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3-19 9:33:44



品評西方現代音樂代表作品


  【春天的野百合&】兩位老師比較欣賞的現代音樂作品有哪些?為什麼?為什麼會把自己的研究定在現代音樂上,這個專業好像並不熱門啊?
  【特邀嘉賓:宋瑾】我們都已經到了21世紀了,對20世紀以來的音樂應該有所了解,無論是專家還是音樂愛好者。在專業上,作曲界多數人都創作現代作品,是很熱門的,而在理論界,現代音樂研究人有一部分後現代音樂研究人比較少,但是我認為,中國要發展自己的音樂,必須了解外國的各種音樂,所以我在一個時期裏以西方現代和後現代音樂為研究對象。事實上,我的研究領域很多,比如美學、人類學等等。

  【春天的野百合&】諾諾的《猶如力與光的聲波》在西方現代音樂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老師為何把這部作品介紹給大家?
  【特邀嘉賓:韓鐘恩】諾諾這個人很奇特,他有很鮮明的政治態度,但是又有非常前衛的藝術姿態。所謂鮮明的政治態度——他對共産主義充滿理想和信念,所謂前衛的藝術姿態——他的音響實驗幾乎走到了音樂的邊界之外。你所問的這部作品是他比較早的一部作品,在藝術姿態上還不算最最前衛的,因此,他在裏邊所用的一些技法在西方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在這部作品當中用磁帶和現場演出的樂隊、女高音、鋼琴一起來結構,磁帶當中的音響是預製的,有很多電聲的成分,而這些聲音及其樣式有些是常規的樂器和人聲所難以達到的。你注意聽一下,這裡邊有一些持續的密集的音響,有一種噴瀉的感覺,它的這種不間斷的連貫的音響進程往往能夠長時段的驅動人的感性,因此我介紹給大家,也是希望大家從中得到一些以往音樂當中所沒有的東西。

  【春天的野百合&】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已經很前衛了,韓老師還説這不是最前衛的,不知最前衛的音樂會是什麼樣?是不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特邀嘉賓:韓鐘恩】 剛才説到諾諾,我曾經説他的藝術姿態是極其前衛的,雖然在你所提到的這部作品當中還沒有完全做到,但是在他去世之前的最後幾部作品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一種極其前衛的藝術姿態,就是把音樂完全看成是一種純粹的聲音陳述。説到這兒,我想從聲音概念的角度把100多年來的現代音樂進程用三個臺階的比喻做一個比較。1859年,德國作曲家瓦格納在樂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由於頻繁使用半音化和聲導致了調中心的消解;1949年,法國作曲家梅西安創作了《節奏練習曲四首》,其中的時值與力度的模式就突破了僅僅用音高來結構音樂作品的模式,這樣多重音響結構的增長點就由此形成;1989年,意大利作曲家諾諾,他所創作的兩把小提琴的作品《只有走》,則完全不依賴於調關係和其他序列關係來進行音響結構,因此完全擺脫已有的形式規範,音響得到了極度的還原。把這三個臺階連起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從半音結構到音色結構,再到單音結構,這樣一種音響演變的邏輯。這樣的作品幾乎已經到了再也無法化約或者還原的聲音底線,對此,我們可以説這已經到了聲音至上的境界。
  【特邀嘉賓:韓鐘恩】 但是即便如此,這樣一種沒有調中心的音樂,沒有音高的音響,和沒有形式的聲音,它同樣具有先天不可沒有,後天不可置換的結構意義。相應地,當代音樂美學實際上也已經把聲音本身納入到自己的範疇當中。針對這樣一种先驗存在著的聲音自身的本質規定,最最合適的感性姿態也許就是臨響傾聽,以實現主體的自覺。這種自覺是沒有任何他者要求你的一種承諾。

  【榴蓮飄飄飄】我聽了利蓋蒂的《鋼琴練習曲》,不明白利蓋蒂為何要創作這樣的作品,這種音樂作品對整個音樂創作的發展有何作用?
  【特邀嘉賓:宋瑾】現代音樂很多都不好聽,甚至另人覺得亂糟糟的,但是,只要適應了,還是可以品出特殊的味道。利蓋蒂的音樂基本上屬於現代主義而不是後現代主義,因此還是有讓人適應的可能。從音樂發展的情況看,20世紀以來進入了多元化時代,各種嘗試都在進行,其中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歷史會做出選擇。利蓋蒂是屬於成功的那一類,因此,只要多多接觸,很可能會有新的體驗。
  【特邀嘉賓:韓鐘恩】這部作品雖然命名為《鋼琴練習曲》,實際上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鋼琴的學生所彈的鋼琴練習曲,而且據説連專業的鋼琴家也很難把它彈出來,甚至有人説,我們聽到的這首作品的音響都是在作曲家本人的指導下錄製或者演出的。這種情況可能真是應了你剛才所説那句話,他為什麼要創作這樣的作品,是給人享受,還是讓人受罪?當然我們不能這樣簡單的來看待問題。利蓋蒂這樣做的目的我想無非是為了發掘一種音響結構的可能性,而在這部作品當中,它所主要開發的就是節奏、節拍,雖然我們的音樂感性很難一下子跟隨它,甚至有被拋棄的感覺,但多聽幾次,你會發現它正是在這種有意錯亂音響狀態的情況下,給人一種不對稱的不平衡的沒有週期性的重音感覺。


責編: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