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3-19 9:33:44



西方現代音樂産生的背景以及如何理解

  【中性地帶】是啊,“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我這個普通觀眾對於感受和理解古典音樂都有些力不從心,更別提西方現代音樂了,請問兩位專家,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特邀嘉賓:韓鐘恩】如何來感受現代音樂這個問題本身我們可以先退一步來講,就是如何來感受音樂的問題,一般的非音樂的工作者來説我們感受音樂不可能用專業音樂家的標準需要求他,或者比如説,咱們一邊拿著譜子一邊來聽音樂,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這種要求對專業音樂家來説,也是過於理性化的一種行為。所以我主張感受音樂,還是要從感性出發。通過自己的感性識別去把握音樂當中的東西。那麼通過感性識別的話,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説古典音樂的感性識別主要局限在音高音響結構上的話,那麼現代音樂就要改換一種方式,因為光從音高音響結構去把握它的話,我們首先是識別它的主題動機,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肯定就會把自己局限在旋律和調性的範圍當中,進一步又去追問它的歌唱性、抒情性,甚至於表現性。那麼這些美學姿態在面對西方現代音樂的時候就要有所轉換了,至少要從單一的音高音響結構方面轉移到多層的音響結構方面去。比如,音長,也就是節奏、節拍,或者音強,也就是力度,還有就是音色。那麼在西方現代音樂當中,好多作曲家正是把這些原來不作為主要的元素作為主要的結構邏輯來處理音樂,這樣就出現了純粹以節奏、節拍、音色、力度為感性驅動點的音樂作品。甚至於有更加極端的做法,完全用單一音作為音響結構的邏輯。就出現了一種純粹的聲音陳述。那麼面對這樣的音樂,如果你還是用原來古典的方式去對待它的話,就會發現你原來熟悉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切都變得那麼的陌生,甚至於你感覺和你的感性是那麼的不吻合。於是就出現了不美的判斷,甚至於認為它不是音樂。那麼這種情況如果不作及時的調整,你就不可能從這樣的音樂當中得到音樂的另外一些趣味。

  【節日慶典!】兩位專家,西方現代音樂的出現是否與他們所處的後工業時代的社會背景相一致的,對中國觀眾或聽眾來講,應該如何看待西方的現代音樂?
  【特邀嘉賓:宋瑾】20世紀西方音樂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音樂是和後工業社會相對應的,在我看來,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説,首先應該了解全世界包括西方的各種音樂,然後再根據個人的喜好進行選擇。西方現代主義音樂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表面上雖然很革命,但實際上仍然和古典浪漫主義具有明顯的承繼關係,主要表現在它們都是有序的。當然,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社會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對科學理性的懷疑。兩次世界大戰,進一步破滅了人們對科學理性的希望,能源危機、生態污染、科學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這一切都促使音樂逐漸走向不協和。因此很多人都覺得,現代音樂不好聽,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進入了後工業社會,相應地出現了後現代主義音樂,這是一種放棄形式、結構有序的音樂,是一種反美的音樂,不是讓人欣賞的,但肯定跟後工業社會有關。後工業社會是以消費為中心的,享樂主義成風,後現代的人也和現代主義的人不一樣,沒有焦慮,不想明天,忘卻昨天,而今天則是渙散的。就想傑姆遜所説的後現代人是零散化的人,是沒有中心的自我,後現代藝術也是沒有中心的,因此出現像廣場音樂那樣的集體精神吸毒的狀態。我們需要了解這一切,以便進行分析批判,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發展自己的音樂。中央電視臺應該有條件向大家介紹西方各種音樂,同時,也和大家一起討論西方現代音樂所産生的歷史背景,以便大家全面掌握信息,真正和世界溝通,合理利用西方現代音樂文化的資源。

  【神奇小豆豆兒】西方現代音樂在我看來是對傳統音樂模式的解構,有的甚至沒有旋律的出現,為何還能將這種音樂稱之為音樂?
  【特邀嘉賓:宋瑾】西方現代音樂20世紀以來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現代主義,一類是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反傳統,主要表現在反對大小調體系,自己創造新的體系,比如12音體系。整體序列主義、簡約主義等等。從表現上看,和古典浪漫主義音樂很不相同,沒有調性,旋律起伏很大,給習慣傳統音樂的耳朵造成沒有旋律的感覺。但是,現代主義無論怎樣反傳統,它只是用新的結構代替舊的結構,而在堅持形式的統一上和傳統是一脈相承的。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了後現代主義音樂,它在反傳統上才是徹底的,它用解構來對抗結構,用無序來對抗有序,用什麼都行來對抗人工控制。因此,事實上,只有後現代主義才沒有傳統意義的旋律和聲等等。另外,20世紀出現了一個新的音樂類別,就是電子音樂,它也沒有傳統音樂的旋律和聲等等,它可能是現代主義的也可能是後現代主義的。電子音樂有兩類,一類是對經驗當中的聲音進行重新的編排,産生新的感覺;另一類是用電子合成的聲音,也就是經驗以外的聲音來創造全新的感覺。

  【&小壁虎&】韓老師,為什麼欣賞現代音樂就要改換一種方式,不能只從音高音響結構去把握它?這和它自身的特點是緊密相連的吧?您能具體細分類別對現代音樂進行一下詳細介紹嗎?
  【特邀嘉賓:韓鐘恩】 現代音樂有一個特點,為什麼我們不要光從音高這個方面去感受它,因為它現在給我們的樣式已經是處在一種沒有旋律不在調性的音樂。因為我們原來聽慣了有旋律在調性的音樂,所以對這樣一種音樂就會産生一種完全陌生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調性、十二音、序列音樂都是這種沒有旋律和不在調性的音樂。當然嚴格地説,所謂沒有旋律主要是指沒有歌唱性的旋律,沒有抒情性的曲調,沒有表現性的主題,而無調性、十二音、序列音樂應該説還是有它自己的旋律,那麼這種反差就反映出我們原來的古典姿態因為過於依賴於旋律的線條,反而喪失了對其他音響結構元素的感受能力。那麼如果你要細分類別的話今天網上有四首曲子,大概可以對應四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比如威伯恩的鋼琴變奏曲就是以十二音為手法創作的序列音樂,利蓋蒂的鋼琴練習曲主要是開發了不對稱、不規整的節奏節拍,諾諾的《猶如力與光的聲波》主要給我們提供力度樣式,也就是音樂的厚薄和鬆緊。而潘德列茨基的《輓歌》,更是以音色作為自己結構作品的主要邏輯。
  【特邀嘉賓:韓鐘恩】 當然嚴格地説,這四種樣式都不是絕對單一的,應該説各種元素都在裏面有所體現,但比較凸顯的卻是樂音結構的四大要素,也就是音高、音長、音強、音色,那麼通過這幾種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也許大家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的音響經驗。

  【神奇小豆豆兒】韓老師,您説“多一個音樂耳朵總比少幾個音樂耳朵更好一點”,但是如果都是沒有鑒賞力的耳朵,多少耳朵也沒用啊,您能談談怎樣才能增強我們的耳朵對不同類型音樂的鑒賞能力嗎?
  【特邀嘉賓:韓鐘恩】這個問題很現實,但是也不不是很好回答,因為如果説你連一點鑒賞能力都沒有的話,那麼即便是聽古典音樂也不會聽出更多的東西來。我們現在好像感覺大家都能聽懂古典音樂,但是實質上更多的是聽懂了音樂可能講的某些東西,或者是其中表現的一個故事,或者是其中表現的一種情感,而真正音樂形式給你的那種獨特的審美感覺還是沒有抓住。但是對於對一般聽眾來説,先有這樣一種感覺是必要的,如果連這一點感覺都沒有的話,那麼聽音樂和聽普通聲音也就沒什麼區別了。但我們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聽古典的音樂,也能夠聽現代的音樂;不僅能夠聽西方的音樂,也能夠聽中國的音樂;不僅能聽專業的音樂,也能夠聽民間的音樂。那麼至於説,怎麼來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我想只有一個辦法,多聽,多琢磨,然後再根據一些其他普及性的讀物來加深對它的理解。但是這種理解往往是不太可靠的,真正可靠的是要面對現實的具體的聲音,自己去細細體驗。


責編: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