛守仁】一個國家科普工作開展的水平高低,是由這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和這個國家國民科學素養以及相關政策所決定的。各個國家的科普工作、科普活動、科普宣傳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基本上是大同小異。但在質量和水平上存在著差距。發達國家在科普宣傳報道上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我們從科普的載體看,從出版物看,它分的很細:1、一般科普讀物;2、科學叢書、百科全書;3、青少年和兒童科普讀物;4、科普工具書、圖冊、畫冊、挂圖;5、科普期刊、年鑒、文摘、科學史、科學家傳記等出版物;6、科普美術作品;7、科普讀物的外文翻譯圖書;8、科普視聽作品。
  下面具體談一下:一般科普讀物;科學叢書、百科全書;青少年和兒童科普讀物。一般科普讀物:美國每年都有大量的供一般人閱讀的科普圖書出版,而且這些圖書中較好的都迅速地反映在各類科技報刊。科學叢書、百科全書:在歐美、日本都有很多類似的圖書,分科編寫,組成一套,有五六卷的,十幾卷的,也有幾十卷的。你象由美國時代—生活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較著名的科普讀物——《生活自然文庫》和《生活科學文庫》,是動員了幾百位科學家、科普作家、記者、編輯、攝影家和美術家合作完成的。象日本的《圖説科學大系》,共12卷。
  【特邀嘉賓:薛守仁】青少年和兒童科普讀物:一些發達國家對這類出版物尤其重視,在出版界佔有很高的地位。這類圖書寫得有趣,圖畫精美,印刷考究,紙張結實,版本較大,設計時充分考慮了青少年和兒童的特點。你象日本的《一年級的科學》月刊、《二年級的科學》月刊等,都很有針對性。國外科普出版工作的特點:1、積極組稿,出版迅速,不斷修訂;2、構思活潑,插圖優美,形象生動;3、翻譯迅速,情報及時;4、重視科普圖書出版的廣告宣傳。在日本對科普圖書有一項政策叫“試讀制”,買了科普圖書,如果拿回家讀起來覺得沒意思還可以把它退回去。由此可見,日本對科普圖書發行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對讀者的負責任。
  國外科普工作還有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利用社會力量來加強科普工作,這方面我們國家是比較薄弱的。僅僅靠國家有限的資金對科普的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前面有的網友也已經提到了,好多科技報,不僅僅是科技報,我們過去很優秀的科普雜誌都面臨著辦刊的困難,像中國歷史比較悠久的《科學畫報》,這本雜誌都是我讀中學時很愛看的雜誌,類似這樣的科普雜誌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火了一陣子,現在都面臨一些困難,主要的困難還是財力的不足。有的雜誌甚至被迫停刊,有的雜誌已經銷聲匿跡,比如原來湖北出的一本《自然之迷》雜誌,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是一本很有影響的科普雜誌,我也曾經為該雜誌撰寫過很多科普文章,但是現在這本雜誌好像已經不存在了。我想它可能也是因為財力不足問題才停刊的吧。在與好多科技界朋友包括一些科學家談起科普這個問題時,大家對科普同樣有一些擔憂,這種擔憂主要還集中在從政府到民間能不能給予科普著實的財力上的支持,或者專門建立起一個科普基金,用以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科普事業。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二位老師長期做科技報道,在采寫過程中,有什麼經驗可以跟大家談談嗎?
  【火腿-老法師】對啊!兩位老師給我們談一些經驗吧!
  【hylxy】一定有!請老師快談談呀!
  【特邀嘉賓:沈英甲】我覺得首先得是一個科學技術強烈的追求者,應該是一個科學的探索者,他可以不是專家,但必須是知情人。當專家需要專門的知識,而記者要做得是反映專家做出的成就、他們研究的方向和一些科學前沿的問題,敬業精神對科技記者尤其重要,你得準備上山下鄉,你得準備到南極北極去,你得準備到原始森林去,準備到雪山、冰川去,和科學家一起做一個見證人。我本人曾經去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去太平洋遠航;去神農架原始森林考察,睡在賬篷裏,任溪水從自己身下的樹枝中嘩嘩流過,是一種別樣的感受,需要有獻身精神。另外,科技記者必須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對於虛假不實的東西要能夠鑒別,不為其它利誘所動搖,作出公正的報道。作風深入細緻,對科技記者特別重要。科技記者還必須隨時豐富和開拓自己的知識面,知識一旦落伍,做科技記者就困難了。

  【斗轉星移8】“科技新聞必須要具有實效性(實際的效果)和實用性(實際的應用效果)”,可是我認為人們往往認為科技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很多科技知識又是簡單的説講,怎樣才能做到實效與實用?
  【特邀嘉賓:薛守仁】這位網友可能有一些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發展中的作用恐怕理解的還是有些片面。實際科學技術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也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周圍有好多現象和好多事情都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當然對科學技術也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包括基礎性科學、應用性科學。基礎性科學恐怕更側重於理論方面的研究,如果對一般讀者來説,接觸少的恐怕很難理解。如果科技新聞對這方面宣傳再少,那麼也很少有獲得這方面信息的渠道。從這個角度看,對於一般的受眾來説,可能科學離他遠一些。就應用科學技術來説,在任何人的周圍都可以看到,而且每個人本身都在享受應用科學帶來得好處,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科學技術的受益者。比如我們現在在網上聊天,這就是我們共同都在受益網絡技術。
  【big銀河】是哦,如果不是專家提醒,還真忽略了身邊的科技事物,這些日常科技用品已經像空氣一樣融進我們的生活了。

  【鑫飛馬】請問二位老師,你們認為科技報道對社會能起到多大作用?
  【特邀嘉賓:薛守仁】要説科學技術對社會起多大的作用,這恐怕是説多大就有多大,它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下海,最根本的它是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這是科學技術的最根本的作用。它可以改變社會的貧困,由貧困發展到富裕,恐怕科學技術的這個作用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當然科學技術也可能被不正當的運用,這種例子也是很多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二位老師長期做科技報道,在采寫過程中,有什麼經驗可以跟大家談談嗎?
  【火腿-老法師】對啊!兩位老師給我們談一些經驗吧!
  【hylxy】一定有!請老師快談談呀!
  【特邀嘉賓:沈英甲】我覺得首先得是一個科學技術強烈的追求者,應該是一個科學的探索者,他可以不是專家,但必須是知情人。當專家需要專門的知識,而記者要做得是反映專家做出的成就、他們研究的方向和一些科學前沿的問題,敬業精神對科技記者尤其重要,你得準備上山下鄉,你得準備到南極北極去,你得準備到原始森林去,準備到雪山、冰川去,和科學家一起做一個見證人。我本人曾經去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去太平洋遠航;去神農架原始森林考察,睡在賬篷裏,任溪水從自己身下的樹枝中嘩嘩流過,是一種別樣的感受,需要有獻身精神。另外,科技記者必須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對於虛假不實的東西要能夠鑒別,不為其它利誘所動搖,作出公正的報道。作風深入細緻,對科技記者特別重要。科技記者還必須隨時豐富和開拓自己的知識面,知識一旦落伍,做科技記者就困難了。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就目前的報道中,與娛樂新聞、社會新聞等其他類新聞相比,科技新聞有些冷落,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特邀嘉賓:薛守仁】這個問題一時很難説得清楚。我們 還不能説是“科技新聞被冷落”,實際關心科技的人很多,熱愛科普的人也很多,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喜歡科普的人就更多些。如果説“有些冷落”,那就是我們這些從事科技新聞工作的人、從事科普創作的人的責任了。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去滿足人們對科技新聞、對科普作品的需求。我想你們今天約我們來這裡做客,就是要共同探討如何把科技新聞工作和科普宣傳工作做得更好。當然,從媒體經營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要考慮新聞的社會與經濟的均衡效益。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媒體都是自收自支單位,它們很自然要考慮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要考慮廣告的承載率,以此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社會競爭的加劇,同時也促進了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娛樂的大眾化。現在媒體的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的報道量在增加,這是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新聞的需求所決定的。當前,從新聞媒體的市場構成上看,主要有四個方面,即傳播新聞的的報道活動、傳播意見的評論活動、傳播娛樂的“娛樂活動”和媒體的廣告活動。娛樂新聞的增加,在中國也僅僅是近幾年的事情,娛樂新聞在中國的傳媒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娛樂新聞中也包含著很多科技內容,那就看我們能否將科技新聞與娛樂新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科技新聞能夠寓教于樂。
  實際上,科技傳播是當代傳播領域中充滿了活力的一個領域,當你每天翻閱報紙雜誌,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你會發現,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專題報道具有科技內容的新聞越來越多。美國華盛頓的新聞博物館公佈的調查顯示,20世紀世界100條重大新聞中,科技新聞所佔的比率最高,佔到37%。由此可見,我們必須重視科技公共傳播的實踐與研究。
  【特邀嘉賓:沈英甲】與其他新聞類別相比,科技新聞是新興的,是伴隨著近代科技昌明應運而生的。17-19世紀科學發現和發明勢如春潮,於是現代意義的科技新聞便粉墨登場了。如今,大家翻開各種報刊,甚至閱讀廣告,形形色色的科技信息都會撲面而來,讓你躲都躲不開。就算目前大家所説的都市報、消遣娛樂類報刊,科技信息都俯拾皆是。所以説科技新聞並不冷落。如果説感到冷落,恐怕是科技新聞做的還不夠引人如勝,沒有深深地走入人們的內心和生活。這種缺憾,正在改變。
  【漫遊世界】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有人會對它們進行炒作,因此顯得火熱;而科技新聞沒有人願意去炒作它,當然就顯得冷靜。對於科學,我們要火熱的心腸和冷靜的態度長期關注它們的發展。
  【火腿-老法師】這就是那句“知識分子不識韭菜和麥苗”帶來的後果。


責編:張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