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農業頻道的必要性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近年來,以“專業化”為旗幟,以目標人群或內容主題歸類劃分的頻道越來越多,二位老師認為有沒有必要開播一個農業頻道?
【小黑帽1】沒錯,如新聞頻道、少兒頻道,音樂頻道。我國是農業國,這麼多的農民弟兄,的確有必要為他們開設一個頻道。反映他們的心聲。
【特邀嘉賓:李磊】有必要——事實上央視的第七頻道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有關農業的,農業頻道必須有,因為它有著可以服務的巨大受眾目標群體和相對獨立、複雜的報道領域。問題的關鍵不是需不需要開辦一個農業頻道,而是怎樣把農業頻道辦好。
【clare66】請問專家你們認為什麼樣的農業新聞節目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小黑帽1】被觀眾(尤其是農業新聞的“小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反映受眾所需要的新聞內容。
【特邀嘉賓:尹韻公】怎樣做好農業新聞,我提個建議。記得南方有家報紙曾經在春節來臨前夕,專門派記者對農民返鄉進行跟蹤報道,與農民工同車同吃同住,寫下了一組非常生動的報道,反響很大。如果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也能這樣做的話,我想效果會更好。
【特邀嘉賓:李磊】對廣大農民兄弟這一特定的受眾群體,不僅要提供純客觀化的各類“三農”信息,還要提供政策制定者;相關立法者需要的多方面的信息,還要提供使農民兄弟在精神和大腦上都現代化的信息。
【中國吉祥0】要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農民朋友該作什麼呢?我們期望他們能為電視作什麼呢?假設碰到農民朋友不習慣看電視的情況怎麼辦?
【特邀嘉賓:尹韻公】第一,習慣是可以培養的,何況電視的魅力是難以阻擋的。第二,農民不看電視,首先媒體應該找自身原因,是否我們知道了農民需要什麼和不需要什麼。假如需求關係都沒有弄清,你怎麼能做好電視呢?真正關心農民,愛護農民,首先就要了解他們的情緒和愛好,否則就談不上關愛農民。
【特邀嘉賓:李磊】網友“中國吉祥”總是給我們提供很好的思路,我個人認為農民朋友能做出的第一點貢獻就是在我們的主流電視媒體上發出自己真實而又理性的聲音,第二點貢獻就是關注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對電視新聞農業報道工作的不足大膽的提出批評,讓我們的新聞工作者知道農民兄弟對我們工作的反饋信息。
【中國吉祥0】呵呵。就是説媒介不僅努力讓農民朋友“説話”,農民朋友也應主動“發言”,相互關注,相互進步,一齊把節目辦好。老師覺得農民發表對電視節目的意見有什麼方式?讓他們參與節目還有什麼途徑?比如像剛才老師説的,到田間地頭作節目,讓農民朋友主持節目,等都是好主意啊,老師,還能構想幾個點子嗎?隨便暢想,創新的點子。
【特邀嘉賓:李磊】“中國吉祥”你好,暫時沒有什麼好點子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創意吧。
【中國吉祥0】沒關係,今晚您們的點子已經很好了:)含量很高啊:)看看我的:記者或者主持人充當村官,怎麼樣?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有人把受眾比喻為“媒體的上帝”,我們應該站在受眾的角度捕捉他們的興奮點、敏感點,對受眾的需求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對於農業新聞來説,其受眾一般指哪一類人群?僅指農民嗎?他們的“興奮點”是什麼?
【特邀嘉賓:李磊】農業新聞——或者可以更為寬泛的指向為整個“三農”領域的信息報道、反映和輿論引導工作都不能僅僅指向農民這一單一的受眾群體目標(事實上農民也有很大的差異性,這點此處不提),還應該包括更為寬廣的受眾類型——比如與“三農”有關的幹部階層、進城的農民工、出身農家但已經轉換了身份成為城裏人的受眾(比如我這個仍然帶有強烈農村情結的高校教師)等等。甚至可以説,生活在當下社會大轉型複雜進程中的所有中國人——不管他住在城裏還是農村,都是“三農”問題電視節目現實或潛在的受眾群體。這些受眾群體的信息接收“興奮點”雖然因受眾的不同而很難統一,但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仍大致可分為三個共性化的層面——第一,具有單向度滿足受眾“三農”問題信息知曉化、娛樂化、帶有農業文明“格式塔”心理向度滿意化的“興奮點”,它具有普遍的大眾化色彩;第二,在社會“精英”階層和農民階層中互動溝通,尋求解決中國特色的社會轉型期“三農”問題的電視精品節目,它具有較小範圍的精英化和“小眾”色彩;第三,整體向度上具有倡導、示範、教化、形成功能的“三農”問題現代化解決方案類節目,它應該成為我們全社會有關“三農”問題大眾傳播主流化信息接收的持續“興奮點”。
【特邀嘉賓:尹韻公】剛才我已説過,對某些媒體來説,農民是不合格或不成熟的受眾,因為他們沒有做廣告的能力,沒有很強的消費能力,也缺乏話語表達權利。所以我一般不太用受眾這個詞兒,而更願意用讀者、聽眾,或觀眾這個詞兒。受眾有能力強弱之分,如果媒體只關照能力強的受眾,而忽視能力弱的受眾,那這個受眾是不完整的。如果我們要完整地公平地公正地對待受眾,那我們就不應該注意強弱之分,而應當把關注的光芒投給受眾的全部。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節目讓受眾參與到節目中間,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而與農民節目的互動還不是很多,對此類農業新聞節目,二位老師有何高見?
【特邀嘉賓:李磊】農民節目的互動性不強這是一個事實。其原因第一,可能是因為新聞工作者到農村去太遠了,不如在城裏自己的身邊拉些觀眾進電視臺進行互動,這是一個新聞工作作風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穆青等人那樣,在蘭考縣采寫焦裕祿時吃在農村住在農家。第二,對農業新聞節目的經費還不夠充足,正向剛才尹所長所説由於農民受眾可能不是一些大廣告商的目標受眾,所以農業節目有時很難得到廣告的支持。但是,作為一個公營性質的國家電視臺,農業節目不能夠完全“市場化”,必要的投入,保證新聞工作者有財力深入農村進行採訪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農業節目辦到田間地頭,辦到農村的小學操場上,辦到農民的大院裏,相信農民兄弟會有很多精彩的信息和思想讓我們大飽眼福。
【高粱49】尹院長,我想一個現代文明的社會,農民和城裏人只應該是所從事的職業不同,而不應該是身份的不同,在社會上的地位的不同,現在不就有許多城裏的人到鄉下承包土地或荒山,發展種養業嗎?您對這種現象怎麼看作為媒體的電視臺,對這一問題應怎樣宣傳報道?
【特邀嘉賓:尹韻公】從新聞價值來講,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報道線索。實際上類似這樣的新聞前幾年就已經有了,比如説,珠江三角洲的農民他們就願意把自己的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因為這裡面有土地問題。現在有一些大城市的郊區農民也有一些不願意農轉非。對這些問題怎麼看,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