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介的困惑及電視文藝批評
【崇拜電視批判】歐陽老師好:一個困惑,希望你能解答,即為什麼我們有的電視臺甚至中央臺辦了幾十年,為什麼還抵不過剛辦不久的鳳凰衛視?
【嘉賓主持:歐陽宏生】鳳凰衛視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個衛視臺,有它自身的特點。它在頻道定位、包裝、節目質量、傳播理念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受到觀眾的歡迎。中央電視臺以及部分省級衛視臺,有不少優秀的頻道或優秀的節目同樣也受到觀眾的歡迎。鳳凰衛視目前還沒在國內普遍落地,只是在一些城市、一些賓館和一些單位落地,在這些人群中具有較高的收視率,也有一些集中的反映,如果把它放到整個中國社會背景上來看,他們各自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
【蜀中一小農】最近因為紅色經典的影視劇改編鬧的很厲害,各位老師有什麼看法?我們怎樣來對待紅色經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改編?謝謝
【特邀嘉賓:王岳川】紅色經典的時尚化是當代文化的一個症候,包含三個含義:1、在紅色經典當中包含了一代人的生命、理想和記憶,因此,欣賞紅色經典變成那一代人尋找失去時光的集體行動;2、紅色經典在消費時代具有調侃和消解意義,將紅色的政治含義消除,將紅色的藝術形式加以後現代化,於是形成一種文化形式與精神的錯位,由此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消費品;3、紅色文化也説明了一個時代已經逝去了,只能作為一種文化的産品被整合在文化工業中,被新一代大眾在傳唱中獲得點滴的價值認同。因此,你提出的怎樣對待紅色經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的改編,是一種負責任的説法,但是,歷史總是在當代史中變形和重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蜀中一小農】謝謝!
【leeyue平衡】王岳川老師:您好!現在中國電視娛樂節目鋪天蓋地,他們都打著“滿足受眾需求”的旗號追求自身的合法化,我想請問您認為這其中是否存在一個“偽需求”問題,也就是説他們所謂的受眾需求實際上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灌注到受眾身上,進而為他們培養一種收視慣性?如果存在這種可能的話,您對此如何評價呢?謝謝
【特邀嘉賓:王岳川】你的話很尖銳。我在國外的時候,儘管白天看到很多娛樂節目,但是到了晚上尤其是到了非黃金時間,文化節目的分量、精度讓我嘆為觀止。西方的電視臺從來沒有將電視看成與大眾共同的世俗化平臺,而是一個分層的平臺,所以它的晚上總是為了貓頭鷹的起飛而準備的。所以,晚上的文化節目在鳳凰衛視當中也可以見到其深度和重量。目前中國的電視大約只有十頻道和新推出的音樂頻道具有或接近這樣的水準。您談到的偽需求問題,是一個雙面刃的問題,是一個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受眾的基本判斷問題。我們有八億農民,有一億知識分子(包括學生)。因此,面對農民的鄉土中國欣賞問題和知識分子的世界前沿的欣賞問題,電視平臺要照顧,確實比較難,中間還有若干的大眾的世俗話要求也需要滿足。所以,欣賞者的需求是需要一個正確的判斷,而不是簡單的收視率可以解釋的。受眾的需求實際上他們製造出來灌注受眾身上的收視慣性問題,也是需要深加追問的問題。
【可仁愚】請問廣院的張鳳鑄教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聞異地監督現象的,謝謝!
【特邀專家:張鳳鑄】中國的電視新聞異地監督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如《焦點訪談》,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問題,抨擊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特別是現在一些假的和劣的産品,傷害老百姓的利益,為人民鼓和呼,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這種導地監督的現象如金華火腿事件,安徽阜陽的假奶粉事件等等。對老百姓的影響很大,覺得中央電視臺是替人民辦事的,是替人民説話的,是起到了新聞的監督作用的。當然,由於時間的篇幅和人力的限制,異地的監督和批評還發展的不夠平衡,有些典型的案例沒有及時的報道出來,在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還有待改進,希望像《焦點訪談》類的節目,在全國各臺都應該辦起來,有所作為,真正起到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
【太陽灼人】張鳳鑄教授,作為廣播電視藝術界資深專家、中國廣播電視發展的歷史見證人、《電視批判》第一次邀請的嘉賓,您見證了中國電視文藝實踐和批評的發展,請問您對這二十年來中國電視文藝批評的發展有什麼高見?
【貓咪mm】是呀,批判的元老——張鳳鑄教授。
【特邀專家:張鳳鑄】中國電視文藝批評大體上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第一,經驗總結性階段,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基本上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文藝批評停留在政治話語為主,強調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很長一段時間,看你的文藝節目好不好,就是看你能不能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就看你能不能為中心工作服務,所以,一度時期,電視文藝出現唱中心、演中心、寫中心、評中心的現象。
第二個時期,即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一個萬馬齊喑的現象,出現極權話語,基本上是四人幫的那一套評論標準,即三突出原則,所以當時文藝節目數量上極其缺乏,就是幾個樣板戲和三戰,所謂三戰就是《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無論是文藝節目和文藝批評就是出於一種荒蕪的現象。第三個時期,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國文藝批評和文藝節目空前繁榮的階段,這段時期的文藝批評的特色就是以文藝熱、美學熱和西方文藝理論熱的背景下,人民思想活躍、意氣風發,出現了不少好的節目和好的文藝批評文章,基本上是按照文藝的規律來進行批評,即在鄧小平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指導下,強調按文藝規律辦事,不再提為政治服務,而是提出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而且提出要洋為中用,大膽借鑒外國優秀的藝術經驗,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
所以,中國出現了以陳凱歌、張藝謀等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而且,以《紅高梁》等優秀電影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大獎。電視上,也涌現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等優秀節目。第四階段從90年代初到現在,中國的電視文藝節目和電視文藝批評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的電視連續劇,其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世界上是佔有重要地位的。
我在一篇文章裏曾談到中國電視劇的8次高潮,即第一次高潮是根據老捨得原作《四世同堂》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第二次高潮是1990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第三次高潮是《編輯部的故事》;第四次高潮是《北京人在紐約》;第五次高潮是《西遊記》;第六次高潮是《三國演義》;第七次高潮是《水滸傳》;第八次高潮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此外,像《紅樓夢》、《長征》、《延安頌》等等都在廣大觀眾中産生強烈的審美效果。在文藝批評上,這個時期從單一的文學式的批評模式轉變為電視式的多元化的批評。
據我所知,有的電視批評是從整體上來進行批評。如,楊偉光的《中國電視論綱》,張鳳鑄的《中國電視文藝學》,歐陽宏生的《電視批判論》,時統宇的《電視批評的理論研究》,劉建明的《媒介批評通論》,周安華的《現代影視批評藝術》,李道新的《影視批評學》,周忠厚的《文藝批評學教程》,潘知常主編的《傳媒批判理論》王君超的《媒介起源:觀點、標準、方法》,張鳳鑄、胡妙德、關玲合著的《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劉炘的《電視重構論》,劉芳的《批評的藝術》。這是從整體把握進行電視批評的論著。
第五,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電視文化批評,如,秦俊香的《影視創作心理學》,劉京林的《新聞心理學》,李小梅的《廣告心理學》。第六,從觀眾學的角度進行電視文化批評,如,羅明、胡運方主編的《中國電視觀眾的現象報告》等等。第七,從電視文藝生態學的角度進行批評,如廈門大學教授王諾先生所著的《歐美生態文學》,再如,我的博士研究生張文娟的博士論文《電視文藝生態批評論》,長達18萬字,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生態學的概念、界定和溯源,以及生態學的批評類型、批評方法、批評個案以及電視文藝生態批評學的構架和前瞻性的展望。這是批評理論上的一大進步。
我認為,電視文藝批評大體上應該有幾個層次,第一,是感覺層次;第二,是感知層次;第三,是感悟層次;第四,是美學層次;第五,是哲學層次。現在我們的電視文化批評大部分停留在前三個層次,第四個美學層次和第五個哲學層次非常缺乏,有待於對電視文藝的個案加強分析研究,對電視文藝的理論批評加強理論的高度、深度和力度,這樣我們的文藝批評路子會越走越寬廣,真正對電視文化(包括電視新聞和電視文藝)的繁榮真正起到促進的作用。
第二,是從文化學角度進行批評的論著。如,張岱年的《中國文化概論》,易國存的《中國審美文化》,陳炎的《中國審美文化史》,周憲的《中國審美文化》,李慶本的《跨文化視野——轉型期的文化與美學批判》,費孝通翻譯的英國馬淩諾斯基著的《文化論》,馮鋼的《文化軌跡與社會變遷》,陸揚、王毅著的《大眾文化與傳播》,費斯克的《理解大眾文化》,約翰 湯林森著的《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等等。
第三,從傳播學的角度來進行批評的論著,如,李思屈等主編的《傳媒文化》第一到第三輯,席巧娟著的《電視傳媒與傳播文化大趨勢》,馬歇爾 麥克盧漢著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李昌富等翻譯的《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範式》,賽福林著的《傳播起源、運用與方法》。第四個角度是從美學角度來進行電視文化批評,如,王岳川的《20世紀西方哲性詩學》,胡經之、王岳川主編的《文藝美學方法論》,周憲的《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王世德的《影視審美美學》,姚文放的《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析》,張鳳鑄的《音響美學》,張晶的《審美之思》等等。
【呂逾藍】歐陽老師,有記錄片方面的專著?! 我也要讀,是什麼地方的,已經出來了嗎?
【嘉賓主持:歐陽宏生】有,最近出版了一本《紀錄片概論》的著作,這本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把紀錄片的創作、生産、管理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進行研究。該書已經于2004年6月30日,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蜀中一小農】請問王岳川老師,人文知識分子常在電視上露面到底是知識分子利用了電視的講壇,還是電視挾持了知識分子?
【特邀嘉賓:王岳川】人文知識分子的命運和言説總是和傳播媒體緊密相關,如果西方知識分子不能夠具有活字印刷和紙張印刷,那麼他們是不可能戰勝中世紀的貴族所讀的羊皮《聖經》;如果現代知識分子不用報紙、刊物、電臺和電視作為傳播思想的平臺,這種民主和自由就不會迅速到了,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德里達等都充分利用電視和電臺傳播自己的思想。所以説,你説電視挾持了知識分子,只是説那些沒有思想的知識分子,一味的為電視説話,歌功頌德,喪失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失去了自己批判地立場和前沿身份,才是被挾持的。
【白衣天使62】請問:為什麼現在的《新聞聯播》這個節目,在我通常的看來,在我的身邊的很多的人就最喜歡看它的後面的國外的事件,對於本國的事件只是走馬觀花了,為什麼國外的新聞就那樣的熱呢??謝謝:)
【熱愛央視國際】我想説,我認為很大部分還是因為觀眾對一些事情沒有理性的理解。通俗一點説,只要你看進去了,收穫還是很大的!
【白衣天使62】也許你説的這話很好,因為畢竟現在的很多的事情也是自己所為了~
【熱愛央視國際】我認為中學學好《思想政治》影響很大!
【特邀嘉賓:王一川】國外的新聞為什麼那樣熱,這倒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有多種角度,但我這裡只想指出其中的一點。我們中國人歷來就有天下抱負總是要關心天下中的我和我身處於其中的天下。所以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古來如此,當然在古代,中國就是天下就是世界,到現代,天下變成了全球,變成了全世界,中國只是全球的一個民族國家,儘管如此,天下主義的世界觀轉化成了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活躍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裏、意識裏,所以直到今天我們動輒就想到世界、想到全球。做一個有趣的對比,我到北美去,加拿大人、美國人更多的、首要的關心的是本地區、本民族的事情,其次才過問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事情。例如在美國,一個公民可能對總統的活動不關心,對其他國家的活動更可以不聞不問,但卻重視州長的活動,本州的法律法規及其演變,因為這些與他的個人生活悠切相關。所以中國人關心國際新聞勝於國內新聞恐怕就與這種來自古代的天下主義文化無意識密切相關。當然,另一方面,有時國內新聞老是報道“四話”,也就是套話、空話、廢話、假話,難免招人煩,所以還不如看國際新聞呢,這也是原因之一。
【熱愛央視國際】《新聞聯播》稿件編輯還分國內國外?
【foyfoy】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國際新聞關注的大都是國際大事,很多的新聞與我們無關,我們可以是旁觀者,而國內新聞大都是時政新聞,並不是大多數老百姓所關心的和密切聯絡的,不過現在的《新聞聯播》經過多次的改版,已經比以前好看多了,信息量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