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愛志文子】袁老師,前幾年一直有“傳統音樂自性危機”的説法,對於這種説法,您如何看待呢?
【特邀嘉賓:袁靜芳】從現在社會整體來看,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對傳統音樂有興趣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這裡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可能我們從整體教學和媒介來講,特別是教育,對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經典性的東西缺乏反復的、深入的宣傳和教育;另一個原因,中國的傳統音樂在新的時代,可能缺乏新的發展。但是相對來講,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包括一些邊遠的地區,民族音樂和他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在城鎮中這種情況比較淡化,因此,教育界肩負著重要的宣傳中國傳統音樂的責任和義務。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對中國傳統音樂缺乏起碼的基本知識,是我們民族素質教育薄弱環節的一個體現。
【愛志文子】謝謝袁老師,我在做田野工作時也看到了像您所説的,在一些邊遠地區,傳統音樂與他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
【小葡萄糖1234】中國傳統音樂雖然有很多精品,但真正製成音像製品的卻相對少,據了解,只有香港的雨果公司和台灣的風潮公司作這方面的音像資料,我們內地沒有一家以傳統音樂為主的音像公司,這是影響傳統音樂傳播面的一個原因嗎?
【www.曾侯乙.com】小葡萄糖1234問的不錯啊!是有備而來的吧!呵呵!
【小葡萄糖1234】多謝曾侯乙誇獎,俺是新手,還請您多多指教。
【特邀嘉賓:袁靜芳】我認為是。我希望能有一些公司有這樣的遠見和魄力,建立一個專門出版中國傳統音樂的音像公司。如果能成立的話,我們一定積極支持他們的工作。
【小星星】可是唱片業的市場不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呀!
【愛志文子】哦,原來兄台是唱片業人士啊~,呵呵~,幸會幸會~!我是丟丟,如果你也熱愛音樂,就做朋友吧。
【www.曾侯乙.com】就目前民族音樂的現狀而言,你出版唱片就不怕賠本嗎?呵呵!不過,要是出了唱片,我肯定買!
【高粱49】需要有識之士,也需要政府的保護、傾斜政策。
【特邀嘉賓:樊祖蔭】 與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品相比,我們的音像製品確實是很少的。據我了解,香港的雨果和台灣的風潮公司,以及香港的龍音公司出了不少中國民族音樂的音像資料。但也只是他們出品當中的一部分,在大陸也有的音像公司比較重視中國的民族音樂,比如廣州的太平洋音像公司,也曾出版過中國傳統音樂的精品集子。傳播民族音樂應該有多種渠道,音像製品也是一個方面,希望有更多的音像公司重視這個意見。
【小葡萄糖1234】目前傳統音樂節目在電台中的地位並不高,當論及其趨勢走向和發展空間問題時,有人認為它仍呈下降趨勢,有人認為會持平,請問袁老師您覺得它的發展前景如何?
【特邀嘉賓:袁靜芳】過去來講,確實可能在這方面的宣傳地位顯得不是那麼突出。今天來講,中央電視臺開播了音樂頻道,而且強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播出,我相信從它的發展趨勢來講,應該是有好的前景。
【www.曾侯乙.com】現今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有向兩極發展的趨勢。一部分音樂學家研究前沿的學術問題。而大部分人對基本的傳統樂理知識卻知之甚少,對民族樂理認知的匱乏是否是現在民族音樂走向沒落,走向危機化的重要原因?
【特邀嘉賓:袁靜芳】 我認為你看問題看得很尖銳、很準確,我很同意你的認識和觀點。一方面,對研究前沿的學術問題是非常需要的,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丟掉我們的基礎,如果基礎建設的不紮實,不完備的話,將來前沿的學術問題的發展也會受到局限,而且只能在少數的階層裏進行。只有在傳統音樂的理論隊伍裏面,特別是在教學領域中,把傳統音樂理論的一些基本建設,諸如樂學、律學、樂譜學等等問題,非常系統地納入到音樂理論的教育知識構架中,從長遠來看,可以培養一批傳統音樂基礎理論紮實的學者,有可能更多的人走向學術的前沿,那他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愛志文子】呵呵~~~~毛毛,不錯嘛~~~~ 繼續努力啊!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民間歌舞音樂大多來自民歌,有不少歌舞至今仍以民間歌曲形式流傳。如安徽的《鳳陽花鼓》、湖北利川花燈中的《龍船調》、四川秀山花燈中的《黃楊扁擔》、江蘇揚州的《蕩湖船》、陜北秧歌中的《夫妻逗趣》、山西晉中秧歌中的《交城山》等。但是隨著生活的不斷進步,一些少數民族的古老儀式已經消失,那麼這些民間的歌舞還會流傳嗎?
【特邀嘉賓:袁靜芳】我覺得一定的民俗音樂和儀式音樂都是伴隨著它的民俗和儀式存在的,如果這個民俗的形式和儀式喪失的話,它就缺乏它依附的背景,那麼它的完整保留就必然受到威脅,可能會有兩個結局:一個就是消失。一個就是以另一個新的姿態出現在社會上。比如説唐代的大曲,到了宋以後這個形式逐步消失了,但它分散為很多形式,如小曲、歌舞、器樂曲等,而流傳于後世,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有些傳統要丟失,有一些傳統以新的面貌出現而獲得新的發展,我認為這是正常的歷史現象。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當社會的現代化要取締某些傳統儀軌形式的時候,我們的任務一個是把原始的面目儘量作為一種文獻記錄、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就是要以一個新的形式使它在社會上獲得新的發展。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近年來,民歌被改編的情況非常多,很多流行歌手在電視晚會中將民歌進行“老歌新唱”,有些歌曲還很受觀眾的歡迎,你們是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的?他們能否成為“新民歌”?
【特邀嘉賓:樊祖蔭】 近幾年來,民歌改編的情況確實非常多,有些歌曲還很受到觀眾的歡迎。在我來看,如果原來的民歌稱為原生文化的話,經過改編的民歌就屬於次生文化。這兩種文化是可以並存的,但不能用次生文化來代替原生文化。因此,我不很同意把改編的民歌稱為“新民歌”。原生態民間音樂是我們建設現代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改編和創作,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民歌在國際化的互動中,是否應以一種新的理念包裝傳統,超越傳統,獲得當代人的理解和欣賞呢?
【特邀嘉賓:樊祖蔭】對民歌是否需要包裝,需要看不同的場合和需要而定。我舉一個例子,1982年夏天,貴州侗族大歌藝術團赴法國巴黎參加國際藝術節,他們所帶去的全部節目都是沒有經過任何包裝的、原生態的侗族大歌。演出之後,得到了法國和歐洲各國觀眾的極其熱烈的歡迎。動不動就加上大樂隊伴奏,亂加改編,或者加上不搭界的舞蹈,這樣的包裝往往反而會起負面作用。當然,為舞臺演出的需要,有的歌曲加上合適的伴奏,稍做改編,穿上鮮艷的服裝等,還是可行的。
【小星星】這幾年,再也沒有象《梁祝》這樣人人皆知的曲子出現,相反,很多具有西方民族特色的樂曲逐漸滲透到了中國人的耳朵裏,例如《卡門》、《天鵝湖》等等,這種現象的出現的確是我國民族音樂的一種遺憾。請問嘉賓你們對於這種現象有何看法,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辦法改變這種現象?
【橙子1031】我也有這樣的問題,我的一個老師曾經説過她不愛聽民樂,總覺得音準不齊,我很反感這種説法,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些人的看法呢?
【特邀嘉賓:袁靜芳】 這是兩個問題,《卡門》和《天鵝湖》本身也是西方音樂的經典,中國人也需要知道,這並不是什麼缺憾的問題。第二,如果僅僅是知道這個,那確實是個缺憾了。一方面就説明了對傳統音樂可能還是宣傳不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當今社會對於新音樂的創作還不能滿足社會上更多人的需要。
【s秋水伊人s】兩位專家,世界上哪個國家對本民族的音樂保護得比較好,對我們有何啟發和借鑒?
【特邀嘉賓:袁靜芳】從亞洲來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保護得比較好。韓國在高等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傳統音樂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印度在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幾乎全部是印度音樂;日本的音樂是多元化共存,西方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文化在日本社會共存的同時,政府出相當大的財力來保護日本的傳統音樂文化,如能樂、幫樂等等。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建立有政府部門對無形文化財的保護政策和手段,也就是説,國家用相當大的人力、財力來保護、保存、發揚重要的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
【愛志文子】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高粱49】我們是,有民族音樂的地方,沒人去認識:有人去認識到了,又沒錢:有錢了,又沒用到音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