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電視批判”一路走好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係副教授 李煥徵 發佈時間: 2004-7-8 4:41:15



——寫給CCTV.com《電視批判》欄目

  【內容提要】一個文化、健康的熒屏,需要傳者、學者和受眾共同的努力。把文化界、知識界的人請過來,從不同的角度對電視文化、電視欄目乃至對電視人進行剖析,並且對當今各種各樣的電視生態、電視觀念進行一種理論上的探討,CCTV.com邁出了“電視批判”的第一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關鍵詞】電視批判  電視文化  文化環境  美學和歷史的標準

  中國電視需要批判。
  這不是危言聳聽。現在,“電視批判”已成為CCTV.com的一個熱門話題。把文化界、知識界的人請過來,從不同的角度對電視文化、電視欄目乃至對電視人進行剖析,並且對當今各種各樣的電視生態、電視觀念進行一種理論上的探討,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筆者認為,當電視憑著它特有的光環,成為當今最強勢的媒體的時候,“電視批判” 顯得更為必要,我們祝《電視批判》一路走好。

  從2002年7月2日,北京廣播學院的兩位教授做客央視國際網絡,開始第一期《電視批判》論壇,至今已走過兩年的歷程了。
  這是一個真正的批判意義上的電視文化論壇。
  嘉賓周月亮教授在第一期《電視批判》論壇指出:“所謂批判就是研究、反思、評論、評點的意思,電視批判就是既對電視本身進行批評同時也對這種批評進行判斷,……電視是強勢傳媒,但缺乏強勢的研究批評評論,就等於沒有人來維護電視這架快車,這是很危險,現在這個欄目適時開播,也就是來給電視産業做保健醫生,不但是必須的、而且迫切的,更是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的。”①
  但是,也有人擔心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批判是否合適?一提批判,就令人想起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批判,心有餘悸;一提反思,似乎只是那些有著悠久歷史而今面臨危機的行業才應該做的事情。電視作為當今中國最強勢的媒體,有無必要批判和反思?我們的看法是有,而且是必須有,不是過去的那種大批判,而是一種冷靜的、理性的批判和思考。
  中國電視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多年積累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尤其是處在電視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更是無暇顧及),如産業與事業的問題、宣傳與娛樂的問題,電視為什麼人的問題,等等……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電視人常常徘徊于大眾文化、精英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電視所負載的任務過於龐雜。中國電視人在本行業二十年來急劇膨脹的泡沫中很難看清自己,這也許正是他們的尷尬之所在。
  面對這樣的尷尬,不少人會問這樣的問題:電視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是我們對中國電視進行文化分析和批判首先要弄清的問題。
  毫無疑問,電視第一位的本質當然是傳播。
  正是因為電視能夠最真實、最快捷、最全面、最活靈活現地傳真事件,即時再現娛樂現場,滿足人們的耳目所需,電視才成其為電視。這種傳播技術導致大眾文化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沒有這種技術,現代大眾文化不會吸引那麼多目光,也就不會有所謂的“電視時代”、“讀圖時代”,當然更談不到繼之而起的互聯網所帶來的“眼球革命”。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電視所帶來的文化環境、文化追求的巨大變化。
  電視作為工具,從它開始投入大眾傳播時起,就創生了一個新的文化産業,而電視文化産品正是電視造成文化影響的起點。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崔文華先生對電視文化下的定義是“以作為大眾文化工具的電視所做的社會信息生産與傳播為起點,以公眾日常接受為社會影響方式,而逐步引發社會效應的一種互動型泛文化形態。”②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傳受雙方的互動是電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由此,我們更進一步發現,儘管傳者處於主動的地位,但受眾的能動的反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
  CCTV.com《電視批判》專欄的開辦為電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一個窗口。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教授在談到《電視批判》時説:“我期望這個欄目能夠不斷地把這個公共空間,加以拓展,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他有權對電視發表意見,他的意見會得到人們的尊重。”③
  我們應該感謝《電視批判》為媒介、觀眾與專家搭起了這樣一個平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交流和對話的平臺;是一個不同話語並存,傳者、學者與觀眾共謀的網絡社區文化環境。

    2000年9月29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寫到:“時下,過多過濫的電視娛樂節目的確讓人不勝其煩,那些只會模倣、克隆的表現形式,質量粗糙、格調不高的節目內容,電視業界應該有一個冷靜和理性的思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産品的運作確實需要市場化、商業化、但這決不意味著電視産品就可以不講究質量和品位。”④
  如何提高電視産品的藝術質量和品位?筆者認為,“一個文化、健康的熒屏”離不開黨的文化方針的指引。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應成為“電視批判”的應有之義。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同志最近談到:“中國電視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建設新型的電視文化,就必須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從實際出發,關心群眾生活,傾聽群眾呼聲,滿腔熱情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永遠保持人民群眾在電視傳播中的主體地位。”⑤作為一種媒介批評,“電視批判”不應離開黨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毋庸諱言,黨的理論指導在電視界也曾出現過失誤,也曾受到過誤解,比如説,中國電視受原蘇聯影響甚深,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幾乎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尤其是對列寧關於“形象化的政論”這一命題的片面理解,更使得我們的電視節目常常是政治壓倒一切,先有一個觀點或主題,然後圍繞這個觀點或主題選擇材料來進行“論證”。這是早期中國電視不成熟的表現,但這決不能成為忽視黨的理論指導的理由。
  正是在黨的理論指導下,中國電視人開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二十多年中國電視探索的過程可説是中國電視人重新尋找合理定位的過程,既要反映大眾文化,也要體現精英文化的訴求,更要代表黨和政府。新的探索,總的方向是要做到三方面的和諧統一,但有時難免失之偏頗。對此,電視人卻很少有人作過文化上、理論上的系統分析、探討,主動接受專家嚴肅的批判也比較少,且多是零零散散。理論上沒有搞清楚,問題當然難以解決。
  而現在,可喜的是,有了《電視批判》這樣一種網絡論壇,傳者、學者與觀眾可以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展開更為廣泛的討論、爭鳴。通過這樣的研究、探討,人們逐步認識到,要解決目前電視存在的問題,就一定要明確電視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決不能偏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指明的方向。如周月亮教授就提出“我們需要給農民看的電視”。⑥廣大觀眾也發表看法,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這種超越了書齋和街巷的交流,同時也拉近了傳者、受眾和批評者的距離。
  另外,電視不僅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還要提高服務的水準。這也應納入電視批判的理論視野。周教授提出“電視批判的對象首先是檢討電視業界存在的主要問題,比如電視劇的豪華風,濫情風,古裝風就應該屬於凈化熒屏的範圍,其次研究電視,提高自身文化品味,完成用電視辦大教育任務的戰略方法。第三包括電視的一些哲學思考,文化思考,提高電視自身的反思能力……”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仲呈祥先生進一步談到:“有藝術的思想同有思想的藝術的和諧統一必將決定著作品的強大的藝術魅力,決定著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至今仍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一部文藝作品的評價標準即美學和歷史的標準。”⑧
  筆者非常贊同仲先生和周教授的觀點,電視批判一定要提到理論的高度,要有哲學的思考、文化的思考。在具體到一部作品的評價時,我們一定要有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堅持有藝術的思想同有思想的藝術的統一。只有這樣,黨的理論指導才算落到了實處,對大眾文化的引導才算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真誠地希望“電視批判”能夠幫助電視人在改進工作作風的同時,還能夠切實改進文風。毛澤東同志早就號召我們反對“黨八股”,在今天的電視時代,我們也要反對“電視八股”。新聞報道能不能多從平民百姓的視角看問題,少一些官話、套話?紀實類節目能不能多講述一點普通人的故事,尤其是發生在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中的人間活劇?我們的文藝節目、影視劇能不能少一些帝王情結,少一些“豪華風、濫情風、古裝風”,多一點反映時代進步,反映人民群眾良好精神面貌的“現在時”節目?同時,談話類節目能不能多邀請普通百姓作為訪談“嘉賓”,能不能在更深的層次多一點百姓話語的參與呢? 

    經常有人説,電視文化是一份快餐。但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份快餐。須知,做好快餐也是不容易的。君不見“紅高粱”們面對麥當勞、肯德基全軍覆沒?我們應該看到電視的本質屬性是傳播,電視的産品是文化。它不僅可以提供新聞、娛樂,滿足觀眾“過把癮”的感官享受,而且可以滿足觀眾欣賞、求知、思考、昇華的需要。做好了,就不僅僅是大眾快餐一次性的消費,它也能夠提升觀眾口味,達到“餘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好的電視節目本身將成為一種世界商品,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精品和大眾化絕不是截然對立的。不是説大眾快餐就可以粗製濫造;不是説精品只是學者、專家的雅好。事實上,無論是普通大眾、專家學者還是主管意識形態的黨委、政府部門,都希望看到真正的精品,不一定是雅俗共賞,而可以是豐富多彩、雅俗分賞,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一個文化、健康的熒屏,需要傳者、學者和受眾共同的努力。CCTV.com“電視批判”的努力,可喜可賀。當然,真正實現大眾文化、精英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互動,特別是按照美學的和歷史的標準去要求電視文化,中國電視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有理由為“電視批判”大聲叫好。
  正如《電視批判》首期題記中所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電視批判》為鏡,可以興電視。”我們祝願中國電視以《電視批判》為一面鏡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
  ① CCTV.com《電視批判》第一次論壇
  ② 崔文華著《全能語言的文化時代》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76頁
  ③CCTV.com《電視批判》第十九次論壇
  ④參見《人民日報》2000年9月29日
  ⑤《新聞戰線》2002年第十期
  ⑥CCTV.com《電視批判》第十九次論壇
  ⑦CCTV.com《電視批判》第一次論壇
  ⑧CCTV.com《電視批判》第十八次論壇


責編:詩曼

 共1頁  第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