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的歷史與發展
【等待戈多!】《電視批判》欄目與央視結合的很密切啊,民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淵源,但是我們對此知之甚少,請問兩位老師,要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應該從哪入手?
【特邀嘉賓:王子初】我覺得首先應該學習一些有關我們已有的音樂史的著作,現在比較全面、比較重要的一部著作可能就是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那麼楊先生的著作是一部比較全面的著作,從現在來講雖説我們現在有很多這方面的書,有關音樂史的專門著作已經有很多了。但是基本上這些著作雖然他們在各個方面有一定的特點,在寫作上有注重點,但是本身音樂史的研究方面來講,基本上還沒有超出楊先生的大範圍。楊先生的書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到現在經過了20多年,音樂史學在學術上也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展。特別是中國音樂考古學這一門學科取得的成果比較大。其中,像曾侯乙墓的發現,和舞陽骨笛的出土,使我們對中國音樂歷史的悠久性以及它發展的高度,需要我們重新來認識。比如説我們曾經以為先秦只有五聲音階,這種觀念我們曾經持久了很長一段時間,那麼曾侯乙墓出現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祖先的這個音樂水平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發達得多。從曾侯乙墓編鐘以及鐘上的銘文反映出來的內容看,中國在2000多年以前,不僅有五聲音階,而且是七聲齊全,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這樣把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完全改寫。
所以,我認為要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的歷史,還要了解一些有關我們最新的一些考古發現。最近,在重慶發現了14萬年以前的石哨,雖然有關這個考古發現還正在研究中間,有可能我們的歷史還進一步要往前推,從新石器時代要進入舊石器時代的領域。總而言之,要了解我們民族音樂的歷史悠久性,我覺得一方面要看一些剛才提到的音樂史的專門著作,另一方面了解一下我們目前的有關音樂方面的一些新的考古發現。不知道這麼説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我國古老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澱,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徵,中國民族音樂語言能夠最為準確的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狀態,那麼在當代,民族音樂是否需要變革?為什麼?
【特邀嘉賓:崔 憲】這個問題我從民族音樂的歷史生態環境來理解,也就是説我們現在聽到的傳統音樂是農業社會的産物,這些東西一部分能夠適應現代城市文化的需要,但相當的一部分在現代城市文化背景當中,有它不相適應不相協調的方面。因此,變革是需要的,但是如何變,不是一句簡單的話,或許在藝術上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發展的前提,那麼變成什麼樣,結論應當由歷史去做。我們可以想象,能準確的反映中國人歷史的思維歷史的精神面貌,有的也能反映今天的思維和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今天或將來的精神面貌的音樂作品,我想應該在無數的變革當中留下真正的優秀作品,那麼這些作品或許可以成為將來民族音樂的代表。
【特邀嘉賓:王子初】我認為民族音樂是否需要變革,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這也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規律,歷史上音樂藝術也是在不斷地變革中間發展到今天,換句話説我們今天的民族音樂就是這麼變革發展來的。前面提到的一個例子,中國的民族樂器琵琶就是由一個完完全全的外國樂器最後轉到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民族樂器的代表,這就是發展變革的結果。我們想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科學技術在不斷地提高,藝術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必然的也要跟著時代同步的前進,否則它將被淘汰。在中國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社會裏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對時間沒有那麼嚴格的概念,他們的節奏也沒有像現代社會那麼明快。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崑曲、在京劇裏面,這種悠長、閒散的節奏很容易體現出來。在今天,出現了很多的新的藝術形式和傳播的媒體,電影、電視幾乎無所不在,它可以深入到許許多多的城鎮和鄉村,它們集多種藝術手段于一體,視覺的、聽覺的、文學的、美術的、音樂的、戲劇的等等,它對人的強烈的感染力都遠遠地超過了我們傳統的藝術形式。可以想象,這些藝術形式怎麼可能不受到現代這些藝術手段的衝擊?這既是歷史的現象,也反映了一種歷史的規律。
傳統藝術要生存、要發展,就要變,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當然,這是從規律上來談這個問題。我們如何保護、搶救我們這些民族遺産中間的優秀成份?這是另一個問題。這方面我並不反對採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可以有封閉式的保護、博物館式的保護,也可以有創新的保護,改革和發展的保護。
【貓咪mm】中國民族音樂的在歷史上曾經遠遠地走在世界的前面,那如今又是一個什麼地位呢?
【絕代大俠任魚宇】禮樂,樂排第2。
【特邀嘉賓:王子初】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我覺得在我所研究的這個專業方面來説,也就是音樂考古學這一門學科,仍然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這麼説並不是夜郎自大,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依據。我記得在1997年,曾經在德國參加了國際的音樂考古學會,在這個會上我代表中國帶去了我們研究所編的一部大型的著作,叫“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並且我們還帶去了有關曾侯乙編鐘裏面一張CDROM,成了在這一次國際性的會議上最引人注目的成果。這個成果它不僅僅體現在學術方面,同時在科技方面,也受到了與會40多個國家代表的讚譽。所以,我覺得至少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值得自豪的。在其他方面,可能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很多近幾年創作的音樂,包括我們的一些藝術家在國際上,比如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裏面,我們的很多傳統音樂和創作的一些新的音樂作品,還是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讚譽。由於我們是一個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國家,經濟的滯後帶來了文化的弱勢,這是一種文化的規律,歐美、港臺經濟上比我們發展的早,那麼很自然地他們音樂方面的潮流出現了一種強勢的現象,尤其在一段時間裏面在年輕人中間變成了一種追求的時尚。
但是隨著我們這幾年的改革開放取得的較大成效,經濟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覺得我們民族的音樂傳統在逐步的復蘇和不斷地收復我們失去的舞臺領地。
【探照燈】音樂考古一定令中國人興奮起來,讓國人找到自尊和榮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民族音樂存在了數千年,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請兩位專家舉例談談民族音樂的發展變遷。
【特邀嘉賓:王子初】其實中國的民族音樂,它是在不斷地繼承優秀的傳統,又不斷地吸取優秀的外來因素發展而來的。如果説我們把中國的傳統音樂看成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那麼我們就沒有真正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這裡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在我們中國民族音樂裏面,琵琶可以説是典型的民族器樂的一個代表,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這種樂器的發展過程,我們會感到非常的驚訝,歷史知識告訴我們,琵琶是一種完完全全的外來樂器。它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到中國,它的發源地是在西亞的兩河流域,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種樂器傳到中國以後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到了唐朝已經出現了很多的這方面的演奏名家,比如説康崑崙、段善本等人,唐詩中也多有描寫琵琶藝術的篇章。當時還有一個人,叫裴神符,他創用了琵琶的指彈方法,從此以後這一種方法成為琵琶演奏的主流,經過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流傳到今天,我們今天的琵琶都是用指彈的方法來演奏的,而當初琵琶傳到中國的時候是用撥子來彈奏的。琵琶傳到中國以後,不僅是演奏的技巧發生了變化,其實整個琵琶的音樂都完全中國化了,像歷史上記載的一些琵琶曲——《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等從內容到它的音樂特色,也已經完全的中國化了。也就是説一種地地道道的外來樂器,在中國逐步地演化為中國民族樂器的代表。今天我們再回過去看琵琶的發源地,由琵琶這一類樂器派生出來的現代的其他樂器上,絲毫找不到中國琵琶的蹤跡。所以,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不斷地發展而來,還將繼續的發展下去。這實際上是一切藝術的歷史演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