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族音樂Ⅱ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3-4 10:17:28



電視媒體傳播民族音樂的作用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嘉賓認為電視媒體在傳播民族音樂方面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特邀嘉賓:楊民康】仍然是那句話,希望能夠兼顧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地域社群的文化需求。首先,傳送他們所需要的音樂文化信息,同時也向外界宣傳他們自己的音樂文化信息;其次,對於每一個階層或社群,既應注意不要在傳送信息時讓他們吃“偏食”,同時也應注意隨時發現並糾正向外界傳達其信息時産生的偏頗,避免以錯誤信息誤導外界觀眾;再者,在播出內容上,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裏巴人”,在某些情況下還要注意 “雅”、“俗” 之間的結合互補,填平二者之間的鴻溝。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嘉賓認為,當前電視媒體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存在哪些問題?
  【特邀嘉賓:楊民康】我認為當前媒體存在的問題可分三個方面:其一,對不同階層、社群兼顧不夠。以往的電視傳媒包容性太強,對喜愛音樂藝術的觀眾群缺乏應有的關注。如今音樂頻道顯然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是電視傳媒領域的不同分支細緻化、完善化(從專業性角度看,也是學科分化)的表現。但仍應注意這個音樂愛好者群體內,還有城鄉、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別。對此,希望音樂頻道今後應該加強對農村、老幼等弱勢階層和群體的關注(特別是黃金檔節目內)。
    其二,以往電視傳媒較注重發揮自身的時效性、時尚性等優勢,較多推出純粹表演性或“文化快餐” 式的音樂節目。對此,希望今後音樂頻道的節目裏,能多一些有關社會文化背景和脈絡的,引導性、解釋性的內容,讓人們在欣賞各種音樂的同時,也能同時獲得有關其中包含的“雅”與“俗”、“土”與“洋”等文化差異及其互補互融關係的背景知識。
    其三,隨著學科的日益分化,節目製作製作難度的增加,希望音樂頻道不斷加強與音樂學術界的溝通合作,共同營造電視傳媒界與傳統音樂學術界的互補和雙贏局面。


  【yy0o0】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春節期間我收看了西部頻道的西部民歌大賽,這次大賽宣稱他們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歌”。請問兩位老師,您們覺得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現在我們在各種晚會和文藝節目上看到的民族唱法歌手錶演的歌曲不算是真正的民族音樂嗎?
  【特邀嘉賓:楊民康】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這個概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變化的。我們今天所能認識的這種音樂,按我的理解,應該是原生態的、一直在民間存活的中國音樂。從這個意義上説,“西部民歌大賽”分了不同的層次,其中最基本的一個層次就是原生態的民歌,然後是創作加工過的民歌,其中也包括用流行唱法演唱的民歌。比較之下,在這幾種同民歌有關的音樂類型中,當然是原生態的那一類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
    關於另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在各種晚會和文藝節目上看到的民族唱法歌手錶演的歌曲也可以説是民族音樂的一類。但是,我認為我們不宜用是否“真正”的民族音樂這樣的觀念來解釋,這個詞容易導致絕對化,還是用“原汁原味”這個詞來解釋為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MTV是外來之物,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出現于英國的搖滾歌曲電視錄像片,如果要想使中國MTV在世界MTV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應如何發展?中國曾有一些MTV作品在國際上獲獎,如1995年,《阿姐鼓》在美國獲得全美音樂電視網最佳外語片提名,1996年,以反映中華五千年文明為題材的《黃河源頭》于羅馬尼亞舉行的第九屆《金鹿杯》國際音樂節上獲得了大獎第一名。而這兩部作品恰恰是“民族化”的作品,那麼“民族化”是不是應成為我們走向世界的法寶?
  【特邀嘉賓:何曉兵】我個人看法,任何一種外來的文化現象或者藝術現象要在中國這個獨特的文化土壤上生存和壯大,“民族化”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前面我們談到過西方的交響樂和大歌劇之類的東西進入中國已經將近100年,但是至今仍然沒有太強的生命力,這個中間關鍵的原因還不是它們的“高雅”,而是它們的融入中國文化傳統的“民族化”程度不高。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在中國得以廣泛流傳的交響樂作品幾乎都是採用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風格和素材的作品。比如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像交響詩《嘎達梅林》,而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至今也只能在音樂人和知識分子的圈子之類流傳。流行音樂也是這樣,比如像搖滾樂在1986年之前在中國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好幾年,但是其作品流傳的範圍和受歡迎的程度並不理想,一直到1986年崔健所唱的《一無所有》掀起了一場搖滾樂中國民族化的“西北風”之後,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大聽眾歡迎的中國化搖滾樂作品。
  所以民族化不是一個官方的口號,而是一個藝術傳播變遷的普遍規律。既然如此,走不走民族化的道路就不是我們能夠一廂情願的問題。我還注意到你談到了“走向世界”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比如你要到歐洲去旅遊,當然不是希望為了到那裏去看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大屋頂建築,而是為了看到異國風味的羅馬鬥獸場、巴黎盧浮宮、荷蘭的風車。同樣,外國人要了解中國也不是希望看到中國的歐洲式的高樓大廈,中國人炮製的歐洲風格的音樂,而是為了感受中國的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藏族山歌、漢族信天遊等等,中國所獨有的東西。因此我們拿什麼去走向世界?是拿人家的東西去走向世界?還是在世界各國面前展示我們獨有的文化和藝術?我想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艾培】何老師能不能先給我們説説到底什麼樣的音樂才是民族音樂,現在好像有些少數民族歌手,在把民族音樂流行化,比如説司琴格日勒等等,那些歌曲應該不算是民族音樂了吧。
  【絕代大俠任魚宇】那是異化。
  【阿牛的幻想】比如利用少數民族包裝流行音樂,彝人製造穿著帶有民族風情的衣服,將民族音樂的因素融到流行音樂當中,還有斯勤格日勒用電吉他演繹蒙古族歌曲等等現象,您怎麼看?
  【特邀嘉賓:楊民康】中國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就是在年輕人中間也存在多元化的現象,我們應該允許不同的年輕人的群體有他們自己的審美選擇。從這個觀點看,他們都有自己的權利,從自己的角度來欣賞和認識少數民族的音樂,特別是在剛才説的不同青年群體中,就有些本身就是少數民族青年,對於他們的選擇,如果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應該給予尊重。這在世界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史上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説,美國的爵士樂、搖滾樂,他們同非洲黑人的民族音樂有著血緣的聯絡。


責編:青葉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