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政策節目?
作者:《電視批判》專稿 發佈時間: 2004-6-3 6:53:52



網友【中國吉祥】對農業政策節目的構想

    【中國吉祥0】我言無忌:我對製作農業政策節目幾點構想。
   
我理解政策應該指政府發佈經過立法機關通過的支持和關心農民朋友的相關準則條款。比如農村稅費改革,降低稅率,提高農民朋友的利益;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對農民朋友的補貼方式的改革,農村醫療體制改革,還有社會福利和財政政策等等。黨和政府制定政策,是職能所在;同時媒體對農民朋友的關注,為農民朋友服務,對農民朋友的支持也在扶貧解困中起著重要影響和作用。而全社會的關注和全社會的親身實踐應成為一個共識與真理,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增加力量,助他們一臂之力,助媒體一臂之力。對於農民節目的製作與目標。就像一個大白紙中的一個圓圈,一部分,圓圈之外是其他問題:比如,覆蓋率,(還好,現在有了“村村通”),農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這需要國家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現在還有了支教活動,等等,這圓圈外需要很多的人很多領域很多部門的協作努力。當然,媒體並不是孤立的,就像圓圈離不開白紙一樣,白紙離不開圓圈一樣,現在我們就在這個圓圈內作好文章吧!作好媒體的職責,發揮好電視的作用,所以我們為了作好“文章”,就來集思廣益,上述説過,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所以我也來思考思考,該做什麼節目,作哪些新的節目呢?由於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我來“空想”幾個農業政策節目,來描述描述它們的樣子。
  1、主持人或者記者充當村官。這樣的節目將是什麼樣呢?是不是國內已有了?或者可只是偶爾用之?不清楚,我還是隨便構想構想吧。我想到了這樣的新聞場景:一群農民朋友圍著一位村官,在領石油管道過農田,國家徵用土地的補償款,一些農民朋友焦灼的向村官提問,該補多少錢,怎麼計算,等一系列關於政策很細化的問題,弄得村官焦頭爛額,解釋多了反而不耐煩,村官的素質暫時不去追究,我就想到了:記者和其他電視工作者的心理素質,他們首先要有耐心,畢竟農民朋友不知道的很多,想知道的更多,再加上“怕上”的軟弱和“怕被知道自己不知”的羞澀心理,他們太需要一個非常有耐心的人給他們解釋闡述政策了;我還想到了:製作一個長期這樣記者或主持人充當村官的節目,可以説這是欄目的一大不變的特色。場景的選擇有兩種:一是真實的,記者客串村官,幫村官做事,同時介紹政策,新聞線索的提供像其他欄目一樣,一接到線索,記者或主持人立即趕到某村,既做節目也做真實的村官;二是虛構的,就像拍電視劇一樣,記者或主持人是演員,同時也需要一些農民朋友群眾演員,這樣以生活化的解讀政策向電視機前的農民朋友傳達政策,總之,這個節目的構想是以現實的場景還原為特色,也許更貼近農民朋友,更易讓他們接受,也許他們看了覺得像是身在其中。還有一種,就是記者在身邊採訪,記者對著鏡頭解説政策,就是一般的新聞採訪形式,我覺得不好,記者或主持人還是參與進去比較好。不知國內有沒有這樣的節目?
  2、我覺得農業政策的節目,不應作成專家坐在那連篇累牘的念之類的節目,很枯燥,可以加入音樂,配合專家解説,或者以娛樂方式傳達政策,比如:將政策改編成歌曲,製作成晚會上的節目,唱完了,然後專家或官員再來闡釋,專家或官員相當於晚會嘉賓
  3、農業政策節目最重要的是語言問題。農業政策的文件一般是嚴肅文體,可以專門製作一個語言轉化類的節目:兩個主持人,或一個主持人和一個嘉賓,另一個主持人或嘉賓專門以另一種通俗的語言解釋,相當於訓詁和翻譯,這個節目千萬別顧及政策語言的莊重嚴肅,訓詁後可以輕鬆幽默詼諧,可以打比方,儘量形象,甚至可以調侃,可以用方言。這樣可能有些人認為我把農民朋友都看成素質低到如此地步的人了,不是的,我沒這個意思,我主要是設想一下,而且生活實際中農民朋友看不懂政策條款的問題確實存在,這只是構想構想,實際操作當然要把握語言轉換的“度”了。 
  3,農業政策大部分是固定的,就像電視臺的固定節目的固定時間一樣,人們只要看一次略微幾次記住就行了,很少整天關注節目時間表,農民朋友知道了大類固定政策後就很少關注變動的政策信息,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勞動,有種不主動的習慣意識,所以我設想一個名為《新政策信息》的新聞播報節目,可以是一週一次,專門播報一週農業政策信息。
  由於不是專業人士,有很少關注農業節目,所以可能出現讓電視行業人士和農業學者笑話,貽笑大方的問題和細節,請多多見諒。但本著作好農業事業這張“大白紙”中的媒體這個 “圓圈”的文章的目的,所以想出了關於農業政策節目的幾點想法。真誠希望專家給予糾正。



  【特邀嘉賓:曾寅初】剛才你談到農業政策節目的語言問題,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為只有了解農村或者農民生活的人,他才能用這樣生動的語言來説明這樣一個相對枯燥的政策的問題,所以,一般的研究者或者一些嘉賓,他的語言可能並不為老百姓所理解。
  【網友嘉賓:張 濤】解決農業政策的語言問題,我覺得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要準確的解讀國家農業政策,對於了解農村和農民生活的人來説,除了研究者和政府官員,很難不出現偏差,而對農業政策的任何出現偏差的解讀,尤其是出現誤讀,是不是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網友嘉賓:梁希震】政策和法律有很大的相似性,為了保證邏輯的嚴密性和在現實執行中不出現偏差,可能語言還不能太通俗化吧。
  【中國吉祥0】也就是説可能會誤導農民朋友,看來,只有靠和他們關係最近的村官解決了,那這樣的話,農業政策的電視節目會不會産生農民朋友看不懂,聽不懂的情況呢?你們覺得應怎樣解決呢?
  【網友嘉賓:張 濤】呵呵,要是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麼豈不是很失敗?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節目對節目製作者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重要的是如何用通俗的、大眾化的語言來清晰的解讀政策。
  【yq117】我覺得,農業政策的解讀的語言問題,並不是難題,但如何更活、更有吸引力,這是應該深入探討的。首先,應該把政策條文的公文語言,轉變為口語話的、農民容易理解和聽得懂的大眾口語語言,就向賀紅梅説新聞一樣,讓大家聽了以後都明白和聽得懂。再就是把握政策的內容條文的實質性精神,讓他們知道如何去按政策去辦事,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去落實,解釋落實的效果和好處,不落實的原因和弊端。另外就是注意用貫徹落實的事實説話,讓農村的幹部群眾真正看到政策落實的效果,不落實應該採取什麼措施,讓政策儘快得以落實。
  【特邀嘉賓:曾寅初】我很同意你的觀點,但是,就政策本身的條文來説,它肯定還是公文式的,所以關鍵是我們用什麼語言來解釋這個政策條文,我上面提到,可能需要從農民的理解的角度,用的語言來解釋它,我想跟你所講的説新聞的方式可能會比較接近。
  【yq117】謝謝曾老師!你比如,在節目的形式方面,能不能設立《拉家常、説政策》、《説説心裏話》、《農村政策論壇》,《政策你我談》等類似的形式出現,凡是涉及三農的,不管過去的,還是新出臺的,只要是農民當前所關注的,都可以提出來向農民解讀和討論!
  【特邀嘉賓:曾寅初】我覺得,你説的這些節目形式確實我們可以值得嘗試。

 


責編:邢立雙

 共10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