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少數民族音樂
【yq117】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白族、傣族人口比較多,他們用本民族樂器演奏的民樂音調和旋律很好聽,除了知道葫蘆絲,別的樂器都不知道叫什麼,演奏的民樂也不知道是什麼曲子。楊老師老師能否簡要介紹一下嗎?
【阿瓦古麗】葫蘆絲聽過,是很有雲南地域和歷史風情。還想更多了解:)
【絕代大俠任魚宇】我喜歡葫蘆絲,還有巴嗚的演奏,樂曲低回婉轉、悅心怡性,比那些什麼爵士要滾強多了,噪音。
【特邀嘉賓:楊民康】傣族的樂器除了葫蘆絲以外,還有很多。比如説,有一種像笛子一樣的叫做篳,它是用來伴奏一種叫做“讚哈”的説唱音樂。還有一種同二胡有些相象的樂器,叫做玎,他們都是傣族的民間樂器。白族的民間樂器有一種叫做“龍頭三弦”,是用來伴奏白族的曲藝大本曲的。其他還有許多漢族樂器也在白族的傳統音樂中使用。比如説,在白族的洞經音樂中,就用了很多漢族的傳統樂器。如果你們還想了解更多的這類民族音樂,可以參考我們編寫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這兩本書。
【yq117】看起來我們的民族器樂種類實在使太多了,僅僅介紹了兩個主要少數民族的,我們就感到很陌生,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浩瀚的文化寶庫。
【阿瓦古麗】呵呵,鼓噪一陣子,心靈難以寧靜!好的民族音樂能讓自己身處在玄妙的五線譜中,享受生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楊老師,您主要關注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國南方以民俗習慣殊異﹑族群關係繁雜著稱,很久以前,便有氐羌﹑百越﹑三苗﹑百濮等古代民族在這裡生息繁洐,而今他們的民族更是繁雜,他們的民族音樂是否也和他們的民族一樣豐富多彩?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産生的淵源是什麼?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樣的關係?
【特邀嘉賓:楊民康】如今﹐西南少數民族它們的後裔已洐化為分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諸民族族群。一般而言﹐西南各民族主要存在三種基本的居處方式: 一是聚居﹔二是大分散﹐小聚居﹔三是多民族雜居。其中﹐聚居與雜居作為分處於兩極的居處狀態。與上述居處方式相對應,西南少數民族中存在三種基本音樂文化分佈模式和七種統一或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
1. A型模式——單一民族性統一音樂文化風格區類。內含川、滇、黔漢族統一音樂文化風格區(A1型)與藏、川、滇(甘、青)藏族統一音樂文化風格區(A2型)。
2. B型模式——以單一民族性為主的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類。內含四區:滇、川、黔彝、漢、哈尼等族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B1型)﹐雲南大理白、漢、彝等族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B2型)﹐雲南麗江納西、漢、普米、傈僳等族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B3型)﹐雲南西南部傣、拉祜、佤、景頗、布朗、德昂、基諾等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B4型)。
3. C型模式——多民族性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類。內含二區:貴州東、西部侗、水、苗、瑤、布依、仡佬、土家等多民族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C1型)屬II型文化社區;雲南怒江傈僳、怒、獨龍等多民族混融音樂文化風格區(C2型)。
【yy0o0】何老師,不知您注意到沒有在這次的西部頻道的西部民歌大賽中有的受歡迎的歌手採用了一些“洋味十足”的包裝。比如哈拉瑪的三個蒙族組合。
【特邀嘉賓:何曉兵】首先糾正一下,哈拉瑪是一個藏族組合,她們是三個藏族姐妹。在服飾上雖然穿得還是藏裝,但已經是現代時裝式藏裝,她們的音樂跟她們的服飾非常一致,這個中間加入了大量的西方流行音樂的元素。再加上她們的搖滾式的舞步,確實是“洋味十足”。這種現象在當今的中國流行樂壇十分典型,也十分普遍。所謂新民樂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是指這種現象。這個現象的好或不好,目前還不必對它進行評價,讓我們再看一看,也許鄧小平當年説過的一句話,我們也可以搬到這裡來用:我們這一代人不夠聰明,所以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人吧。
【草木美人兒】何老師,您個人比較鍾愛哪部音樂電視作品?為什麼?
【特邀嘉賓:何曉兵】我比較喜歡的國內的音樂電視作品一個是薛芳芳導演的《阿姐鼓》和由鄭鈞演唱的《筵席》,因為這兩部作品無論從聲音還是畫面來看,都可以稱為上乘之作,比如《阿姐鼓》,在音樂方面它吸收了很多藏族傳統音樂的元素,同時也糅進去很多西方音樂的元素,並且製作得十分精緻。從畫面上,它充滿著濃郁的青藏高原上藏族文化的形象和色調。讓我們從中觸摸到藏族文化的特殊風貌和博大沉雄,這樣的作品往往能讓人認識到很多,聯想到很多,感受到很多。因此我很喜歡這樣的作品。不知我這個回答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