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民族音樂探尋
【中國吉祥0】世界民族音樂應該是個大範圍吧?能否解釋一下“世界民族音樂”這個概念?談談西方或者他國民族音樂文化對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的影響?西方音樂文化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中國的?對於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有什麼好的壞的影響?
【特邀嘉賓:陳自明】所謂其他國家民族音樂對我們民族音樂的影響主要是歐洲音樂,其他的國家對我們的音樂影響是比較小的,所以西方的音樂文化應該説是清朝末年就開始傳入中國了,通過幾個渠道,一個是基督教會,一個是軍樂隊,一個是音樂教育,也就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還是通過日本的傳播途徑進入中國的,我們用了一些現成的外國的曲調配上中國歌詞,在學校裏開始教唱歌,我覺得這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我們中國當時沒有什麼音樂教育,中國清朝末年主要在音樂方面存在的是古琴,文人學士以古琴作為自己的修養,另外就是一些戲班子,在私塾裏面是沒有音樂的,我們重視的是文本、四書五經,考科舉,寫文章,對音樂來看相對印度和歐洲比較我們不是很重視的。所以當時沒有這方面的音樂教育,引進一些歐洲的音樂教育也是必要的。三十年代建立的第一個音樂學院,就是蔡元培和蕭友梅創辦的,但是,不久就被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撤銷了,他認為音樂是“倡優之伎”,意思是比較低級下流的。後來,這個教育總長下臺以後,蔡元培又提出要建立音樂學院,但是,被降為音樂專科學校了,這就是現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
當時提出的方針就是“學習世界音樂,改進國樂”。我覺得這個方針是正確的,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快日本侵略中國,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來貫徹這個方針,抗戰勝利以後又進行了解放戰爭,直到解放後,六十年代才寫出了一本《民族音樂概論》,這樣,全國的音樂院校才開設了一個中國傳統音樂的課程。現在來看,我們學習歐洲音樂是有成績的,一方面表現在我們的表演藝術在世界上取得了較高的地位,譬如小提琴、鋼琴聲樂常常在國際比賽得獎;一方面我們也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像《黃河大合唱》、《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對中國的傳統音樂下的功夫不夠,缺乏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來進行研究、推廣。另外在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中國新音樂和歐洲音樂分量較多,中國傳統音樂分量比較少,世界民族音樂基本沒有,這就不符合音樂文化多元化的原則。
所以,應該説學習西方我們是有成績的,對我們的音樂發展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發展和推廣上,例如我們把崑曲、古琴已定為世界文化遺産,我們應該有一些實際行動。例如,是否可以考慮將古琴、崑曲作為音樂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從根本上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人文內涵。
【特邀嘉賓:邢維凱】中國音樂文化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的交流歷史非常悠久。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的民族融合的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文化都呈現出多民族的交流,也産生出許多新的音樂文化樣式。比如説在唐朝,那時候宮廷裏就已經有高麗樂,這就是現在的朝鮮音樂;也有西域傳來的龜茲樂等等。到了元代,像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和漢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産生出元雜劇這樣的戲曲音樂,其中的很多伴奏樂器也都是中國周邊其他民族傳入。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二胡、琵琶等等中國民族樂器,追溯它們的前身都是在這樣民族融合過程,從其他民族和國家傳入到中國境內的。當然我們現在所説的西方音樂,或者説歐洲的專業音樂,對中國的音樂文化影響主要是在近現代,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産生了中國的新音樂,這種音樂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由中國人創作的藝術音樂,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都是屬於中國的新音樂。
外來音樂的影響,不能簡單用“好”與“壞”來説明,總體來講,中國的音樂文化本身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它的發展本身就離不開外來的影響,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相融合勢必産生一些新的音樂品種,這在客觀上對人類的音樂文化就是一種豐富。
【絕代大俠任魚宇】對。
【中國吉祥0】看來藝術是流動變化的,才能發展兩種形式相融,去掉彼此舊的成分,産生新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陳老師,聽説您曾在印度、西班牙生活工作過,他們的是如何保護自己的民族音樂的?您能給我們聽幾首他們的民族樂曲嗎?
【特邀嘉賓:陳自明】我曾作為訪問學者在印度、西班牙待過兩年,印度對自己的民族音樂十分重視,視若珍寶,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印度人從出生到結婚到葬禮,都伴隨著音樂,他們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音樂、舞蹈是他們向神祈禱表達自己敬意的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因此印度人都十分愛好歌舞,在他們的電影中就可以看出來,每一部電影必須有三場舞、六首歌、不然就不受歡迎。印度有一套藝術保護的制度,他們對傑出的音樂家、舞蹈家十分尊重,過去每一個宮廷裏,都以擁有一支古典音樂家、舞蹈家的隊伍為榮,他們對音樂家、舞蹈家很高的待遇,保障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全心盡力的去研究發展他們的音樂舞蹈體系。所以現在印度有高度發達的音樂體系和舞蹈體系,印度獨立以後繼續保持了藝術保護制度。
例如,印度總統每年都要對傑出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戲劇家、文學家頒發十幾個最高獎。全社會也對音樂家、舞蹈家進行贊助支持,印度總理拉傑夫甘地曾為一本“拉賈斯坦”的民歌集寫序,新德里市長曾為一個音樂會的節目單寫前言,一個紀念古代音樂家的音樂會,竟有六十七家工商企業進行贊助,印度的民族音樂家都被尊稱為王,如“鼓王”、“笛王”、“歌王”等,學習印度傳統音樂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時尚,小到幾歲的孩子大到四五十歲的政府公務員和公司職員下班後常常到音樂學校去學鼓和樂器,他們不是為了要搞專業,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欣賞理解印度的傳統音樂。印度的電視、電臺絕大多數都播送印度的傳統音樂,西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比例極少。總之,每一個印度人都十分熱愛、珍視自己的傳統音樂,為印度文化而自豪。所以現在印度的傳統音樂不僅是源遠流長,而且還欣欣向榮。並且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獨特的光芒。我們中國應該認真學習印度繼承發揚自己民族音樂的精神,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整理研究中國的傳統音樂。同時也要學習和研究世界民族音樂,汲取全世界的音樂營養,“共享世界音樂資源”,使中國音樂得到更好的發展。
【春花爛漫心情爽】陳老師,能介紹一下印度音樂的發展嗎?聽了您提供的音樂,覺得印度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得很好,印度民樂的現狀如何?您提供的這首歌曲選自哪個專輯?這個專輯在印度很流行嗎?介紹下它的情況好嗎?
【特邀嘉賓:陳自明】 印度音樂一共可以分成六種,即古典音樂、輕古典音樂、民間音樂、部落音樂、電影音樂、泰戈爾音樂,前面四種都是傳統音樂,電影音樂可以説是印度的傳統音樂跟歐洲音樂因素的混合,電影音樂也可以説是印度的流行音樂,它的基調主流是印度式的,也就是説它的旋律、唱法、樂器都是印度式的,但是,也加上了一些西方樂器和簡單的和聲,這種音樂對於廣大印度人民青年來説是最喜愛的,也是為容易聽懂的。這首歌曲的名字叫《有時歡樂有時愁》,這是一首電影插曲,這首專輯的名字就是叫《有時歡樂有時愁》,這是去年在印度最流行的電影。泰戈爾音樂是一種特殊的音樂,它是由偉大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創作的,他共作了2006首歌曲,3部歌劇、3部舞劇。現在的印度國歌和孟加拉國歌都採用了泰戈爾的作品,泰戈爾的音樂是三種音樂河流的匯合,即印度古典音樂、孟加拉民間音樂和英國民間音樂。這種音樂樸素純真、平易近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印度的民樂現狀非常好,它的主要樂器是西塔爾琴、塔布拉鼓、班蘇裏笛、揚琴、嗩吶、薩朗基琴、薩路達琴(北方),南方還有維納琴、木丹加鼓、陶罐鼓、敲水杯,以及被印度文化同化了的西方樂器小提琴、吉他、曼陀林、薩克斯、單簧管等,印度的樂隊都是小型的三五個人的組合,印度的古典音樂演唱、演奏都是在拉格(旋律框架)和塔拉(節奏節拍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即興表演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每位演唱家、演奏家同時也是作曲家。他們傑出的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可以佔到全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創新。總之,印度的民族音樂無論是聲樂或者器樂都十分繁榮,不會缺少接班人,只要印度的傳統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繼續下去,印度民族音樂的前景仍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