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與繼承傳統音樂
【曉陽32】我想問一下兩位老師,怎麼樣能夠保護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像我們中國的民族音樂?
【特邀嘉賓:秦序】首先,還是要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文學藝術品的價值。因為傳統的文學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財富、藝術財富,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第二,傳統的文學藝術是我們創新的基礎,只有認真學習,深入領會,掌握了我們傳統文學藝術的精髓和優秀的經驗, 我們才能夠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藝術品。在這個問題上,我還要多説幾句。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往往把繼承和創新對立起來,把傳統和未來割裂,比如,談到文學藝術,簡單的理解為“推陳出新”,理解為“不破不立”,認為只有把舊的破壞了、推開了,新的才能出來,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學習舊的傳統的文學藝術遺産,繼承我們的傳統,首先要學習古人的創新精神。文化和文學藝術都是創新積累的結果,我們今天能夠欣賞到的優秀的傳統文學藝術,都是古人創新的結果。所以,學習繼承傳統,不會和創新發生尖銳的矛盾。
第三,舊的東西,尤其是舊的文學藝術不是落後的。因為文學藝術雖然産生在一個特定的時代,隨著特定時代的消失,一代的文學藝術並不會死亡,它們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第四,未來全球一體化,主要是在經濟、科技方面實現一體化,各個民族的文學藝術反而在全球一體化實現以後更顯出獨特的價值。也就是説,全球一體化的同時,是文化和藝術的多元化。我們不要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全球一體化必然出現文化藝術一體化,也就是,處於經濟科技的強勢,它的文化就是全球文化的明天,這是一種錯誤的判斷。有了這樣的錯誤判斷,那麼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傳統就沒有價值了,因為遲早不是都要合併到一塊兒的麼?實際上,目前經濟一體化最高的國家美國,它的文化就在向多元化發展,美國已經不是過去所説的民族文化的熔爐。
比如,不懂英語的中國人到了美國,同樣能非常的適應,因為這裡有華人的社區,有中文的報紙、電臺、電視,同樣,在美國的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韓國人都能如魚得水,找到自己文化的社區。甚至有人推測,美國將要出現它的第二種國家語言,就是西班牙語。這個現實是很有説服力的,因為隨著經濟、科技的一體化,人們越來越返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重視自己的個性的發展和表現,那麼文學藝術就是表現自己個性和民族文化特性的最重要的手段。
認識到了傳統的重要性和它在未來的價值,那麼我們就應該考慮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傳統。
第一,需要我們通過立法,通過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確定傳統文化保護的地位。比如,日本在五十年代就確定了文化財富包括了無形文化財的保護法規,它的無形文化財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日本的無形文化財保護法對它傳統文化藝術遺産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法規,這是急需建立的。第二,要加強有關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介紹。我們很高興中央電視臺設立的音樂頻道將以主要的篇幅介紹民族音樂,那麼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就有了一個重要的窗口。音樂的特點就是耳濡目染,它需要反復的接受,尤其對廣大青少年來講,如果從小就有很多機會接觸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就好像從小接觸母語一樣,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我們的專家、學者,我們的音樂工作者都要積極努力的宣傳介紹我們自己的傳統音樂,提高全社會、全民族對傳統音樂的認識。我們的音樂教育,無論是普通學校教育還是專業音樂學校教育,都要向中央電視臺學習,把民族音樂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幾個優秀的演奏家、作曲家,更重要的是培養高素質的、眾多的聽眾,尤其是我們民族音樂的聽眾。只有廣大的民眾的喜愛和支持,我們的傳統音樂才能真正的繼承和發揚。
第四,我們還要做很多過細的工作,包括對傳統音樂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收集整理。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也需要深入,我們要從理論上弄清楚我們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它的發展規律是什麼?這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揚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五,也使更重要的,使各級文化部門和領導機關都要對傳統音樂像中央電視臺一樣的有充分的認識。因為他們的參與,是我們音樂繼承發揚的重要保證。
【高粱49】秦老師的解答夠精闢!受益匪淺!
【www.曾侯乙.com】二位老師:古代音樂史離我們的現代生活似乎很遙遠!!電視作為現代生活的信息交流工具,怎麼才能與古代音樂有機地連接起來?
【特邀嘉賓:鄭祖襄】今天的電視這種消息交流手段是非常發達的,它應該有很多辦法能夠和古代音樂結合起來,可以用各種手段來介紹古代音樂。由於電視傳媒手段的方法非常多,我們可以通過它比較真實的來理解古代音樂,只主要看我們在做節目當中怎麼既把古代音樂介紹出來,又非常好的運用現代信息交流傳媒的手段,把古代音樂介紹的非常生動、非常豐富。
【半落梅花婉婉香】古代音樂及古代音樂文物畢竟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要想繼承與發展,我想應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保護與推廣才有效,我們普通人想去保護和發展無從做起啊,那麼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有何有力措施?
【特邀嘉賓:鄭祖襄】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在中國音樂行當裏面已經是一個專業,這個專業也是在培養學生,有本科生、博士生、碩士生,在學習研究這樣一個專業。從專業方面講,國家也是有很多投入的,比如説對音樂文物的整理,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對音樂文獻的整理,國家還是有不少投入的。我們這樣一個大的國家,我們有幾千年的音樂歷史,我們能不能把它挖掘、整理、研究好,這是我們民族的責任,我們是無可推卸的,我們民族有這個責任把它研究好。對於我們廣大民眾來説,我覺得首先要對古代音樂有一個歷史的認識,這個非常重要,有這樣一種認識,我們才會自覺地去保護它、去熱愛它,這是一種文化,這是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媒體在這當中應該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是可以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吉祥0】民歌的存與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社會將漸漸退化,那麼我們的民歌生存的土壤還將存在嗎?《大地飛歌》裏面唱:踏平了山路唱山歌,灑開了漁網唱漁歌,……人們的方式在變,將來還會上山,撒網嗎?民歌的生命力是否在減弱?民歌的出路在哪?請嘉賓談談您們的看法。
【特邀嘉賓:鄭祖襄】科學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是必然要進步的,一種舊有的生活方式,所産生的民歌自然會慢慢的消失,這種情況不是我們今天才這樣的,歷史上也是這樣的。比如説最早有本書《呂氏春秋 古樂篇》,這裡面就講到了“葛天氏之樂”,有8首歌,它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這些已經過去的藝術對於我們今天來説,仍然很寶貴,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我們的先人怎麼創作藝術的,這是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通過這些我們不僅了解自己的藝術,也在了解我們自身。所以對於一些傳統民歌漸漸消失的情況,也是有責任把它收集好整理好,不僅我們這樣做,我們還要傳給我們的後代,讓他們知道我們有這樣的音樂歷史。
【梧桐*鴛鴦*芙蓉1】我們的傳統音樂,如:民歌,民樂在現在出現了些新的東西,就是在曲的方面吸取電子元素,民樂又中西結合,專家對這方面怎麼看的呢?
【特邀嘉賓:秦序】我的工作是從事傳統音樂的研究,重點是傳統音樂的繼承和保護。作為傳統音樂的保護,最好的辦法是原樣,就像文物保護裏面的“整舊如舊”。但是,我不反對對音樂做很多新的發展改進,包括十二樂坊、包括吸收電子元素、中西結合等等。我只是希望在為傳統音樂改革發展的同時,有一塊原樣保護的綠地。日本對待它的傳統音樂非常保守,他們的琵琶演奏法還是和我們一千年前唐代一樣,用撥子彈奏,他們不輕易“發展”“改進”傳統音樂。不過,他們很喜歡我們的十二樂坊,十二樂坊就是在日本取得空前成功和影響的,因為日本的民族樂器沒有我們這麼豐富的表現力。而我們民族樂器豐富的表現力是改革發展的成果。但是,我們卻缺少日本那樣原樣保護傳統的一個側面,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遺憾。
【特邀嘉賓:鄭祖襄】傳統音樂吸收外來音樂的因素進行創作,這是很正常的,也是一件非常有益於藝術發展的探索道路。這個問題並不是今天的中國是這樣,古代的中國也是這樣,古代中國就面臨著很多周邊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外來音樂,歷史上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外來文化採取了兼容並取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很多傳統樂器並不是我們華夏民族一開始就有的,比如説像琵琶,這是從漢代傳下來的,唐代時候的琵琶也很簡單,只有四個象,這個樂器到了中國以後,宋代以後的發展非常快,今天我們看到的琵琶品位已經有十幾品到二十幾品,演奏的技巧也是非常的複雜。一件外來樂器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當中,得到了一個極其輝煌的發展。還有二胡樂器,這是從古代唐宋時期奚族傳來的,這是中國二胡類樂器的開始,這以後中國二胡樂器發展的樣式種類是非常多的,今天我們的二胡樂器的藝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階段。這些外來樂器在我們文化傳統以及藝術傳統的影響下,就成為我們民族優秀的樂器。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也是一直在吸收外來音樂文化,今天對於這樣的創作,我們要鼓勵。創作的成功或者失敗,歷史最終會告訴我們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鄭老師,當前是文化多元時期,因此,對於中國和外國、高雅和通俗、歷史和當代音樂作品,我們應如何有效地處理他們的衝突與融合?
【特邀嘉賓:鄭祖襄】如果要我給音樂頻道提一些建議,我覺得這四個關係也應當處理好:一個是中和外的關係,就是中國音樂和外國音樂的關係,這裡面中國音樂應該偏重,外國音樂也不只是西方音樂,還包括亞洲、非洲和美洲的音樂;第二是高雅和通俗的關係,高雅的音樂有多種多樣的形式,通俗音樂也有多種多樣的形式,這裡面高雅音樂當然是為主的,但也要注意到通俗當中也有優秀的東西,這是雅和俗的關係;第三個關係是歷史和當代新作的關係,歷史的音樂應該是偏重的,因為作品都是經過歷史上積累下來、被肯定下來的優秀作品,成為了我們今天的經典作品,但是我們也要顧及到當代的新創作,給我們的作曲家留有空間和時間,要鼓勵我們的新創作;第四個關係是音樂藝術和音樂文化的關係,音樂不僅是藝術的一種,也是一種文化的現象,在藝術的背後往往有非常複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在介紹藝術當中應該把這種文化盡可能介紹出來。另外,在我們很多社會文化活動當中,音樂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當中的音樂,比如説像民間的風俗活動、禮儀活動,這種音樂都顯示了它的文化功能所在,我們也需要介紹,要看到它在整個文化場合當中的功能和價值。
【曉陽32】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上了流行音樂,這樣,在我們的古代音樂上就感覺關注的人越來越少,這樣感覺古代音樂會失傳,兩位老師怎樣認為這個問題呢?
【*曉*璐*】hah 青年人喜歡古典的人少,古典音樂有的,不細聽是聽不出什麼東西的,我經常聽的只有古箏,聽的也少。其他有的不可以接受。
【特邀嘉賓:秦序】青年人喜歡流行音樂這不奇怪,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有大量的傳媒,而且獲得流行音樂欣賞的渠道也非常寬廣。流行音樂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它有一些浮在表面的東西可能很快就過去了,而一些有價值的、優秀的東西將來會積澱下來,也可能會進入傳統,成為傳統的一個部分,所以簡單地批評流行音樂是不對的。我們現在推崇的很多古典音樂,包括我們自己民族的古典音樂,過去很多也是流行的,有的現在也仍然非常流行。比如説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據有的調查材料説,在歐洲還是傳播的最廣泛的,並不亞於一般的搖滾樂或者通俗歌曲。
【特邀嘉賓:秦序】我想,除了流行音樂以外,人類創造的美好的音樂還多得是,我們應該擴大我們自己的欣賞面和音樂的需求面。音樂實際是有不同的層次的,作曲家寫作音樂也是有不同的目的的,所以不同的音樂是有不同的作用的。比如,有娛樂性的音樂、有宣泄激情的音樂、也有哲理性的音樂,也有戰鬥的音樂……貝多芬就認為自己的音樂要讓人類的靈魂爆出火花,顯然,他的音樂不僅僅是讓我們放鬆的,他的音樂不能説是一種休閒音樂。巴赫説他的音樂代表著上帝的啟示,它有很深厚的宗教情感。所以,豐富多彩的音樂反映了人類精神面貌的多樣性,也能夠滿足人的多樣性的需求。如果我們長期沉浸在流行音樂裏面,有可能讓我們和一些偉大的古典的民族的音樂作品失之交臂。我相信,隨著年齡、文化、知識或者藝術趣味的增長提高,一個人的欣賞口味也會不斷地變化的。所以,在喜歡流行音樂的同時,給予其他各種音樂適當的關注,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會給我們開拓很多新的精神家園和藝術家園。著名畫家范增説過,當一個人具有能夠俯視整個人類文化的胸懷和高度以後,才會真正發現什麼是永恒的、優秀的東西。
【梧桐*鴛鴦*芙蓉1】民族音樂的保護會像歷史博物館一樣,固定地保存在那,只供專門人員研究嗎?談談音樂頻道的設立,將對我們的民族音樂産生怎樣的實質影響?會不會更普及,更流行,深入人心,讓每個人都耳熟能詳?
【特邀嘉賓:秦序】 我們希望民族音樂的繼承保護有一塊是原樣的保護,也就是説,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為本原的面貌儘量能夠保存下去。這一塊有點像歷史博物館一樣的,供專人研究,但它又不像歷史博物館的文物一樣,因為它還需要繼續的演奏,供我們欣賞、了解民族音樂的本原。這樣,當我們的民族音樂發展、改進之後,我們還能夠聽到目的音樂的本原。就像我們不光能聽到劉天華和阿炳的作品,這裡面有他們大量的創作,我們還要能夠聽到他們賴以進行創作音樂的民族音樂的本原是什麼。很可惜的,阿炳和劉天華他們創作已故的那些民族音樂本原沒有保存下來。音樂頻道的建設我們深信必將會對我們民族音樂的保護繼承産生重要的影響。有電視的強力的推介,傳統音樂必然會更普及、更流行,也自然的會深入人心。因為我們相信,經過千百年曆史考驗的傳統音樂,會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我們每個人的。
【www.曾侯乙.com】秦老師:中國古代有許多唯美的音樂隨時間的流逝而化為歷史的塵埃!!如《秦王破陣樂》,但現在看到有的晚會演奏這曲子。這種曲子譯譜的原則是什麼?是恢復到古代音樂本來面貌嗎?現在的我們聽到的音樂與實際差別。
【特邀嘉賓:秦序】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這是目前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一個尖端課題。音樂由於非常難以保存,我們想通過極少的古譜去復原古代的音樂難度很大,這是因為古譜在記錄音樂方面某些不足,也缺少參證的材料,同時也由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目前《秦王破陣樂》的曲譜,是中國音樂學院何昌林教授根據一份保存在日本古譜解譯的。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當然,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復原這首唐代古曲原貌,還可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