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7日19:30,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導韓鐘恩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宋瑾,共同做客《電視批判》,與網友探討“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方現代音樂”。
韓鐘恩研究員對央視的音樂頻道給予高度關注,並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最好是多元的頻道,不要局限在某一種。但根據音樂本身的特點這種多元也不應該是平均的,而是一種有側重的,又有關照的多元。在我看來,所謂多元,就應該把現有的音樂類別樣式都要關照到,比如西方音樂,包括目前仍然處於實驗狀態當中的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包括目前仍然留存在民間的音樂,還有流行音樂,包括專門為音響發燒友製作的音樂。至於説到現代音樂,我覺得一定要佔有一定的比例,開始可以少一點,隨著傳播效能的發揮,可以逐步的增長。但最終不宜超過全部音樂的10-15%。在傳播中國音樂方面,希望加大力度,不管是已經成為經典的中國音樂,還是當代的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尤其是後者,都要給予相當的比例。
宋瑾副教授認為:音樂頻道應該是開放性的、豐富多采的,既有比較傳統的內容,也有比較前衛的內容,至於二者的比例,我想應該在和觀眾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來調整。對西方現代音樂的介紹應以印象派為起點,依次向大家介紹各種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音樂,除了作品的介紹以外,還應提供20世紀西方各個階段的社會情況,作曲家個人的情況以及各種文藝思潮等等。
開場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所研究員韓鐘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宋瑾副教授共同在線,主題是:如何感受和理解西洋音樂。西方現代音樂是屬於小眾藝術,不知今天的網友對其是否了解,我們特別壓縮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段音樂,網友們可以下載欣賞,歡迎就今晚的論壇踴躍提問。下面我們請兩位音樂學者向網友們打個招呼?
【特邀嘉賓:宋瑾】開場白: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很高興來到央視和大家一起聊,關於西方的專業音樂的,特別是現代和後現代音樂的這樣一個話題。平時大家接觸比較多的是西方的古典音樂,浪漫主義的,但是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特別是後者了解得比較少。因此,《電視批判》舉辦的這樣一個活動我覺得很有意義,我也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現代西方音樂和後現代音樂。
【特邀嘉賓:韓鐘恩】開場白:各位網友,晚上好,很高興在這麼一個路徑當中跟大家來進行溝通。今天我們談的主要是關於西方現代音樂和後現代音樂。在説這個話題之前我想有一些基本情況我們可以先交流一下,我們現在一個充滿著音樂的社會當中,但是我們面對的音樂不一樣,但是我們人本身只有一個。那麼我們到底是用一個姿態去面對它,還是多種姿態去面對它?這是引出今天的第一話題。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永遠用一個姿態去面對各種各樣的音樂的話,那麼可能我們就會面臨這麼一個情況,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喜歡的接受,不喜歡的就拒絕,這樣長的話時間長了以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喜歡的音樂會越來越狹窄。所以談論現代音樂和後現代音樂這個話題本身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調整我們姿態的一個過程。希望能夠在有限的空間範圍當中,得到更多的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如果用一句大白話來説,我們究竟需要幾個音樂耳朵,我想多一個音樂耳朵總比少幾個音樂耳朵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