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政策節目
作者:《電視批判》論壇專稿 發佈時間: 2004-7-1 8:05:16



對部分農業政策的闡釋


  【高粱49】請問馬所長,我國當前農業存在的産業結構上的最突出問題是什麼?中央對解決這問題有什麼新的政策?
  【種高粱的人】面對這些突出問題,我國的農業電視工作者應該怎麼做?做什麼樣的節目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新新新來的】網友間還互相叫板啊,名字真絕!
  【特邀嘉賓:馬曉河】好産品!好問題!你問到了我想説的。當前,我國在農業上的結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農業的初級産品多,加工品少,附加價值低;二、農産品大路貨多,優質的、綠色的、無污染的農産品少;三、在農業經營結構中,小規模經營戶多,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少;四、在農業領域,就業的農民多,勞動生産率低,收入少,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難以向外轉移。中央政府針對這些問題,已經有許多政策。例如,一、國家從2002年開始,就設立了國債專項,專門支持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在這方面國家已經批准了兩批農産品加工國債建設項目;二、國家十分重視農業的優質化和綠色農産品生産,從財政資金包括農業産業化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優質糧産業工程等等,都給予支持。還有,在食品安全上,國家也採取了相應措施,設立畜禽無疫病區,建立健全、檢驗檢測制度,降低植物産品的藥物殘留量,加強市場管理和執法力度,打擊偽劣假冒食品流入市場,危害消費者。三、國家採取許多措施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並保護他們的權益,同時又鼓勵土地進行流轉,支持農民搞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高粱49】謝謝馬所長。現實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即中央採取的這些扶持引導政策卻真正到不了農民手中農民得不到真正的實惠,您看這問題是出在哪呢?
  【特邀嘉賓:馬曉河】高粱,您是男士還是女士?:)看來您的邏輯思維很不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最近我跑了全國十四個縣,確實有個別地方農民沒有及時得到政策的實惠,我想主要原因是:有些山區不通電,不通廣播,不通路,沒有報紙,信息非常滯後,中央的政策傳遞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常常是,許多地方的農民都得到了政策的實惠,而這些地方得不到。但是我認為,這些地方在全國佔少數,儘管他們得到實惠的時間很晚,但最終還會得到的。比如説,農村稅費改革,現在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我到貴州國家級貧困縣大山區問農民,稅費改革了嗎?農業稅減了嗎?農民們説:“改啦,稅也減啦。”這裡不通路,不通電,也不通郵,政策不是也落實了嗎?所以,要想讓農民及時得到實惠,關鍵問題是,各級政府應幫助農民儘快通郵、通路、通水、通電,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賣農産品難等問題。
  【中國吉祥0】請問網友高粱是學音樂的嗎?
  【高粱49】吉祥呀,俺不是學音樂的(五音不全,五律不通)。
  【高粱49】謝謝馬所長(俺是男的)。馬所長,在這裡,是否還有這樣一條,也就是有這樣的問題存在:中央的扶持政策,基層的政府在執行上走了樣,即或被截留了,絕對增加地方收入、官方收入不大的,不去落實,或落實不力;或被曲解了,留下了有利地方政府的一塊,抓能增加地方收入的一塊,讓好處實惠到不了農民手中。您在農村調查時發現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嗎?中央應怎樣來解決這問題?
  【特邀嘉賓:馬曉河】 有這種情況。看來你很了解農村啊!中央在落實三農政策方面,確實下了很大的力量,也採取了不少方法,但是還是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只能慢慢來。從長期看,農業政策必須法制化,只有法制化後,農業政策才能依靠法制來落實。誰違法誰將受到處罰。
  【高粱49】依法治國,看來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特邀嘉賓:何秀榮】問張司長:從前幾年至今的農業政策一直強調生産結構調整,隨著近幾年糧食供求關係的偏緊,今年大力支持糧食生産,這裡是否意味著政策不協調,或是對前期生産結構調整政策反思後的調整?
  【特邀嘉賓:張紅宇】農業結構調整和糧食增産並不矛盾。1998年以來,各個地方在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我自己歸納了一下,起碼有四個大的方面的突破。其一是提升農業産業結構的優化,使農産品的優質化率提高,並初步形成了農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和規模化,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發展。其二是促進了農産品市場網絡的建立健全,農産品信息服務、農産品市場體系、農民經紀人的發育,對形成如傳統農産品市場到現代農産品貿易方式的有機結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三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市化的發展。其四是結構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農民收入增長低迷的態勢。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在這個構成中,有些地方片面強調壓糧擴經的所謂的經濟調整,使糧食生産持續徘徊。前些年,糧食供求平衡,總量有餘的態勢逐步地演變為糧食供求偏緊,這不是結構調整的本意。這是必須説明的。我們強調糧食生産並不意味著我們否認結構調整的積極意義,我們強調的糧食生産與結構調整是一種協調的關係,在一個區域適合種植什麼,是糧食還是經濟作物,要從當地的比較優勢出發,要從當地農民的生産意願出發。從全國格局來講,糧食主産區的優勢在於發展糧食生産,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如何保持糧食生産的穩定,同時發展適宜於當地的農業、畜牧和農村二三産業,本身就是一種結構調整。那麼,按照這樣的格局,糧食生産的優勢發揮出來了,其他生産的優勢也相應地發揮出來。這才是制訂目前農業政策的本意。


  【貓咪mm】請問張司長~~~~~~~~,今年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下發,我想知道,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總共發過幾個“一號文件”呢?為什麼這些“一號文件”還不能使農民的日子都好過起來呢?

  【特邀嘉賓:張紅宇】謝謝網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是時隔18年下發的第6個中央一號文件,這件事本身就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但是與這位網友有一點看法不一致的地方,我認為,僅僅靠幾個一號文件還不太可能使農民的日子好起來,農民的日子能否好起來,收入能否增長,最根本的是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相聯絡。改革開放以前,我們也同樣重視農業,也同樣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但是你能説那個時候的農民日子好過嗎?其實是很難過的。改革以後,特別是最近幾年,實事求是的講,儘管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相比,農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生活的質量還比城市要低得多,但是也要看到農民與農民比,無疑這些年的日子要好得多,特別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下發,本身就表明著黨中央、國務院正視“三農”中存在的客觀問題,下決心要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通過較大的政策力度解決農民收入低迷,生活與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的問題。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如果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民收入的增加,沒有農民生活好起來,那麼這個小康肯定是不全面的,而為了這個全面小康就必須從現在起,真正地、連續不斷地對農業進行投入,對農民的利益進行保護,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使農民的日子真正地好起來。

  【特邀嘉賓:何秀榮】張司長,最近出臺的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早稻最低收購價等一系列農業生産支持政策深受農民歡迎,按農民的説法,歷朝歷代,皇糧國稅,沒想到種糧還有倒給錢的。這些政策的好處直接落到了農民頭上,但基層政府並沒有從中得到實惠,甚至基層政府在落實這一系列政策時還承擔了一定的政策實施成本。在目前中國的糧食主産區,這種狀況作為一時的政治行為可以得到貫徹,但肯定難以作為一種機制來維持,那麼,如何在農民得益的同時,來調動基層政府的積極性?
  【特邀嘉賓:張紅宇】這個網友顯然是非常熟悉當前的農業政策,我們在調研中確實也發現,目前的農業政策確實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使得農民收入提高,糧食産量增加,但與此同時,確實有些地區基層在落實這項政策時承擔了一部分政策的實施行政成本,因此積極性並不高。那麼如何提升基層落實政策的積極性,我以為,第一還是要進一步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意識,其二確實要研究如何通過一定的財政補貼形式維繫落實政策的正常行政開支,起碼使基層不吃虧;其三,更重要的是,既要研究農業政策的長期性、制度性問題,也需要研究確保這些政策得以實施的長效機制,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高粱49】馬所長,在我們這的農村,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都靠行政命令,政府以行政手段讓農民種這種那,結果往往是政府叫種啥啥跌價,把農民害得不輕。中央在對待這問題上有什麼新的政策?怎樣來解決這問題?
  【特邀嘉賓:馬曉河】高粱,我跟您結緣了!靠行政命令調整農業結構,是沒有持續性的。這也是中央所反對的。中央歷來鼓勵各地農民依靠市場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也出臺了許多支持政策。比如,鼓勵農民發展專用化的農産品,像弱筋麥、強筋麥,又像蛋白大豆、油質大豆,還有飼用玉米、工業用玉米、菜玉米等等,這些都是國家政策所支持的。
  【高粱49】謝謝馬所長,高攀了啊!中央的這政策是好的,推廣新的技術,推動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但現在在我國的農業新技術推廣上是否存有政策上的缺失?即農業技術人員真正到基層推廣農業技術的積極性不高,收效不大。您發現這問題存在了嗎?中央近期有什麼好的對策?


責編:邢立雙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