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批評?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7-4 17:26:51



電視批評如何拓展評判的文本視野空間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根據電視發展的現狀和規律,電視批評的客體應該包括電視、電視作品以及受眾群體,批判電視的運作、作品的文本闡釋,以及受眾研究。請問嘉賓,電視批評應如何拓展評判的文本視野空間?
  【熱愛央視國際】舉個小例子來説,在咱們CCTV.com的電視劇頻道論壇,眾多網民、觀眾熱火朝天地評論播出電視劇的優缺。那麼我想了解,真正有多少對電視劇的改進意見是出自哪的呢?
  【特邀嘉賓:王一川】我認為電視批評除了上面所説的這些(如電視、電視作品以及受眾群體,電視的運作、作品的文本闡釋,以及受眾研究)外,還應當加入電視製作産業、電視節目傳輸機制等。電視批評的對象既包括具體的電視小文本(電視劇、電視晚會等具體電視節目),更包括這些電視小文本所産生於其中並且在其中發生作用的社會文化大文本,如特定時段各階層公眾的期待視野與接受心境、電視産業的製作方式等。準確地説,電視批評的文本視野空間應當是內外打通、甚至是無所謂內外的,任何一個電視小文本都是更大的社會文化大文本綜合作用的結果。
  對一位社會學家的話加以引申,可以看到,電視批評至少可以關注五種電視文本景觀:種群景觀、科技景觀、媒介景觀、金融景觀、意識形態景觀。這樣,電視文本往往同時就是種群文本、科技文本、媒介文本、金融文本和意識形態文本。
  【特邀嘉賓:王岳川】電視批評的文本分析是第一重要的,它是分析的基準,也是分析的原點。如果僅僅是進行一些現象的分析,望文生義的分析,跟潮式的問題將是一種與電視平面的共舞,相反重視文本分析,文本細讀,文本闡釋,解讀其中的微言大義,探索裏面所蘊含的落葉知秋,對其中的世俗化的防微杜漸,才可能拓展批判的文本視野空間,形成良性的批評循環。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清華大學的劉建明和王君超教授都出了有關媒介批評的書,四川的歐陽宏生教授更是寫了電視批評學的書,社科院的時統宇研究員出版了《電視批評理論研究》,央視國際網站還編輯出版了《電視批判》,媒介批評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請問嘉賓,你們對此現象是如何看待的?
  【特邀嘉賓:王一川】少數權威人左右輿論的媒介批評現象確實存在。但我想指出這樣一種事實:目前公眾常常生活在多種媒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泛媒介語境中。例如,一條新聞可以分別或同時由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短信以及口頭等不同方式來傳播,它們中間可能存在一致,也可能存在裂縫或差異。這樣,在這種泛媒介語境中,公眾可以加以比較、取捨,看看自己願意選擇哪種電視批評。在這種情形下,簡單地談電視批評失語似乎有點空洞。

  【太陽灼人】我理解電視批評與電視批判的概唸有所不同,電視批判更注重的是電視文化批判,是一種文化研究的視野,請問王一川、王岳川、金元浦教授,為什麼生態批評會成為當代文化批評的熱點,它們與電視文化的發展有何內在關係?
  【呂逾藍】好問題!佩服!!!
  【蜀中一小農】生態批評現在是新的學術熱點,和全球人居環境問題也緊密聯絡哈^_^
  【特邀嘉賓:王岳川】生態批評不在於具有過去的純西方理論輸出的單維性,也不再具有西方文化霸權的中心性,它是吸收了東方文化精神以後的東西方文化整合的人和自然和諧的一種文化批評方法。因此,它具有包容性、整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也許這種東西方文化的整合會産生新的批評方法,才能正確的描述人類的基本思想的互補性和彼此話語溝通性,在這方面我更欣賞那些為文化生態批評提供中國編碼的學者,他們的思想將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秋雨白沙】提供中國編碼?我還是喜歡您直白的文風。
  【呂逾藍】你在抬杠啊??
  【特邀嘉賓:金元浦】生態批評成為當代文化批評的熱點是因為當代社會現實出現了眾多的生態問題,它要求我們對當代生態的困境問題做出回答。我在文化研究網(www.culstudies.com)的理論前沿專欄上做過兩次專題,共集中了50、60篇文章,來探討生態文化、生態文學、生態美學的問題。生態批評與電視文化的發展有著內在聯絡。這種聯絡表現在:一、電視的高速發展,電視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與自然生態的平衡問題。第二,電視文化自身的精神生態的平衡問題。電視從上世紀70、80年代以來,一直在這兩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失衡。
  【蜀中一小農】文化研究網站是個好地方,可以下載很多好東西呢。推薦大家去看看。
  【特邀嘉賓:金元浦】從上一世紀70、80年代起,西方就興起了一波一波的“反電視運動”。他們不僅有反電視的理論、觀念和主張,還有反電視的團體,有反電視的運動和反電視的具體行動,比如“美國解脫電視運動”,他們曾連續多年發起“一週拒看電視運動”。這種“反電視運動”從1995年到1997年頭三年就吸引了近800萬人參加,全美有4500所學校響應,世界各地更有很多人贊同。就是因為電視影響到人們的精神、身體和生理的健康,甚至産生了大量的心理病患者。對於青年一代的戕害,比如暴力、色情等,也是眾所週知的事情。有一個叫瑪麗偉斯的女性就寫了一本叫《插電毒藥》的暢銷書,把電視比做毒藥。早在1982年,一群由女性發起的“消滅電視協會”就在新墨西哥洲成立。所有這些反電視者的目標就是要保護下一代(當然也有不同意見,也有很多人看到電視對於青年一代來説,作為新型的學習工具的巨大優勢)。這些現象的出現,就是因為在電視與自然,包括人的身心健康,在電視文化自身的精神向度上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生態批評的出現就是應時而出。
  【秋雨白沙】説的好!

  【wangyan99999999】王岳川老師好,電視批評作為一種文化批評,它面對著當下最現實的問題,需要有相當敏銳的思維和對現實的把握敏感。您作為文藝理論研究的資深的教授對電視批評有何特別的感觸?  
  【特邀嘉賓:王岳川】謝謝你的問題,文化批評有兩個主要領域:一是電視文化;二是網絡文化,我想都回答一下,就電視文化而言,因為圖像具有時效性,反映現實文化快,需要批評家對現實相當好的批判;而網絡具有延續性,文字互動性,因此需要網絡的清潔的語言和負責任的説法。有人説,尼采殺死了上帝,德里達殺死了人,這裡的人並不是肉體意義上的人,而是指自文藝復興以降高歌猛進、正面的主體的人。主體意義上的人死了,我們成了一個個無家可歸的孤零零的單個人。所以,我們喪失了那種具有英雄氣概、理想情結和始終抱持一种家園感並進行無窮思索的人。我們被自己流放在網絡的不歸路上。這時候,羅蘭巴特告訴我們,作者也死了。這裡並不是寫作的人死了,而是説作者在完成了其創作之後被別人閱讀的時候,作者似乎是不存在了。
  所以,接受美學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讀者大於作者,意義的可能性大於意義的原生性。這就使得我們的研究充滿了困惑。正如曹禺所説,我自己沒有那個意思,你怎麼給我加了那麼多的意思,還硬説是曹禺説的。接受美學就是這樣。在這時,我們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堅持讀者和作者的互動,但是在網絡上做到讀者和作者的互動的確非常難。另外就是,堅持作者的具有彈性的暗示和基本框架的制約,所以網上一些誤讀包括那些不健康的短信息的出現都是因為彈性太大了。當彈性變成了諧語雙關,變成了模棱兩可,成了後現代的模糊思維的時候,誤讀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我還是覺得,今後署名作家和署名讀者的反饋將會浮出水面。前不久,央視網站和其他幾個網站發表聯合聲明,要杜絕網絡犯罪和攻擊。今後網絡將不再是匿名的,網絡上是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的對話,那時我們的網絡文學創作和批評將會變得健康和明朗得多。同樣,有了電視文化批評的及時反饋,我們的電視話語和電視明星的精神生態就會健康的多。

  【還是很快樂2000】有人説媒介批評、文化批評是一種文化貴族的思想運動,請問幾位專家,你們贊同嗎?
  【特邀嘉賓:金元浦】過去的媒介批評可能確實是一種精英活動,但是當代的文化研究、文化批評一直是在呼籲和實踐一種大眾批評,力圖把所謂的精英批判和大眾批判溝通起來。原先的那種文化貴族的思想運動現在實際上是一種大眾參與的文化實踐。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日本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説:“讀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無間的地方,有著生命的共鳴共感的時候,於是藝術的鑒賞即成立。”將電視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把電視看作一種開放性的與市場經濟、工業化生産相關聯的大眾文化現象。“評而不批,褒而不貶”的批評方式,這是被意識形態和商業趣味滲透的結果。請嘉賓們談談你們對此的看法好嗎?
  【特邀嘉賓:王一川】廚川白村的話更適合於文學現象,而電視現象雖然某些地方與此相合,但卻更需要其他一些批評方式。我認為,當下我國電視批評應該而且可以有多種不同批評方式。我這裡至少可以指出三種:第一,揭示觀眾與製作者的共鳴體驗,相當於廚川白村説的那種情形,但突出電視對於觀眾體驗的支配性作用;第二,探討觀眾與電視製作者之間的相互匹配與協商情形,未必就是完全的共鳴,而可能面對其中的不一致、不協調等現象;第三,關注觀眾對於電視的反抗或叛逆作用,並且挖掘其種種原因。


責編:羅石曼

 共1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