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農業政策的可信度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何教授,您剛剛從農村調研回來,我們想了解一下,農民了解國家政策的途徑都有哪些?他們相信電視媒體中對中央政策的宣傳嗎?
【特邀嘉賓:何秀榮】最近我去了江西、河南做農村調研,農民現在對國家政策了解的途徑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説電視、報紙、還有一些宣傳材料、政府的廣播宣傳。但是其中最起作用的,目前看來還是基層幹部的大規模宣傳,電視媒體對農民的宣傳目前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知道這麼回事,但是不清楚確切的內容,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很多農民覺得中央政策的電視宣傳對他們是有利的,但他們更看當地政府的行為。這裡存在一個政府取信於民的問題。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農民非常相信這些宣傳,因為他們確實得到了好處。
【*黑色幽默*】張老師,您説您經常在農村調研,請問您調研的形式是怎樣的?您認為調研在您的工作中的作用是什麼?農業節目的製作者是否也需要多些農業調研以提高自身素質?
【特邀嘉賓:張紅宇】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很好。作為一個政府的農業政策的研究者、制訂者和實施者,必須經常深入農村、深入農戶進行調查研究。從事我們這項工作,如果一年不到農村去個三五趟、五六次,就會感到心裏無底,感覺到對農村的真實情況不那麼了解,這樣我們所觀察的現象、提出的建議,與實踐中的真實情況就會脫節,這是從事農村政策調研的一大忌,因此,經常深入下鄉是非常必要的。我個人下鄉的形式比較靈活,根據調查的目的,一般有兩種方式,有的調研是帶著任務下去的,比如最近中央出臺的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政策,效果怎樣,執行中有什麼困難和問題,這類的調研就必須深入到農村,到農民中去進行訪談,了解真實情況,同時也需要與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座談,了解政府有關部門的實施政策過程中的做法,把兩者結合起來做出我們自己的判斷。另一種方式帶有對農村、農民某一個時期、區域的情況做一個常規調查,這就需要對這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的歷史、現狀都要有所了解,同時針對我們調查的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無論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千家萬戶的農村、千家萬戶的農民,了解真實情況,切不可走馬觀花,只聽片面的彙報,這樣調研的情況會不真實,會影響到政策的制訂、貫徹、實施。
【特邀嘉賓:何秀榮】我國許多地方的農民並不相信政府,包括政策宣傳、號召、允諾等等,特別不相信基層政府,比如有的農民甚至説,政府説種植什麼,千萬別種什麼,誰種誰倒楣。這種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可能源於失信於民的經驗總結。張司長,對此有什麼看法?
【種高粱的人】面對這些問題,您希望我們新聞媒體怎麼做?歡迎給一些建議
【貓咪mm】這種情況大概主要是某些農村基層幹部的素質問題導致的吧?
【特邀嘉賓:張紅宇】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的確,或許是很多農民在他的生産過程中吃過虧,上過當,而這種吃虧上當很可能是緣于政府的某種號召,比如前些年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有的地方搞“大而全”“小而全”,恨不得在這個地方什麼都要生産,什麼都要搞出個名堂來,有的地方熱衷於搞形象工程,什麼水果的十里長廊,蔬菜的萬畝基地,如果大家都這麼搞,肯定會出現市場積壓、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受損。農民第一年吃了虧上了當,第二年他肯定不再聽政府的了。這也是計劃經濟的遺傳,也是行政命令的惡習表現,如果我們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充分地給予農民的自主權,加強正確地輿論導向,引導農民,而不是強迫農民,幫助農民而不是要求農民,從事生産經營,那麼我想農民就會重新恢復對政府的信任。這個重新恢復的過程也離不了媒體的幫助。
【新新新來的】張老師説的這種行政惡習真是積習難改。
【特邀嘉賓:何秀榮】再問:今年出臺的一系列農業支持政策使農民實實在在地得到了實惠,農民震動很大,但農民馬上又普遍發出了一種疑問,明年還會有這些政策嗎?基層幹部也普遍生産著同樣的疑問。這裡反映出我國農業政策的持續性問題。事實上我國的農業政策體系確實存在系統性、協調性和持續性問題。其原因何在?國際上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借鑒和學習?
【特邀嘉賓:張紅宇】這個問題正是我們目前正在思考的問題,在農村調查中農民群眾對目前的農業政策既表現出強烈的擁護,認為這些政策是真正的為農民著想,是從農民利益出發的,但也同時對這些政策能否長期持續下去表示出疑慮,如何使這些政策長期化、制度化,是需要我們下功夫進行研究的。我以為,在這方面,我們一方面要考慮到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有沒有能力對農民對農業進行持續穩定的支持和保護,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比如,歐盟、美國、日本,都有一系列的對農業進行支持保護的政策,這些政策有的是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的直接政策,也有的是通過價格支持、出口補貼、農機補貼等間接的支持政策,有的還通過國家的立法形式將這類的支持法制化。這都給我們很深刻的啟示,事實上我們也正在著手研究如何能使我們國家的農業支持政策長期化和自動化,比如,能不能通過立法的形式把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把對農民的收入直接補貼,通過法律、法規、條例等多種形式固定下來,長期化,給農民一個穩定的預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特邀嘉賓:何秀榮】再問張司長,地方政府普遍意識到,對於地區經濟發展、城鄉居民增收和地方財政增收來説,發展農業(特別是發展糧食生産)遠遠比不上發展工業和第三産業,即使目前實施了有較大力度的糧食生産支持政策,是否真得能促使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産?同樣,農民也知道,非農就業收入比務農要高,是否真得能促使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積極從事糧食生産?如何建立穩定糧食生産的長效機制?
【特邀嘉賓:張紅宇】從現實看,確實一些地方與發展工業和第三産業相比,農業特別是抓糧食生産的比較效益偏低,以至於農民缺乏總量積極性,地方政府也缺乏抓糧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通過有關政策加以引導。促進農民有生産糧食的積極性,地方政府有抓糧食生産的積極性,比如,建立糧食生産的産銷機制,這種機制其一是保護好基本農田,其二是增加對糧食的投入,其三是對農民總糧予以補貼,其四是減免總糧農民的稅費負擔,其五是增加對糧食的科技投入,其六是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促進糧食生産的規模化、專業化和區域化形成,其七是加強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特別是要注意糧食的生産、消費、庫存、價格和進出口數量的變動情況,並採取相應的對應措施,其八是建立糧食生産的問責制,讓各級領導有抓糧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務必保持糧食生産的持續穩定增長。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在美國,農業部是農業信息收集與發佈的主管部門,它一般通過農業統 計局、農業部海外服務局、農業部經濟研究局、市場管理局等五個單位分工協作完成信息傳播。 美國農業部提供的市場信息涉及120多個國家、60多個品種,囊括了主要農産品的全球數量、國內産量、供求情況、價格變化等情況,並在法定的日子裏公佈,保證公眾在平等的條件下同時獲得這些信息。農民可以通過網絡、電話和郵寄等方式,從美國農業部及其有關職能局得到一套完整的市場信息。 請問張老師,我國農業部的信息收集與發佈與他們有什麼不同?
【特邀嘉賓:張紅宇】顯然這個網友對農業部的職能的了解比一般的網友要深刻得多,很可能是個研究者。説到農業信息的收集與發佈,應該説美國農業部或中國農業部在職能設置上有很大的區別,這既涉及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也涉及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政府職能的定位,美國的農業部是內閣最大的部門之一,職員多達十萬人之多,在這個龐大的體系中,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對農業的信息收集統計和發佈,這些相關部門也與中國農業部的相關部門平時有些業務聯絡,而中國的農業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設置上、職能上與美國有很大不同。我們的農業信息的收集整理,一般而言有兩個渠道:一是農業部自己的渠道,比如我們關於糧食的産量,關於畜産品,關於水産品産量,除了農業部的相關職能司局,做出年度間或不定期的收集整理髮布外;還有一個渠道就是國家統計局的農調總隊,他們通過家計調查,也對上述相關問題通過調查農戶獲得相關信息。這兩個渠道得到的信息應該講大部分是統一協調的,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數據會存在一些偏差,幾家相關部門會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會商,力求獲得準確的信息。事實上,關於農業的信息,與工業信息很不一樣,百分百的準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