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解讀春節熒屏收視熱點懷舊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2-23 9:47:57



懷舊為何成為一種時尚?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社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鼓勵創新、歡迎前衛、製造新潮,但是,當前“懷舊”也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電視熒屏中以“懷舊”為題材的電視節目或往日經典也能獲得很多觀眾的認可和好評,為何“懷舊”也會成為一種時尚?
  【特邀嘉賓:夏學鑾】“懷舊”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社會時尚。20世紀的70-80年代,即改革開放之初,“懷舊”之風首先從海外吹來,海外遊子掀起了一股認祖歸宗的“尋根”熱潮。不過,那時候對咱們中國人來説,“懷舊”還是一種讀不懂的情懷,在某種意義上講,還是一種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既找不到感覺,也不知道啥滋味。
  中國社會發展的速度可真快呀,時光才過去20多年,現代中國人也開始找到“懷舊”的感覺,體驗到“懷舊”的滋味了。從某種意義上説,“懷舊”是社會發達進步在社會心理上的表徵。從最近二十年春節熒屏的熱點來看,凡是與“懷舊”和“鄉愁”體裁有關的節目都會得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例如,1994年春節晚會上張明敏的懷舊歌曲“我的中國心”,就有著極強的心靈震憾力和社會感染力。在歷年春節聯歡會上的“懷舊”歌曲,還有李春波的《小芳》和《一封家書》以及有版權爭議的《常回家看看》,也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其他類型的懷舊節目,如《越洋電話》等等,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文化藝術界,像老唱片、舊相冊、懷舊電影展播、老歌新唱之類的懷舊節目,層出不窮,蔚然形成大觀。電視劇《激精燃燒的歲月》也是一部懷舊片。對這些懷舊節目,公眾很喜歡、很愛看。這些事實充分説明,在現代中國,“懷舊”也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時尚。

  【貓咪mm】“20年經典流行話語(1983-2002)”,看看這裡——你想起了多少關於春節晚會的快樂?
  春節聯歡晚會辦了20年,20年來捧紅了無數精彩對白和臺詞,成為當年全國的流行語,也令眾多明星充分享受到“眼球經濟”帶來的好處。據了解,今年春節晚會也將拋出業內人士頗為看好的重磅“話語炸彈”。
  1983年“宇宙牌香煙譽滿全球!”改革開放後大量中國商品飛向世界各地,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的一聲吆喝,調侃了“譽滿”的褒義色彩,卻真的令他更加“譽滿”全國。
  1984年張明敏用《我的中國心》表達了海內外所有的赤子之心,就連2002年中國隊世界盃出線後,球迷還在傳唱此歌。
  1986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羊肉串》表演逼真,也讓“新疆話”一下子流行起來,如今已成為街頭烤羊肉串小販們招攬生意的絕活。
  1987年“你就像那冬天裏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了我。”費翔不僅成了全國男女老少都熱愛的大眾情人,還背上了製造大興安嶺火災的“黑鍋”。
  1988年牛群在相聲《巧立名目》中的一句臺詞“領導,冒號”在播出後流傳了至少兩年的時間,以至於成了領導的代名詞。
  1989年“探戈兒就是趟著趟著走,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然後接著趟啊趟著走。”趙麗蓉本來是專業評劇演員,結果當年憑藉該小品成功轉型,躋身大牌笑星行列。
  1990年小品《相親》奠定了趙本山中國第一笑星的地位,而且十年不倒。
  1991年“俺叫魏淑芬,今年28歲,至今未婚。”宋丹丹《相親》裏的很多經典臺詞被人們在各種場合用來找樂,而她與黃宏也成為小品演員中的黃金搭檔之一。
  1993年毛寧因為一首《濤聲依舊》而一炮走紅中國大江南北,歌中的這句詞經過巧妙“篡改”成了“你那張舊船票是否還能登上我的破船……”,並且在幾年以後的春節晚會上再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對象。
  1994年“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恩恩愛愛縴繩蕩悠悠……”由於文華和尹相傑這對黃金搭檔唱紅,當年街頭巷尾的錄音機裏放的幾乎都是這句歌詞,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哼上幾句。
  2000年“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你咋連這個都忘了呢?”宋丹丹和趙本山又為“魔鬼詞典”裏增添了一個新的名詞,很多人在春節晚會之後,竟然把這個當作腦筋急轉彎考驗其他人的記性。
  2002年“大忽悠”經過趙本山在《賣拐》中的演繹,一下子成了騙子的代名詞。
     【//天上彩虹】看來儘管觀眾對春節晚會現在是極盡批評之能事,但通過以上這些回顧可以看出春節晚會還是給我們留下很多經典的。能否請今晚嘉賓談談對這些經典現象的看法?
  【貓咪mm】是啊,看這些經典,還是忍不住嘴角會扯動的哦。
  【特邀嘉賓:侯克明】春節晚會給大家留下印象深的還是讓我們發出了會心笑的作品,重要的原因就是春節晚會是一個團聚的時間,大家更多的是需要“笑”,這也是被春節晚會逐漸來確定的。因為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晚會辦的比較正統,比較莊嚴,現在看來大家記住的還是那些有笑聲的、娛樂性強的節目。實際上是春節晚會的一個特徵,我們可以有“笑”,也可以有悲劇,但是在春節晚會上恐怕太大的悲劇不合適,太深刻的思索也不適合,因為三十晚上不適合於思考,不適合讓大家痛哭流涕,我們在一起包餃子就是要笑,有些作品現在想來不一定有多少偉大的社會意義,深刻的內涵,但是它引起會心的笑了,也是健康的,所以我們至今仍然能記住。比如陳佩斯的小品系列,都是一些小人物,《警察與小偷》、《賣羊肉串》等這些小人物並沒有很明確的批判意識、歌頌功能,但是使我們看到了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使我們會心的一笑,所以也覺得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想看。相反我們一度有些小品過分的強調了一些宣傳功能,過分的強調了一些思想意義,但是忽視了“笑”,觀眾反而印象不深或者沒有記住,沒有流傳下來。
  我注意到有一些小品本來是一個喜劇性的作品,但是有的時候突然來一個正劇式的結尾,或者説是悲劇式的要人眼淚的結尾,有的時候觀眾本來張著嘴要笑了,突然要他流淚,感覺很難受,儘管這個結尾很健康很向上,但是觀眾覺得不知所措。這説明我們還是對春節晚會藝術規律沒有認識清楚。
  【yq117】如《打工奇遇記》、《昨天、今天和明天》、《找焦點》、還有打撲克等小品,都是比較優秀的藝術精品,讓大多數觀眾至今很難忘卻。

  【貓咪mm】恩,要説春節熒屏節目的懷舊,最強烈的,恐怕還是對春節晚會吧?各位嘉賓老師和朋友以為呢?
  【落花人獨立~】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春晚是一種成長的特別體驗,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貓咪mm】是啊,尤其象我們這代20多年看著晚會長大的人。
  【特邀嘉賓:夏學鑾】春節晚會這種形式就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過年需要的,在這個意義上説,它也是一種懷舊。這是懷舊的一種新的形式,從1983年創辦第一屆春節晚會以來,它已經形成了華人社會過春節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儘管大家對晚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是如果停下來不辦,可能意見更大。春節晚會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春節民俗時尚,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越辦越好。

  【古天草竹】就以春節晚會為例,春節晚會還沒開始籌劃,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媒體就開始了狗仔隊似的跟蹤,無不以春節晚會的最新動態為賣點,大肆宣揚,更有甚者提前就將晚會的程序、內容和演員表公之於眾,在降低了晚會的神秘感、期望值的同時實際上反而提高了觀眾的評判標準,降低了節目取得好的效果的可能,造成觀眾對節目的不滿。而在晚會播出以後,媒體又極不負責任的迎合觀眾心理,利用批評言論和所謂“內幕”作賣點,更加造成了對節目評價的走低。我們不能不看到,在這些批評當中,有很多是屬於低級的、嘩眾取寵的、甚至乾脆就是發泄不滿的三流批評。實際上過一段時間,風平浪靜了,大家平心靜氣的反過頭來就會發現,實際上很多曾經被辟的體無完膚的節目實際上還是很優秀的。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在批評中與以往節目的對比也是造成觀眾懷舊的因素之一。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請專家批評。
  【特邀嘉賓:夏學鑾】 這位網友對媒體過早介入春節晚會炒作的批評是中肯的,春節晚會應該保持適度的神秘感,過早對參加晚會的演員和節目的宣傳無形中會提高觀眾的口味,看了晚會的實際表演就會産生挫折感。與過去春節晚會節目的比較不是懷舊心態産生的原因,而是懷舊心態的結果。


責編:張青葉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