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文化節目?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6-2 9:27:02



農業節目的收視分析

    【高清晰】農業節目到底應該誰來看?誠然,農業節目不一定只有農民才看,就向軍事節目不一定只有軍人看,少兒節目不一定只能孩子看是一個道理。但是,農業科技節目必須得農民看了,而且還得看進去了才管用,才算達到目的!否則,城裏人再喜歡看又能有多大作用?我不是指《劉老根》這類影視劇,也不指種花、養狗、養金魚的片子,因為如果農民只喜歡看這樣的農業科教片,中國人就快餓死了一半了!
  【特邀嘉賓:譚英】你説得對,農業節目不一定只有農民才看。不要人為的在城市人和農村人之間劃一道線,二者只是生活的環境不一樣,職業、工種不一樣而已,媒體從業人員的責任在於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溝通你我他的心靈,促進社會不斷進步和文明程度。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我聽説農大媒體傳播係進行過一個調查,專門是針對農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節目的,請兩位老師給大家講講你們的調查結論是什麼?
  


    【特邀嘉賓:譚英】2003年在謝咏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15規劃基金項目的課題中,我們課題組的一些老師先後到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雲南思茅、陜西寶雞、山西運城、河北深州、安徽蕪湖等地五個省市、九個縣區、30多個鄉村進行調研,結果是這樣的:這些地區的農戶最需要的信息種類表現為四大類信息。宏觀類信息--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信息;實際操作類信息--新技術、新品種等;市場類信息--農産品價格、銷路、供求等信息;科技知識類信息--科學文化常識、教育、衛生、健康等知識類。這個調查結果與南京師範大學方曉鴻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關於蘇南地區農民受眾的需求現狀所調查的結果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農民所需要的信息種類基本是相同的,僅僅是在按重要程度排列順序上有一些差異,因為我們集中調查的地區是經過欠發達地區,他們調查的是經濟發達地區,從這一點上看,農民需求的主要信息種類是以上四大類。還有一點驚人的相似,無論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民最關注的信息是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因為一個減輕農民負擔的減免農業稅的政策常常會關係到農民一年的經濟收入。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儘管我們的農村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媒體,但是針對與農民生計有關的科技信息多數農戶偏好從人際傳播渠道獲取信息,低收入型和中等型農戶最滿意的信息渠道是村能人;相對富裕些的農戶最滿意的渠道是集市和大眾傳播渠道。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科技信息傳播中,電視媒體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沒有專門的農業頻道,農戶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收視習慣與電視媒體科技信息傳播時段衝突,造成信息供給與需求錯位。第二,電視提供的市場和技術類信息大多已經過時,或由於地域原因不適合當地農業特點,不是農戶急需的。第三,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有些介紹新技術的科教片,農民看不懂,看懂的僅僅是村能人和一些文化人。第四,受電視本身的傳播特點限制,稍縱即逝,不能重復,不便記憶。第五,農民受眾仍然處於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通過傳播媒介發表意見,主動參與節目的意識薄弱。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電視媒體適於傳播宏觀類的信息,不適於傳播微觀類的信息。

    【中國吉祥0】請問老師,農民朋友的文化心理與城市人的文化心理有何不同?我想他們更喜歡看鄉土氣息濃厚的文化節目,不如:戲曲,民歌,還有取材于傳統文化題材的電視劇,那電視節目怎樣才能保證原汁原味呢?但又不能“土得掉渣”?農村文化節目如何處理“雅”與“俗”的關係?是否都“俗”才貼近農民朋友呢?農村文化節目也能否印入高雅的節目,來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我想“雅節目”與“俗節目”的比例應該是:3:7,您説呢?
  【特邀嘉賓:譚英】 我覺得農村人與城市人在欣賞文化娛樂節目時,心理需求與情感需求沒有太大的差異,不僅僅是農村人喜歡看《劉老根》這樣的電視劇,城市人也喜歡看。電視劇《劉老根》不是做得很好嗎?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帶有濃郁的東北鄉土氣息。要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關鍵是電視媒體人應當把握一個尺度。在再現事實的過程中,恰到好處的將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融合在一起。這樣的節目大家都愛看。你説的按比例劃分“雅”節目與“俗”節目可能不好説,主要還要看劇情的需要。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根據一份對農村觀眾的收視調查發現,農民最偏愛的節目是電視劇、農村/農業節目,天氣預報等,請專家們談談,目前這些節目是否滿足了農民觀眾的需要呢?有哪些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嗎?
    【特邀嘉賓:譚英】我覺得還沒有完全滿足農民受眾的需要,反映農村生活優秀的影視劇太少了。一個《劉老根》為什麼紅遍大江南北,就是因為它帶有濃郁的東北鄉土氣息,是百姓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熟悉的生活。一個農民面對外面多變的世界,面對城市化的轉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觀念,在創業的道路上如何勇敢的面對一個個困難和挫折?《劉老根》對待人生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無不帶有時代的文化色彩。而這種用形象演繹著的觀念,常常會成為受眾的示範。我們需要很多李老根、王老根、張小二、趙大哥這樣的電視劇。現在我們的百姓需要的節目不是告訴他們怎麼想,而是告訴他們想什麼,做什麼。農村的發展一般總是相對滯後於城市,這就需要媒體提供一些既保持自身民族鄉村文化的特點,又有外來文化色彩的節目。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根據收視行為調查,農村觀眾接觸各媒體的情況:電視95.7%,報紙17.2%,廣播12.2%,雜誌13.0%,互聯網1.0%,根據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傳播的信息對農村觀眾的巨大影響力,請問兩位專家,你們認為如何利用電視媒體的強勢來為農民服務?
  【特邀嘉賓:謝咏才】上一次論壇裏面就談到這個問題,農民對什麼時間播什麼樣的農業電視節目,什麼題材、什麼內容,從節目的預報上看不出來,另外播出的時間也不一定是他所空閒的時間,就更不用説接收不到節目的地方,有的農業節目限於時間的原因不可能把技術介紹的很詳細,所以看過了也不一定能夠學得會,只是了解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發揮電視媒體的強勢,我覺得還有另外一種渠道,就是用新媒體-網絡媒體。比如我們現在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交流方式,今天有機會和我們進行時時交流,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如果沒有機會你可以在任何時間點播我們談話的內容,如果有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和我們取得聯絡。將來寬帶普及了以後,網上的視頻可以很流暢的傳輸,你需要什麼就可以點播什麼,我覺得這是一種最終的解決方式。
  現在技術發展的很快,網絡傳播的終端不一定是計算機,也可以是電視機,用戶可以用遙控器就可以點播自己所需要的電視節目,還可以通過電視來上網,現在已經在一些地方實現了。
  【老朋友 新朋友 大家一起來】其實我認為我們無論怎麼做工作,都不會有直接走到田間地頭面對面的傳授好,實在不行,我們就利用村的文化活動室進行集中式的宣教。
  


    【yq117】問題並不是我們想的説的這麼簡單,首先誰去講,能有多少有關人員去講,等等,都是制約因素。
  【特邀嘉賓:譚英】我來談點粗淺的看法,我覺得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作用,服務於三農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建議中央電視臺開闢一個農業頻道,農村居民需要擁有自己的行業頻道。我常常想,我們一個擁有9億農民的大國,為什麼就沒有一個農業電視頻道,農民這樣一個特殊的受眾群體,由於受農業本身的地域性、脆弱性、複雜性等因素的影響,需要他們的職業、思想觀念以及他們的生活習慣、媒介接觸習慣都與城市受眾不同,他們需要一個熟悉他們、了解他們,能夠與他們並肩作戰、相濡以沫的知心朋友,這個朋友就是專門面向農村的農業電視頻道。二、根據不同類型農戶的需要及農村受眾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供他們需要的各種文化節目。三、注意發揮影視藝術的手法,注意運用通俗易懂講故事的手法包裝和再現每一個節目。四、給農民提供的農業文化節目,要面對農村的大眾群體,而不僅僅是農村的精英小眾。五、電視是構建城鄉文化交流和對話的最佳平臺。要讓更多的村民走進屏幕,參與節目,成為節目的主人,電視工作者應該走出演播室,親臨現場,感受農村的變化,與農民朋友直接交流和對話。六、加強和完善電視傳播機構的信息反饋功能和觀眾互動功能,加強與觀眾的聯絡。七、不斷完善農業部農業科技“電波入戶”工作的運行機制,盡力以“電波入戶”供片中心為主體、省級供片中心為補充、地(市)縣級供片中心為基礎,以電視臺、電臺、互聯網、VCD製作與播放互為補充的廣覆蓋、高效率的多級音像資料流轉體系和工作網絡,實行資源、信息共享,發揮整體效應,以解決農村信息閉塞的困難。八、可以依託中國農業影視中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中央級農業影視供片中心;依託各省的高校、農科教綜合指導與服務中心、農業中專、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相干機構,建立省級農業科技供片中心;地縣級農業部門可依託當地電視臺(站)形成農業科教欄目固定播出時段,因地制宜拍攝和製作針對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科教節目,同時加強與中央、省兩級製片中心的聯絡,充分發揮地縣級電視臺(站)的地區優勢為科教興農服務。

    【中國吉祥0】農民文化節目,怎麼考慮到很多的來回農村,城市的民工?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收視群體吧,比如:做專題節目
  【曉陽32】考慮到了民工,我們的好同志!
  【網友嘉賓:安文軍】我們曾做過農民工問題的談話類節目,可能你沒看到過。最近不少法律類節目也很關注農民工問題,我也看到過一些電視劇,如早一點的《外來妹》,前不久播出過的《城市的星空》也都是反映農民進城的故事。但與哪個日益龐大的群體,影視工作者做的遠遠不夠。
  【特邀嘉賓:謝咏才】據我了解,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有了一些電視節目,比如農技修理工、調酒師、保安、裝飾裝修工、秘書等等,還有一些同類節目正在製作當中。

    【網友嘉賓:安文軍】你怎麼看農民對體育的關注?
  【開往春天的地鐵82】唉……現在農民生活那麼艱苦,誰還關心體育啊。農業頻道好好宣傳宣傳中央的《一號文件》吧,農民,真辛苦,應該讓他們看到國家的政策,自醒。
  【網友嘉賓:安文軍】有些絕對,不少農民也喜歡體育節目。  農業政策的執行是很重要的,宣傳只是一個方面。

    【蝌蚪貝貝~】當前農業電視節目中涉及文化的內容有哪些?把哪些有價值的農村文化遺漏掉了?
  【特邀嘉賓:謝咏才】現在有不少反映農村文化的節目,包括地方的鄉土民俗類節目,不知你指的是央視節目裏缺少這一類的節目還是包括省市電視臺。
  我最近評片就看了好多這樣的節目,比如《墨鐙小花戲》、《重慶漆藝畫》、《河東春韻》、《粉村赴粉宴》、《關東忙年》等等。

 


責編:邢立雙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