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3-19 9:33:44



國外電視媒體如何傳播現代音樂


  【等待戈多!】兩位老師,你們都在國外做過訪問學者,請問國外電視媒體對現代音樂是怎樣介紹和推廣的?
  【特邀嘉賓:宋瑾】據我們的了解,國外欣賞古典音樂的人也遠比欣賞現代音樂的人多,例如:我們訪問過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當地文化部長向我們介紹説,他們每年都搞現代音樂節,但是喜歡的人還是佔少數,大約三分之一。在音像製品上,現代音樂也不佔多數。這裡面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涉及到普遍性的文化基礎——古典音樂是從中世紀基督教音樂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督教文化具有普遍性、全社會性,因此,所有西方人都能聽得懂古典音樂。20世紀以來,西方進入了個性創作階段,出現了很多音樂的“個人語型”,他們缺少一種普遍性的文化基礎,因此接受的人不多。打個比方,古典音樂就像普通話,人人都能懂,而現代音樂就像各種方言,只有熟悉的人懂。在柏林,我們聽了一場音樂會,當演奏古典音樂時,沒有一個人退場,但是,在演奏現代音樂時,就有一些人退場了,當然,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儘管如此,現代音樂依然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使他們不斷向前發展,西方人也是逐漸接受現代音樂的,作曲家也是跑在普通人前面的,他們的作品具有前衛性,現在其中的精品有許多已經成了新的經典,比如,印象派、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等等。
  【特邀嘉賓:宋瑾】在國外電視媒體上有許多分類,在其中的藝術頻道中,現代音樂也不是鋪天蓋地。原因如前所述。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西方人在發展自己的現代音樂方面是非常開放的,是很重視的。例如瑞士有些社區,老百姓自己掏錢養著現代樂隊,進行定期演出,官方也經常組織專門的現代音樂節。我們還需要考慮,審美標準不應以人數多少來確定,現代名著的讀者遠不如通俗讀物的讀者多,並不因此説明名著的價值低於通俗讀物,音樂也是一樣。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二十世紀通俗音樂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如爵士樂、搖滾樂、美國鄉村音樂、百老匯歌舞劇音樂、流行歌曲、影視音樂等等,通過它們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調性音樂新的生命力,兩位嘉賓認為後現代主義音樂之後的音樂會是何情景?
  【特邀嘉賓:韓鐘恩】你説的後現代之後是説這個特殊的樣式之外,還是説在這個時段之後?我覺得後現代主義音樂在本質上跟現代主義音樂有所不同,所以我還是接著説現代音樂之後的問題。從我目前所看到的一些情況,我覺得現在顯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趨勢:一個是繼續進行實驗性的探索,一個是趨向簡單的做法。前者可以説是沿著純粹聲音陳述這條路繼續走,後者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回歸到了以往的某種狀態。但實際上都是在往前走。至於説究竟會走到什麼地步,我也只能用讓歷史去説,來應付你的問題了。但我覺得一個關鍵的變化可能在於如何走出現代去復原人的感性,也就是説,當人們在經歷了一個變化多端的歷史之後,應該有可能從最最簡單單純和最最基本本原的地方重新開始。這樣説,並不是要回到從前,而是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始新的歷程。
  【特邀嘉賓:宋瑾】以上所説的屬於大眾音樂範疇,當然,專業的後現代音樂反對精英文化,走向通俗化,並且在大眾音樂與嚴肅音樂之間還出現了二者雜交的類型,如第三潮流。總得看來,世界音樂是多元發展的,這種態勢今後也不會改變,很難想象將來會回到一種單一音樂品種壟斷一切的局面。後現代之後,出現了許多邊緣文化的研究,使多元化的局面更為穩固,音樂也一樣,各種非西方的音樂正在被開採和共享,這就是“世界音樂”的概念。

  【蝌蚪貝貝~】“有個作品在中場休息後作為第一個曲目表演,鋼琴聲部的演奏者遲到了,他捻手捻腳上了臺,來到鋼琴邊,發現忘了帶鑰匙,又下臺去取,重新上臺後,到三腳架後面東看西看,最後總算坐下來了,依然一個音也不彈奏,直到樂曲結束。也就是説,他的這個聲部是用表演的,而不是演奏的。”宋老師,看了您對這個作品的介紹,我很不理解,這個作品中的音樂元素在哪?這種表演為何不是小品,而被稱為音樂作品?這樣的音樂作品適合在電視上播放嗎?
  【特邀嘉賓:宋瑾】理解音樂應該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文化中,就像了解魚的習性,應該把它放在原生環境中一樣。要了解行為主義的音樂就要了解後現代主義文化,這可以在專門的時間繼續談論。就電視媒體而言,它恰恰很適合播放這樣的作品。從個人的角度説,你完全可以不喜歡某些音樂,並且認為那不是音樂,但是我相信多了解一些東西沒有壞處,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音樂。

  【半落梅花婉婉香】韓老師,您認為提高鑒賞力主要要“多聽,多琢磨,然後再根據一些其他普及性的讀物來加深對它的理解”,您認為電視媒體在製作節目時是否可以加強音樂知識的普及?現在雖也有這樣的節目,但大多很枯燥,多專題片,能否多點節目樣式?
  【特邀嘉賓:韓鐘恩】我覺得電視傳媒應該在傳播現代音樂的節目當中承擔主要的角色,因為我們現在從其他音像製品當中也很難得到這方面的東西。那麼通過電視傳媒有可能把普通人難以得到的音像製品通過這個途徑傳播給他們。我覺得目前對這種音樂的傳播可能還得通過專題片的方式,因為沒有專題片的方式對它的基本情況不進行介紹的話,直接就讓大家去聽這樣一種音樂,可能會沒有效果。但是我説的專題節目並不是説,要去普及這方面的音樂知識,而是可以通過一些不同藝術樣式的聯動來增加傳播的效能。另外,我覺得比重一定要恰當,不能沒有,也絕不能太多。製作必須要精緻一些,對它的介紹一定要專業化,要到位,而不能外圍問題説得很多,可以提供給大家聯想的事情很多,而真正的對這部分音響的直覺反而被抑制了。再有,需要有一些音響經驗方面的準備,在這裡可以先介紹一些浪漫主義到現代音樂之間的音樂流派及其作品,比如,晚期浪漫派的瓦格納、理查.斯特勞斯、馬勒,印象派的德彪西、拉威爾,還有早期的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等,通過他們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對這部分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因為原來介紹的不多,更重要的是也許可以比較順利的把我們導入西方現代音樂。

  【sioons】可以談一下關於爵士樂的問題嗎,據我理解在中國爵士樂還沒有得到完全普及,可能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也可能是在中國根本沒有爵士樂普及的土壤。爵士樂應該可以反映整個20世紀的歷史,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音樂,眾多音樂類型也都從爵士樂演變而來,例如搖滾樂。我感覺爵士樂應當富有更多的革命精神,例如50-60年代的自由爵士和bebop的出現更是對當時整個社會環境在音樂形式上的客觀反映,但在中國人們似乎對爵士樂産生錯誤的理解,人們總是用附庸風雅或靡靡之音來形容這種舶來品,沒有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對待爵士樂,這可能是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希望嘉賓談談看法。thanks.
  【特邀嘉賓:宋瑾】爵士樂在西方屬於大眾音樂,而且是非常傳統的經典音樂。它源於戰爭期間販賣黑奴,這些黑人到了美洲,遠離家鄉,受人淩辱,用布魯斯(藍調)來抒發自己的悲哀。大家還記得湯姆叔叔唱的歌麼?其中有一個降mi。為了生活,有些黑人到舊的樂器鋪買了一些舊樂器,演奏各種曲子,但是,不知怎麼搞的,任何曲子到他們手上,到發出了搖搖擺擺的聲音,白人聽了覺得很新鮮,也來模倣他們的演奏風格,這就産生了最早的爵士樂。Jazz這個詞就有搖擺的意思。後來的搖滾樂是加上電聲樂器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的,後來通過美國的發展,傳到全世界。爵士樂就成了傳統了。爵士樂的特點是在一個框架上進行即興演奏,和後來的流行音樂相比,它顯得貴族氣,當然,也有一些專業作曲家採用爵士樂來創作藝術音樂。例如葛斯文等,他的《藍色狂想曲》就是一個例子。在現代流行音樂中,也有人用爵士樂風格來演奏巴赫的音樂,這屬於“第三潮流”,也就是用管弦樂來演奏通俗音樂或用通俗樂隊來演奏藝術音樂的潮流。今天的中國的流行音樂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從港臺流行音樂傳入開始,逐漸引進西方的其他的流行音樂。那時,西方的爵士樂已經成了老傳統了,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中國接觸了搖滾樂等,而比較少爵士樂。在我看來,我們完全可以用“補課”的方式重新接觸爵士樂,這應該是沒有困難的,也不應該有任何障礙。


責編: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