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屆春節晚會經典節目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1983年是春節聯歡晚會開辦的第一年,當時,面對這一新鮮的“年夜飯”,人們在欣喜之餘對晚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晚的一些節目在之後的一年中被廣為模倣和流傳,比如王景愚的啞劇《吃雞》,候老師,現在讓我們來反觀當年王景愚的啞劇《吃雞》,您認為其藝術價值與魅力在哪?其得以流傳和歡迎的原因在哪?
【特邀嘉賓:侯克明】大家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形式,他是一種作為演員的訓練方法,觀眾見不到,而且中國也沒有系統介紹過啞劇,後來在電視晚會上再也沒有出現再啞劇,這件事之前和之後都沒有人接上,所以現在想起來有點覺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王景愚是戲劇小品中的特例,他專攻啞劇,後來又做了好多舞臺啞劇的東西,難度特別大,可能看到的觀眾不多。同時有一些啞劇小品適合在舞臺上演,國外更多的是在街頭演。在電視春節晚會上演很多啞劇節目的話,可能觀眾受不了,我們現在的春節晚會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濃縮很多的笑,甚至要觀眾不停的笑才行,但是啞劇有時候會笑,但是笑的頻率不會高,害怕觀眾厭煩,所以就沒有更多的啞劇節目入選。其實以後有好的啞劇小品,我們還可以拿到春節晚會上來,實際上近兩年我們的春節晚會喜劇類節目沒有出新的藝術形式,造成了觀眾的心理疲勞。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夏老師,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的普遍心理是怎樣的?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開辦的第一屆也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它的出現對國人的意義是什麼?
【特邀嘉賓:夏學鑾】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民眾普遍持有開放的心態、新奇的感受,進而産生一種憂患意識,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基本上與外界接觸不多,不知道外部世界是個什麼樣子,我們自己十分落後,還聲稱要解放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現在大門打開了,發現外部世界很精彩,感到什麼都稀奇,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後來與人家比較,才感到自己的落後,經濟落後、教育落後、科技落後,在此基礎上又産生了一種憂患意識,有一種要奮發圖強、迎頭趕上的意識,這基本上就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社會心態。在這種社會心態下,1983年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自然好評如潮。那個時候不管演什麼節目都會得到好評,這是那個時代的時勢所造成的,時勢造英雄嘛。自從83年春節聯歡晚會以來,年年舉辦,年年創新,一發不可收拾。可以説,83年第一屆春節晚會創造了一種新的民俗時尚,開闢了華人以現代高科技的形式過傳統春節的先河。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1984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麵條》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並奠定了陳佩斯和朱時茂合作的基礎,此後其二人在春節聯歡晚會中共進行了7次合作,分別合演了小品《拍電影》、《羊肉串》、《胡椒面》、《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及《姐夫與小舅子》等,能否請侯老師簡單分析一下陳佩斯和朱時茂小品的風格特點?他們為什麼能夠得到中國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呢?
【特邀嘉賓:侯克明】陳佩斯是電視春節晚會小品特徵的奠基人,因為在他之前王景愚老師演的小品是一個經典的舞臺小品,是一個啞劇,電視只是把它記錄下來了,由於春節晚會的觀眾心裏有一個獨特的要求,陳佩斯把我們舞臺訓練演員的小品改造成了適合春節晚會的小品,也就是喜劇,同時説臺詞。所以他奠定了小品的基本形式,同時在內容上創造了一種小人物的特徵。因為從審美的角度,任何喜劇都有一個特徵,就是要觀眾採取一個俯視的角度。前幾天英達在某次談話中提到這個問題,我覺得他説的很對,喜劇小品的主角應該是一個小人物,觀眾才會笑,這是與悲劇很重要的不同點,悲劇和正劇的主角應該是一個英雄人物。小人物小事情,但是具備了很獨特的特徵,有笑料,這樣就構成了陳佩斯的喜劇特徵,而且這種喜劇在後來的春節晚會當中形成了一種基本格局,我們至今不能忘懷他創造的獨特形象,比如《主角與配角》,比如《賣羊肉串》的,比如《警察與小偷》,這些喜劇形象我們至今不能忘懷。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阿Q的獨白》、《難兄難弟》、《張三其人》等一些被觀眾喜愛的小品中都會有嚴順開塑造的“小人物”角色,正如嚴老師自己所説,“小人物的家長裏短,雞零狗碎是大家最熟悉的,而熟的東西總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大家是否對這些描寫小人物的小品依舊記憶猶新?侯老師,您怎麼看待這些小人物題材的作品?
【古天草竹】小品到現在還是以塑造小人物為主,正如侯老師説的,刻畫英雄人物就容易變成正劇,話劇了,但也不是不可以。還記得趙本山的《推車》麼?靠的就是一種英雄人物的感召力激發觀眾共鳴,反響也不錯。
【特邀嘉賓:侯克明】嚴順開老師畢業于戲劇學院,但是長期從事滑稽戲創作,在上海以及江南一帶有很大的影響。80年代他演的電影《阿Q正傳》在全國影響很大,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嚴老師的喜劇表演自成一派,他主要是借鑒了大量的滑稽劇的元素,喜劇笑料的組織與北方的相聲不太一樣。他特別擅長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擅長表現家庭倫理關係,父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等等,表現家庭瑣事是他的拿手戲。我們是一個大國,南北方之間、地區之間文化差異很大,央視的春節晚會是面對全國的,所以嚴老師作為南派喜劇表演的代表人物,多年來一直在春節晚會當中常勝不衰。但可以肯定的是春節晚會的喜劇類節目仍然是以北方的相聲小品為主,大部分節目是北方式的粗礦、豪爽喜劇。滑稽劇式的作品不是很多。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的學者認為1984年、1987年是春節晚會的巔峰狀態,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春節聯歡晚會有諸多創造,各屆有各屆的特色,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雜技《力量》演出之後,觀眾反響強烈,覺得該節目堪稱藝術與技術、力與美、剛與柔的完美結合,之後2003年的《化蝶》、2004年的《軟鋼絲》均得到了觀眾的普遍認可和歡迎,各位網友及嘉賓對這類節目有何看法?
【特邀嘉賓:候克明】2002年推出《力量》這個節目之後確實讓觀眾耳目一新,我個人也為之一振,我覺得一個是作品本身很好,這個創作難度很大,實際上是體育節目、雜技、舞蹈、音樂的一種結合,是一種雜交的藝術形式,最後呈現在電視晚會中。這個節目的成功説明一點,就是春節晚會要吸引觀眾要出新,要有新的作品,這就像當年小品逐漸的代替了相聲的道理是一樣的,相聲在80年代是晚會的壓軸戲,一個晚會好不好主要看相聲有沒有説好,但是90年代就不是,90年代的晚會有沒有辦好,主要是看小品好不好。現在看來,小品、相聲觀眾都需要,但是他們還需要更新的東西。如果新的藝術形式也能引起觀眾笑聲更好,但是“笑”畢竟是晚會的主題。我個人期待晚會在相聲、小品以外再創造出笑聲。
【高粱49】我們的雜技藝術堪稱世界一絕,拿了那麼多的大獎,春晚上有這樣的節目,自然會受到歡迎,但我想節目應該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如《化蝶》,藝術性會更高,也更受歡迎,這也算是一種“懷舊”吧。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1989年春節聯歡晚會中由趙連甲、雷恪生、宋丹丹主演的小品《懶漢相親》播出後,“俺叫魏淑芬,今年29,至今未婚……”等大段的臺詞和表演被廣大觀眾模倣和流傳,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歡笑,侯老師,能否請您談談對這個小品的印象和看法?
【特邀嘉賓:侯克明】這個小品實際上推出了一個重要的小品演員——宋丹丹,仔細想想這個小品的笑料其實大部分是靠宋丹丹的表演推出來的,而且在這以前雖然也有很多用方言演的小品,但是從這個小品以後方言小品越來越多。喜劇演員加上方言形成了以後小品的主要模式。現在反過來説一個演員演小品要不説方言的話,想鬧出點喜劇很難了。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春節聯歡晚會辦到2004年,已經是第22屆了,雖然每年央視都會對其大投入大製作,但是觀眾的批評聲卻越來越大,説春節晚會一年不如一年,春節晚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嗎?還是觀眾的口味提高了?今春普遍興起了“懷舊風”,往年“春晚”節目的經典作品回放反而獲得了很多觀眾的青睞,兩位老師對此現象怎麼看?
【貓咪mm】xixi,看到過這麼一段評論:在電影《手機》裏,費墨先生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在一張床上睡了20年,的確有點審美疲勞。”想起央視的春節晚會也辦了20多年了,大家是否也感覺到有點“審美疲勞”呢? :D
【落花人獨立~】我個人覺得:春節晚會22年積累了一大批藝術精品,在此基礎上同時也造成觀眾收視心理的期待,這種現象其實是正常的。
【))中性地帶((】音樂劇、雜技就不會讓我審美疲勞,我喜歡!
【特邀嘉賓:夏學鑾】今年觀眾對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提出不少意見,這並不意味著今年晚會的水平降低了,而只能説觀眾的口味變了。進入21世紀中國進入了一個懷舊時代,2002年、2003年香港和大陸紛紛舉辦懷舊的舊電影展播、老歌新唱、舊唱片、舊相冊,諸如此類的懷舊節目。今年晚會的導演可能沒有注意到這種社會心理思潮的變化,勁沒有用在如何滿足觀眾的這一心理需求上,還沿著老路子走,認為越現代越好。這就發生了導演取向和觀眾趣味的脫節問題。今年的晚會節目也有受到觀眾好評的,如《講故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懷舊節目,所以在懷舊思潮這個背景下,沿著現代化的路子辦晚會只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只要我們按照“三貼近”的方針,滿足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和欣賞水平,我們的晚會還是可以越辦越好的。
【特邀嘉賓:侯克明】其實關於大家對春節晚會不滿,認為以前的好,實際上還是一種心理現象,因為在心理學上人對過去的記憶,總是忘記那些不好的,記住那些好的,所以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忘記的曲線。人們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好的事物,其實當年看春節晚會也都不是那麼滿意的,就像今年一樣,今年我們不滿意,但是明年看的時候會覺得還不如去年,這實際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分析一下,哪個節目有意思,哪個節目還值得商榷。至於懷舊風我覺得是另外一件事情,懷舊風這件事從敘事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敘事都是過去式的,所以任何故事也都是過去式的,在英文當中故事和歷史是一個詞。所以我們給別人講故事其實都是在講過去。我個人的看法,我們不管是看電影、看電視劇還是看其它的作品,所有過去的事情、經過時間沉澱的事情,才是有意思的事情,現在發生的事情往往我們還在思考過程當中,還在判斷過程當中,而且大家的認識不一定能夠統一,相反對過去比較久遠的有一些統一的集體記憶,實際上是懷舊在敘事作品當中存在的很重要的前提。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網友及嘉賓,在22屆春節聯歡晚會中,最讓你難以忘懷的一部作品是什麼?為什麼?
【貓咪mm】一部太少了吧?歌曲、小品、相聲,都有無法忘記的哦。
【特邀嘉賓:夏學鑾】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嚴順開表演的《講故事》。因為它反映了社會時代的變遷,體現了一種懷舊情懷和對現代生活的滿足感,其價值導向是積極的。
【古天草竹】可不可以改成一個人?她叫趙麗蓉。很想她。
【貓咪mm】同樣的思念~
【特邀嘉賓:夏學鑾】要從22年的春節晚會整體上看,我比較喜歡趙麗蓉的《如此包裝》,她把現代商業文化和傳統價值規範的矛盾衝突演繹得淋漓盡致。
【古天草竹】這就是懷舊情結吧,看來懷舊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對麼?
【高粱49】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品位較高,至今難忘。
【萬頃江田一鷺飛】喜歡近兩年推出的雜技《力量》、《化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