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少兒電視節目的受眾群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兒童電視觀眾的年齡特徵,當然也就是兒童的年齡特徵。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也必須明確的是:生活中的兒童的年齡特徵和作為觀眾的兒童的年齡特徵之間的差異性,對電視節目創製作者來説意義也是不同的。請你們談談對這方面問題的看法好嗎?
【特邀嘉賓:張志君】應當注意到這種差異,這種差異實際上是一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的差異。像許多“老當益壯”的既得利益者喜歡“扮嫩”一樣,生理年齡上還處於少年甚至兒童的未成年人卻往往更願意將自己“扮大”,在心理上提前“行冠禮”。法國歷史學家阿利斯在1960年出版的《兒童的歷史》中曾認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年齡階層的“兒童”並不存在,孩子只是作為“小的人”存在於成年人之間。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茨曼認為“童年”理念可以説是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波茨曼自己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也承認“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提供聲像訴諸感性替代閱讀,導致認知退化、個性消失、成年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界限模糊,由此導致了“童年”在北美地區的消失。可以説電視在導致兒童提前“行冠禮”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有鋻於此,在為少年兒童製作電視節目時既應考慮到其生理年齡,同時更應考慮到他們的心理年齡,最具人性地利用電視的手段為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為兒童享受自然和科技所賦予的真正生活發揮最大的潛能,避免製作出所謂的“成人兒童節目”(programme of adult-child)。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目前,中國已有640家電視臺每天播放不同時間的少兒電視節目。其中,中央電視臺每天播出兒童節目達8小時之多。但是在眾多的兒童節目中,真正屬於低幼齡兒童的節目基本沒有,這個領域還處於空白狀態。少兒頻道的開播將填補這一空白,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兒童電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未來社會的主體是今天的兒童,尊重兒童在兒童電視中的主體地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兒童電視成熟的標誌。請兩位嘉賓談談你們對此的認識。
【特邀嘉賓:牛靈江】這確定是一個問題,就我們中國科協所舉辦的科技活動而言也是這樣,從科技活動的角度,現在基本沒有是以低幼齡兒童的活動。其實,別把教育的活動或者科技的活動看的太神秘,好像小的時候不可能參與這樣的活動,其實仔細觀察兒童,甚至是很小的孩子,他們都有理解現實的方式,我們會發現他們對一切都感到好奇,都渴望嘗試。所以,我們在電視上製作一些適合低幼齡兒童的節目,舉辦一些適合他們參加的活動,可以滿足孩子從小的時候開始進行嘗試和實踐,激發他們本來就有的好奇心和興趣,這對於兒童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所以少兒頻道填補了給低幼齡兒童開辦電視節目的空白,不僅讓兒童能夠直接得到好處,還能夠幫助家長正確的關心孩子的成長。現在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有一項新的科學項目叫“做中學”,就是提倡兒童通過動手去實踐來體驗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了解自然界的許多為什麼。其實“做中學”這樣的一種方式,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很普遍的應用了,但是在中國還僅僅是開始。我覺得在我們的電視節目中,可以採取“做中學”的一些方式,讓孩子參與進來。
【特邀嘉賓:張志君】在中國所有的少兒電視節目中,低幼齡少兒電視節目確實與其他年齡段的少兒電視節目存在著某種發展滯後的現象。這可能與這類電視節目的製作者對這類電視節目的受眾缺乏真正的把握有關。就我所知,國外的少兒電視節目在發展的早期,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後來他們及時調整了定位,將低幼齡少兒電視的受眾由原來的低幼齡少兒擴展為低幼齡少兒及他們的監護人,這樣一個調整一下子就拓展了低幼齡少兒電視領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真正的人文關懷。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我想強調的是,低幼齡兒童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是一個非常“沉默”的群體,他們往往不能像他們的哥哥姐姐那樣明確地表達出他們對適合他們觀看的少兒電視節目的好惡,對於這些“沉默的大多數”,關注他們的收視權利確實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文明、是否進步的一個重要參數。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即將推出的三檔面向0至6歲的低幼齡兒童的電視節目《七巧板》、《智慧樹》等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規定:“兒童享有對一切有關自己的事項提出意見及成人應該聽取、並按照兒童成熟程度採納兒童意見的權利”。這充分體現出了尊重兒童的思想,兒童具有誠實的品性、關心的態度和豐富的想像力,這些品質意味著兒童有一種能做出合理的適合自己情況的判斷潛能。我們的電視節目如何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力的人呢?
【特邀嘉賓:牛靈江】《兒童權利公約》所闡明的兒童權利包括生存的權利、發展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和參與的權利。在我們的少兒頻道中,也應該體現兒童的這些權利,使兒童生存的更美好,使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使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兒童積極的參與。我覺得在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在以往我們不乏對兒童的教育和對他們生活的關注,但是兒童的真正參與體現的不夠,這種參與不僅僅是兒童作為演員來參加節目的製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在節目的策劃時要傾聽兒童的建議,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要允許兒童提出不同的意見,在一些欄目中應該讓兒童真實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與成年人意見不同的看法,在有一些欄目中也可以讓兒童自己來主持。我們曾經在一些科技活動中,讓學生自己提出方案和主持活動,他們具有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他們能夠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的少兒頻道讓孩子更多的參與是可行的,會有好的效果的。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央電視臺青少中心余培俠主任説:兒童電視由成人唱主角、做幕後指揮的觀念已經成為過去,國外已經在嘗試兒童節目由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少兒當製作人。21世紀中的孩子不再是成人的陪襯,今天兒童電視要多用他們自己的視角去看社會,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影響他們生活的一切。孩子可以拍屬於他們的電視,可以主持他們自己的欄目,甚至可以讓他們成為下一屆金童獎的評委。尊重兒童在兒童電視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是兒童電視成熟的標誌,更是新世紀兒童電視發展的新趨勢。”請兩位專家談談你們的看法。
【特邀嘉賓:牛靈江】余培俠主任談的是少兒頻道發展的思路,其實也是中國電視在面臨全球化的時候的發展思路。我覺得他提出的多合作、多交流至關重要的,其實也可以買、也可以搬、也可以加工,但是我覺得多合作、多交流確實是重要的。實際上現在的合作、交流,不可能是單向的,肯定是雙方都要得到好處的,那麼我們實際在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的還是人家的有益的經驗,在學習的基礎上來發展自己。現在國外的兒童電視製作有很多好的地方可以學習,也有很多好的節目可以看。如果能把這些節目本土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突出民族的特色,我覺得也是一條可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