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少兒節目的內涵
【曉陽32】我們的民族特色現在已經很久沒有提到重要的地位,我想讓少兒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很重要!用少兒的眼光來讓他們不斷地了解,專家們怎樣認為呢?
【特邀嘉賓:張志君】我認為你説得非常有道理,作為非常有影響力的大眾傳媒,電視的幾種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當然這種教化並不是乾巴巴的,而是要寓教化于娛樂之中。應當通過我們的少兒電視節目或欄目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這也是中國少兒電視自立於世界兒童電視之林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我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説過:越是民族的,就越容易走向世界。這個話值得央視少兒頻道的從業者深思。
【曉陽32】感謝您的回答,説是説,那專家有什麼好的想法來策劃節目嗎?
【漫遊世界】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青少年理所當然要更多的繼承中國民族的優秀文化,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強人。
【yq117】目前我國0-18歲的少年兒童達到三億六千多萬,這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比較客觀準確的數據,少年兒童佔我國總人口的近30%,這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作為兒童電視頻道的節目製作人、青少年專家學者應以什麼樣的責任感、什麼樣的觀念更好的突出和體現少兒節目的時代性、可視性和娛樂性呢?
【特邀嘉賓:張志君】 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大,提問的對象也涵蓋了兩類目前還完全不同的群體,即兒童電視一線從業人員和關心兒童電視的研究人員。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分開來回答,我覺得作為兒童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員,他們首先應該做到幾“換”:一個是換腦筋,從我做什麼你看什麼轉變成你看什麼我做什麼。一個是換視角,從高高在上的俯視到完全平等的平視。一個是換“包裝”,這裡所説的“包裝”可以是整體上的節目模式的轉換,也可以是某一檔欄目裏面的某一種要素,或某幾種要素的轉換。還有一個是換內涵,在節目內容的時間緯度和空間緯度兩個方向做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這是兒童頻道的少兒節目的製作人員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對於關注少兒頻道的少兒節目的研究人員來説,應該做到開闊視野,將自己關注的目光並不僅僅局限于中國的少兒電視,還應該推而廣之,關注一切值得關注的國外的同類型的少兒電視欄目。另外,對少兒電視進行研究可以採用除了大眾傳播學以外的一些其他的方法,借鑒其他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手段,從各個角度對少兒電視節目進行研究,一句話,不僅少兒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員要與時俱進,少兒電視節目的研究人員他的研究思路、研究理念、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等等也都要與時俱進。
在進行少兒電視節目研究的時候,既應該進行前瞻性的研究,也應當做“滯後”性的研究。這樣才能確保一線節目製作人員有豐厚的理論滋養,確保他們製作出來的少兒節目具有你所説的時代性、可視性、娛樂性。
【人士傑】教育性,會不會厚此薄彼,或者兩者都做的不到位,這方面的問題怎樣在電視節目中得到很好的解決呢?
【特邀嘉賓:張志君】你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問題,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先輩們就曾經論述過這個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質”和“文”的問題。記得古人説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又説過: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趣味性和教育性對於大眾傳媒來説,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人們往往認為少兒電視的受眾可能只喜歡有趣味性的東西,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孩子們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智慧。我的女兒只有9歲,但是她常常跟我探討一些哲學問題,由此我們不難窺一斑以見全豹。在處理趣味性和教育性關係的時候,我的看法是既要防止趣味性的“易碎性”,又要防止教育內容的“剛性”。只要心裏邊不存在著厚此薄彼的念頭,又真能夠“讀懂”兒童,能夠真正進入兒童的內心深處,了解兒童的“期待視野”,同時節目製作者又有全球性的眼光,我想教育性和趣味性都會同時在一個節目裏“出場”,不存在著誰“缺席”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在少兒節目中有一類是具有明顯深度目標的社會性題材,它的指向是表現人類的重大主題,如善與惡、戰爭與和平、良心與道德、環境問題、動物保護等,以及教化兒童在社會中的行為和道德規範等等。這種深度目標明顯的節目是否就能真正達到深度的效果,對少兒觀眾而言,這種具有社會內涵的深度不應成為讀解它時的“難度”,因此必須在表達方式上下功夫,才能創作出既充滿童趣又有內涵深度的節目來,請兩位嘉賓談談你們的看法?
【特邀嘉賓:牛靈江】 沒錯,其實我本人非常喜歡美國的一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裏面有好多深刻的問題都在節目演播過程中,就給予了答案,或者給予的解釋,其實很少有説教的色彩,但是確實能使包括成年人在內所有人受到教益。這個問題的解決,我覺得就是需要這樣的節目。美國人有《成長的煩惱》,我們也渴望有一個中國的《成長的煩惱》。
【特邀嘉賓:張志君】我就這個問題談一下看法,其實,不光是少兒電視節目,幾乎所有的大眾傳媒的“産品”都有一個傳播訴求如何轉化為好的傳播效果的問題,尤其是電視媒體的一維性流動的特點,使得它在相對比較“高深”的傳播訴求轉化為受眾易於接受的傳媒産品方面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是電視這種傳媒與生俱來的一種弱點,但這種弱點並不是沒有辦法彌補,一般來説,想要傳播比較有深度和難度的理念,可以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淺入深出,一種是淺入淺出,還有一種是深入淺出。如果要想創作出既充滿童趣,又有內涵深度的節目來,應當盡力避免淺入淺出和淺入深出,應當儘量做到深入淺出。所謂“深入淺出”就是要真正能夠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少兒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員要切忌不要做“空中”小姐和“空中”先生,所謂“空中”就是腹中空空。
【yq117】要全面提高我國少兒的整體素質,除了課堂教育外,家庭和社會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大環境,電視的傳播和引導,無疑對他們認識社會、增長知識和才能,加強人格、品質休養的重要途徑,我們的少兒節目如何更好的突出品格、能力和個性的展現引導呢?
【特邀嘉賓:牛靈江】我還是從科普節目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我在前面也已經説到,我們青少年學習自然科學是能夠使他們獲得科學知識,但是絕不僅僅只是獲得科學知識就達到目的了,我覺得學習自己科學更重要的是發展青少年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的能力、品格、態度和行為。也就是説學習自然科學的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不僅是學習自然科學的結論,也就是説科學家已經得出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他們應該了解科學家探索自然科學的過程,因此我們中國科協在舉辦科技教育活動的時候,非常強調青少年要向科學家一樣去工作,也就是説讓他們體驗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幫助他們獲得能力,能夠幫助他們了解科學方法,改變行為的方式。再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説,我想在我們的頻道中,應該有更多兒童參與的空間,允許兒童發表個人不同於成人教育的觀點,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和親身的體驗,在成人的引導下來完成教育的過程,這有助於兒童理解道德的問題,也有利於兒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據聯合國近期一項調查表明:80%以上的中小學生傾向於從電視中接受信息,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些信息形成觀點,然後去解釋社會現象。研究表明,一個人學習能力的50%是在4歲前獲得的,其餘30%在8歲前已經發展起來,2至3歲的兒童已獲得基本的語言和學習的能力。請兩位專家談談,電視媒體如何向這些孩子提供有價值有欣賞性的節目?
【特邀嘉賓:牛靈江】 根據中國科協所進行的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統計,我國公民獲取信息也是80%來自電視,這可能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但是據我所知,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來源是多樣的,除了電視之外還有報刊、書籍、網絡。就是説80%的數據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我個人認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應該是多樣的。無論是哪一種渠道,我覺得科學教育應該是孩子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這樣可以激發未來成年人必要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幫助他們將現實與經常圍繞在現實周圍的虛幻的形象區分開。所以我覺得單一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是不應該提倡的,我們應該鼓勵青少年擴大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那樣對他們成長會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