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解讀春節熒屏收視熱點懷舊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2-23 9:47:57



什麼是懷舊

  【古天草竹】請夏老師解釋一下什麼是“懷舊”好麼?只要是回顧過去的就是懷舊麼?過去的也存在好次之分,我們知道懷舊這個詞在歷史上作過貶義詞。從方法論的角度,媒體如何懷舊才有利於進步?那些懷舊又屬於落後?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緬懷過去、思念舊物就可以稱之為“懷舊”嗎?美國曾創辦了一份《懷舊》雜誌,它對懷舊(或鄉愁)作出了界定:它像是一門語法課……你將會發現現在時和過去完成時。夏老師,您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解釋“懷舊”?
  【特邀嘉賓:夏學鑾】從宏觀上説,“懷舊”是人類在社會發達基礎所産生的緬懷過去、思念舊物的一種心理活動,它的主要表現就是鄉愁。懷舊或鄉愁是人類社會普通存在的一種正常的心態,是人類健康的心理活動所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從微觀上説,懷舊反映了信息接受順序的首位效應,首先接受的信息印象深刻,影響持久。當前的懷舊情懷是宏觀和微觀交互作用的結果。

  【貓咪mm】夏老師,剛才您説今天要討論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從春節熒屏熱點看中國人的懷舊情懷”,那麼您能先説説,是不是咱們中國人自古懷舊的情結特別重?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咱們的感情特別充沛麼?還是一種文化的積澱形成的呢?
  【特邀嘉賓:夏學鑾】應該説中華民族是一個懷舊的民族,重情義的民族,自古以來“懷舊”、“鄉愁”就是流浪他鄉的異客和文人的永恒話題,你可以發現在唐詩宋詞中懷舊的詩篇比比皆是。懷舊並不是一個消極的心態,它是人類的正常心態,是健康心理活動的有機組織部分,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下面我將在適當的機會對這一觀點進行進一步闡述。
  【yq117】社會的變革,環境的變遷、價值觀念的改變以及審美的取向,都可能讓人們産生一種懷舊的心理狀態。正常的念舊和回顧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一種尋求心理的平衡,這是常見的心理現象。但是消極的懷舊就可能産生消極的影響。
  【高粱49】説到“懷舊”,我非常喜歡看電視臺的《探索與發現》目,在對過去已失去和將要失去的多種文化現象、形式的探索與發現中,讓我們觀眾學到了好多東西。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中國的“懷舊”風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特邀嘉賓:夏學鑾】簡單的説,在中國“懷舊”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改革開放初期,就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即海外遊子所掀起的“認祖歸宗”的“尋根熱”。第二次高潮是二十一世紀初期,具體説,就是近兩三年來,在文化影視界和其他媒體,像報紙、網絡等,再次掀起了一次“懷舊”熱潮,主要表現為老照片、舊相冊、舊電影展播、老歌新唱等等。這兩次“懷舊”高潮都有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第一次主要是外部帶來的,我們還體會不到個中滋味;第二次“懷舊”高潮是發自中國社會內部的,因為我們有相當一部分人發達了,富裕了,但在精神上卻有些失落,難免就會從過去的時光中尋找慰籍,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懷舊”是否需要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和社會場景條件?
  【特邀嘉賓:夏學鑾】作為一種思想感情,“懷舊”需要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社會場景條件。總的説來,是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育了現代中國人的“懷舊”情懷。具體説來,以下四個條件催生了中國人的“懷舊”情愫:
  第一、因市場經濟造成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的大規模流動,是“懷舊”和“鄉愁”出現的社會構成基礎。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月是故鄉明”的感慨,不管農村人在城市裏生活得如何好,他們也不免會産生一些“鄉愁” 和“懷舊”情感,這是人之常情,誰也免不掉的。
  第二、因急劇的社會變遷給現代人所帶來的心理緊張和壓力,是現代人“懷舊”和“鄉愁”産生的社會心理基礎。正像上個世紀80年代一首歌所唱的那樣:“不是我不明白,因為這世界變化太快!”追不上時代的腳步,就只好在回憶裏生活。
  第三、現代白領富裕的生活條件,是現代人産生“懷舊”和“鄉愁”的物質基礎。不過,這種“懷舊”和“鄉愁”只是他們精神生活的調劑品。就像大魚大肉吃夠了,吃膩了,就想吃窩窩頭加鹹菜,棒茬粥加鹹蘿蔔條,煎餅卷大蔥蘸醬一樣,但是,對他們來説,這種調劑只能偶爾為之,不能長期享用。在他們看來,“陽春向雪”就是“陽春白雪”。看慣了“陽春白雪”,偶爾看一下“下裏巴人”,也會獲得一種不同尋常的愉悅和刺激。不過,這種愉悅是由娛樂對象的阿Q式的表演帶給的。但是,以“中國白領”為代表的現代中國觀眾已不再是魯迅筆下看阿Q進行殺頭表演的麻木不仁的觀眾了,所以他們並不需要現代的阿Q。因為他們良知告訴他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娛樂對象個體的或群體的自貶、自嘲、自賤、自殘的痛苦基礎之上。如果總是讓他們看棒茬粥加鹹蘿蔔條之類的粗俗節目,《為你服務》電視劇裏高山流水小姐的口頭彈“殺了我吧”必將是這個群體的代表性反應。
  第四、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疏遠化和人際信任危機是“懷舊”和“鄉愁”産生的社會資本基礎。在現代社會,以“友誼”、“情義”和“信任”為代表的社會資本受到世俗之物的嚴重腐蝕、衝擊和破壞,現代人必然懷念那種“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鄉村田園人際關係。這就是現代人“鄉愁”的社會關係根源。1950年美國社會學家大衛.裏斯曼的著名著作《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就是一部學術性的鄉愁著作,它對美國人際關係冷漠和無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半個世紀以後,美國另一名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奈姆于2000年又出版了一部鄉愁力作《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它所揭露的是美國25年來社會資本的遭到的腐蝕和社區的瓦解與復蘇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説,它是當代美國的警世恒言。


  國家愈發達,它的人民愈懷舊,他們愈能把現代生活和傳統生活有機整合在一起。1965年,美國人Roy Reiman看到了這種社會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創辦了一份《懷舊》雜誌(Reminisce Magazine),很有市場,成為美國最暢銷的雜誌之一。在其基礎上現在它已發展成擁有11份姐妹雜誌(全是免費廣告雜誌)的大型出版公司。下面一段話是《暢銷雜誌》對《懷舊》的介紹:“‘懷舊’是一份鄉愁(Nostalgia)雜誌,它的文字都是由像你一樣的來自全國的百萬讀者所寫。在每一份廣告免費的雙月期刊中,你都將為你讀者的真正故事和家庭相冊(100多張照片)所鼓舞和激勵:使人回憶起打住宅電話的醫生,騎馬技術不高、在馬上原地轉圈子的送奶人和在學校院子裏玩跳房子和彈彈子遊戲兒童的時光。從喧鬧的20年代,到驚人的50年代,你將沿著懷舊的回憶路線從事許多令人愉快的旅行。”
  《懷舊》雜誌對鄉愁做出如下 “界定”:“鄉愁好像是一門語法課……在這裡你會發現現在時和過去完成時。”這説明,“懷舊”或“鄉愁”不僅能滿足心靈慰藉和成就感的需要,而且具有鼓舞和激勵人奮進的功能。它如同上山旅途中的小憩,會使人産生“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壯志豪情。所從,“懷舊”或“鄉愁”不會導致人復古和倒退,只會引領人創新和前進。
  【高粱49】夏老師學問滿腹啊。但這幾年,我們的許多民間文化的古跡、遺址正在被人為地破壞掉,永遠地失去,讓我們失去了“懷舊”的客體、載體,您對這問題怎麼看?您怎樣看馮騏才這幾年開展的民間文化搶救工作?
  【特邀嘉賓:夏學鑾】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在發展中的困境,即繼承和創新、保護與發展的關係。這個問題特別體現在城市規劃上,為了追求所謂的“城市現代化”,我們確實丟失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産,這是非常可惜的,也是無可挽回的損失。我們不能盲目追求“新馬泰”模式,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辯證兩極中,我們要堅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全球的”這一原則。

  【古天草竹】以往的節目重新成為收視熱點,從另外的角度説明優秀原創節目的匱乏。另外媒體的前期炒作造成觀眾的高期望值與實際效果的落差,以及電視批評的不規範、盲目也容易造成觀眾冷落“檔期節目”,轉而移情“懷舊節目”。
  【特邀嘉賓:夏學鑾】從技術分析的角度看,這位網友對春節晚會弊病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但原創節目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創作者和導演不了解當前社會心理思潮所致,用典型話語來説,就是沒有做到“三貼近”。
  【yq117】有整體運作和策劃方面的因素,但關鍵是節目的質量和創作層面的深層次的不足,但不是所有節目。更不是説都是懷舊的節目就能吸引和感染人。


責編:張青葉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