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節目與青少年教育
【漫遊世界】請問王教授,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須要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
【特邀嘉賓:王極盛】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據我的研究首先是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我從1996年開始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從1996年到現在連續八年使用我編制的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近四萬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有32%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28%是輕度的心理問題,3.9%是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0.1%是重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女生的心理問題比男生心理問題多,年紀越高心理問題越多,即高中學心理問題比初中學心理問題多,這些心理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進步,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問題是我們現在的青少年教育中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傾向:第一種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第二個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第三個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書本化。這些都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我的研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感悟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而且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進行。即使在學校裏進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環境熏陶、教師的榜樣作用、通過各門課的教育、學校的校風等等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産生作用,而不是單單從書本上講什麼是心理健康,像學文化課一樣去教育。
另外,我覺得目前在青少年教育問題當中一個突出問題,如何防止和克服兒童少年、青年上網綜合症。最近幾個電視媒體找我做節目,就是談怎麼解決網絡綜合症問題。現在科學的進步,給人類的學習帶來很大的方便,提供大量的信息,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網絡也是如此,網絡給人帶來歡樂、帶來幸福,但也會帶來痛苦。據我的研究現在有些孩子已經患了網絡綜合症,即每天離不開上網,一不上網心理就難受,感覺很難過,活的沒勁,為了上網不惜一切手段,因為他需要錢。我最近做了一個電視節目,講的就是北京通縣的一個小男孩,為了上網用錢不惜把他的爺爺砍成重傷,把他的奶奶砍死。問他你想到後果沒有?他説我只想拿到錢去上網,其他我就不想了。當然這是個別網絡綜合症導致的後果,但是有相當多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網絡綜合症的傾向,這就給我們青少年教育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了,怎樣防止和克服網絡綜合症?應該清醒意識到網絡綜合症是一種慢性心理自殺,我們都應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可操作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對我們國家的前進、對民族振興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急需解決的問題。
【節日慶典!】李老師,您組織參加過很多全國性的大型少兒活動,您能介紹一下哪些是受全國青少年喜愛的活動嗎?央視是否參與了這些活動的宣傳呢?
【特邀嘉賓:李洪安】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是根據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把竭誠為青少年服務作為共青團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的指示而成立的一個公益事業機構。圍繞著為青少年服務,這幾年做了大量的有益於青少年成長的項目和活動,具體的工作形式是用項目帶動服務,把服務具體化、有形化,比如説,僅是去年和今年我們就先後進行了“世界書畫大學”、“小數學家論壇”、“名人畫名畫”主題繪畫活動、“同根同心萬里行”活動、“中國少兒藝術節”、“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等大型活動。這些活動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比如我們的世界數學大會、小數學家論壇活動,這是世界數學大會100多年曆史上第一次由少年參加的大會,1000多數學尖子與世界4000多名大數學家,及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參加世界數學大會。這對培養我們的數學天才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我們的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是一個復興中華的重要舉措,它的概念是讓領導13歲的少年兒童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包括《論語》、《孟子》、《老子》等,它的依據是依據腦科學和教育學的規律。
因為根據腦科學的規律,領導13歲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是少兒心理最純潔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給他灌輸做人做事的道理,起到少兒誦讀終身受用的目的。根據教育學的規律,分為四個階段,是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看似簡單,內涵豐富,意義重大。這個活動的定位是:一,它是一個人才工程,通過強化孩子的記憶力啟迪孩子的悟性,達到培養曠世人才的目的。這是總結了古今中外人才培養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孔子、孟子等這樣的思想家,及有四大發明這樣的重大發明,但是近現代我們沒有世界領先的重大發明。這説明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唸有偏差。近現代只重視孩子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孩子智慧的培養。我們這個誦讀活動就是通過強化記憶力,開啟孩子的智慧,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第二 ,誦讀活動是一個德育工程,以中華文化經典為載體,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因為我們文化經典中有大量的德育內容。比如,《老子》中有“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學習時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孩子們通過讀經典明白了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處事做人的時候,就能夠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
按古聖賢的教誨,從而實現國泰民安。第三,經典誦讀活動是一個文化傳承工程,我們中國有5千年的文明歷史,有悠久的文化。通過傳承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第四,經典誦讀活動是一項文化紐帶工程,通過強化文化底蘊,從而增加與世界各國的對等交流,增強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共同為復興中華貢獻力量。現在全世界華人有近千萬人參加誦讀活動,我誠懇邀請少年兒童加入到誦讀活動中。誦讀經典是越早越好,是越多越好,老老實實讀經典,讀經自有樂趣,讀經自有長進。也希望眾多中小學、幼兒園加入到文化經典誦讀師範學校行列中。誦讀方法很簡單,處處是課堂,人人是老師,我們的七字箴言是:小朋友們,跟我讀。
【蝌蚪貝貝~】李洪安部長,您曾參與組織過很多全國大型青少年活動,請問您舉辦這些活動的宗旨是什麼?您認為這些活動對青少年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目前很多媒體也會舉辦一些大型青少活動,您認為舉辦這些活動應注意哪些問題?
【特邀嘉賓:李洪安】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組織過眾多大型活動,這些活動的宗旨都是為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開發和提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能力,事實證明,我們組織的活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孩子參加了這些活動都得到了提高。比如説,一個孩子參加世界數學大會、小數學家論壇之前很厭惡數學,當聽了陳省身教授“數學好玩”的演講後,對數學産品了濃厚的興趣,並把數學作為一種樂趣,數學成績顯著提高。舉辦大型活動首先要注重教育性和公益性,以為國家的未來負責的精神組織這些活動。
【hulunbeir】王老師好,我認為作為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首先應該要尊重學生,請問您覺得應該怎樣理解這裡的“尊重”呢?尊重也應該有“度”吧?
【特邀嘉賓:王極盛】 你提的問題很好,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學生和老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要做到這一點才能做到學生和老師心靈溝通,學生有什麼心裏話才會跟老師講,老師有什麼看法也會和學生交流。學生和老師沒有心理隔閡,這是老師成功進行教育的心理基礎。那麼怎麼尊重呢?首先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每個學生的人格不同,因此對學生尊重要從學生的人格實際情況出發,比如説有的學生瘋的厲害、鬧得厲害,往往不太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老師,對這樣的學生老師也要尊重他,尊重他表現在尊重他的人格,但是並不是贊成他瘋、鬧的行為,這樣,就會減少他瘋的行為。而對待那些比較內向的學生,老師尊重他就應該煥發出他天真、活潑的個性來。所以説尊重是原則的,具體對每個學生尊重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尊重絕不是放棄教育,也不是沒大、沒小、沒禮貌。因此,尊重 是要講原則的、講方法的、講形式的,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而尊重的方式不一樣,就能達到尊重全體同學的目的。
【漫遊世界】尊重,是尊重學生的人格,這與對學生的錯誤與缺點一味遷就,不能混為一談,遷就學生的錯誤與缺點,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中國大歷史】少兒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任何色彩都可以輕易地塗抹它,而它本身也是沒有任何既定的需求,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怎麼樣能夠移身換位地變位於他們的身份和環境來了解他們的所想所求,同時我們所探索的各種教育方式,又有什麼標準來衡量它的效果,何謂成功,何謂失敗呢?
【特邀嘉賓:李洪安】是的,少兒的心靈的確像白紙,這是自然規律。人生下來以後,除了生理的自然成熟以外,他的思想是靠後天灌輸而來的。就像一個水桶,往水桶裏注水就是水,注黃金就是黃金。所以我們要在少兒心靈最純潔的時候,沒有任何污染的時候,給他注入最寶貴的東西,要注入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比如做人做事的道理,啟迪智慧等。根據腦科學的原理,人0到3歲是養性的階段,所説的3歲定終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在3歲之前把最美好的東西注入進孩子的腦中。3到6歲要涵養孩子的正氣,13歲要培養孩子的志氣。13歲之前,孩子記憶力強,理解力差,我們要讓他在記憶力最好的階段把最真、最善、最美的東西注入他的腦海。這就像計算機的編程一樣,首先設計好程序,用時才能一按鼠標,一應具有。如果兒時不注重注入,到了成人用時就無所可用。古今中外,培養人才的經驗已經證明強化少年兒童時期的注入,就能出大智慧的人才。通過注入,激活腦細胞,開啟孩子的智慧,激發孩子的悟性,提高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標誌是悟性和創新能力。牛頓看到蘋果落下來能發現萬有引力這就是悟性。注入的內容決定人才培養的關鍵,要把最完美的最經典的內容注入進兒童的大腦。
中華文化經典是經過數千年檢驗,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注入的就是智慧,所以能夠人才輩出。所謂成功和失敗,凡是對人類作出貢獻的,促進社會的發展的,身心愉悅,可説都是成功的。現在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説,不論年齡段都講究懂了再教,這是違背腦科學規律和教育學年齡段規律的。科學知識用科學的辦法教,比如數學、物理需懂了再教,人文知識、語言不需要懂了再教,需要的是記憶。0到13歲正是記憶最好的時候,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時候。現在該記憶的時候不讓孩子記東西,而偏偏讓孩子學科學的知識,比如在孩子還沒有理解力的時候學“奧數”,破壞了孩子的天性,費力不討好。所以教育方法一定要符合腦科學和教育的階段性,該教啥教啥,不能顛倒。
【中國大歷史】中國的傳統教育一向注重人的因素,認為先做人,後做事,而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迫使我們的家長和青少年把目光只聚焦到知識的獲取,而忽略了人品的培養,以至於産生“高分低德”的畸形人才。對這種現象專家怎麼看?
【特邀嘉賓:李洪安】 你説得很對。我們現在開展的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中國古代的教育首先是做人做事的教育,明白了怎樣做人做事,就像人打了預防針一樣,就具有了一種免疫力,就有了一種自律意識。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學》、《大學》開始,強調誦讀文化經典。文化經典中傳承的是道德理念,做人做事的方法,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一個懂得做事規則的人,才能做成大事。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傑出的思想家、發明家,有四大發明。而現在,普遍注重把學習作為謀生的手段,學習是為了考大學,找好工作,沒有宏大的志向,一個沒有宏大志向的人是不能做出宏大事業來的。一個只注重自身利益的人,沒有道德的約束,對社會是有極大危害的。
【yq117】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面臨的新課題。誰都心裏清楚,但沒有很好的矯正。在德與識、知與行關係的認識上是缺位的。
【yq117】大家好!關注青少文化,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就是關注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這是全社會共同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兩位專家你們是如何理解的,能和大家談談嗎?
【特邀嘉賓:李洪安】文化按《説文解字》的説法就是慢火燉,那就是説它沁人心脾和骨髓,是終身改變不了的。什麼都能改變,惟獨文化改變不了,它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滔滔不息的脈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不能長久的民族。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才能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有益於世界的發展,將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中華文化是一個包容的文化,利他的文化,像孔子提出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都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思想。現在全世界正興起中國文化熱,這正是中華文化有益於促進世界發展的明證。
【yq117】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鑄就和培育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的青少節目應在培養青少年母語文化心理和增強民族自信心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