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中國電視發展高層論壇:媒介合作
作者:CCTV.com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8-29 14:25:10



媒介合作的國際環

  【忘記時間的鐘!】請問兩位嘉賓,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跨文化傳播時代,媒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與頻繁,面對雙方的差距,中國媒體如何趕上世界先進的傳媒巨頭呢?
  【特邀嘉賓:喻國明】首先未來的傳媒形態,很可能像經濟形態一樣,是一種混合型的形態,也就是説,分不清楚是你的還是我的,也許是美國人的資本中國人的管理,英國人的創意,日本人的技術,土生土長的電視主持人。這是很可能的,那麼因此中國媒體如何趕上世界先進傳媒巨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探討:第一,就是我們本土媒介,有一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問題,發展本土媒介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本土文化,使這樣的一種文化在多樣性的世界文明之林保持它應有的位置,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認為未來傳播領域裏面的主體是一種合作型的媒介,或者叫混合型的媒介。這將會成為最具活力的媒介操作類型,儘管這樣的一個時間到來,我們還不能預測,但是這個趨勢應該是明顯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總數逾萬的中國傳媒面臨的市場格局發生了和繼續發生著重大的變動。中資傳媒整合可以説緊鑼密鼓,新聞競爭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傳媒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變化。請問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傳媒之間是競爭重要還是合作重要?
  【特邀嘉賓:喻國明】競爭時代常常是催生合作的時代,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特點叫做“競和”時代,因為面對規模化競爭人們有兩種應對模式,一種是滾雪球式的自我發展,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邏輯清晰,成分單純,較為易於掌控,但當傳媒競爭的市場門檻的提升速度高於滾雪球的增長速度時,這種發展模式就不可取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是跟一切強勢資源、優勢資源實現互補性的合作,這樣就可以在短時期內利用對方之所長,站在一個更高的基點上參與現實的競爭。比如説,與資本市場的合作,與內容生産和提供者的合作,與不同媒介類型的合作等等,都可以起到影響力倍增的效益。但是需要注意兩點:第一點,要重視合作中的互補性,如果是資源的同質疊加則不能起到這種作用,第二點,要有雙贏和多贏的思想,只有讓合作方感到有利可圖,人們才願意真心實意地和你合作,中國有一句俗話在利益面前沒有人是傻子。任何合作只有在雙贏的基礎上,才是可持續的。胡雪岩曾經説過:“我和一般商人不同的是要算兩筆帳,一是算自己再一次交易中賺多少錢,這是任何一個商人都會算的帳,我的不同是算第二筆帳,合作方在這次交易中能賺多少錢。只有當合作方有足夠的利益可圖的情況下,我們的合作才是良性的,可持續的。”那麼胡雪岩的經商之道對於我們實現媒體在競爭中的合作,也是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特邀嘉賓:陳力丹】首先中國的媒體種數沒有超過一萬,中國的報紙説是有兩千多家,經過這次整頓以後,可能只剩下一千家左右。我們的廣播電視是按照行政級別來設置的,所以説數量很多,但是一個電視臺、一個廣播電臺的標準是什麼,還是比含糊的。所以我們不能夠僅僅用數字和西方發達國家來對比。比如美國有報紙1400家,似乎還沒有我們的多,但是他們的報紙都是日報,而且每天都在100版以上,我們的報紙85%是非日報,每天平均十幾個版左右。如果再有13億人口一除,就沒什麼了。我們報紙的每千人的發行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廣播電視的覆蓋率雖然達到了90%,但是這個是技術上的覆蓋率,實際上有效覆蓋率是很差的。  
        目前中資的傳媒面臨著外資傳媒進入的一個很大壓力,我們目前是在依靠政策的限制在阻擋外資的進入。但是作為中資媒體要有一種思想準備,就是要準備外資媒體進入以後我們該如何與之競爭和合作。例如我們現在開放了發行業,雖然外資進入的比例很小,但是他們的先進的發行的管理方式可能對我們傳統的發行方式會有所影響。我們現在也適度地允許外資進入網上媒體,那麼網上媒體與中國傳統媒體在網上的網站之間的競爭也會日趨激烈。這就要求我們的中資媒體在新聞來源方面要豐富,在新聞報道的內容方面要多樣化,能夠有力量與外資媒體進行競爭。還有在經營管理上,我們的行政額色彩過濃,也需要向外資媒體學習。如果説是競爭還是合作,這兩個方面都存在。目前由於政策的限制,外資進入中國傳媒還不允許,但是外資進入以其他方面側面進入中國傳媒已經是現實。例如很多高檔的雜誌,背景都是一些國外的廣告公司,這些公司實際上決定了這些雜誌 的內容的色彩,當然這些雜誌屬於非政治性的雜誌,我們現在的正規的媒體要較多地借鑒一些這些雜誌和外資公司之間合作的經驗。同時也要吸取合作中的被外資完全操縱的教訓。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隨著傳媒業競爭的加劇,中國傳媒業的改革已經為接納業外資本作好了準備。各家報業集團、廣播電視集團的成立,已經出現了若干成功的個案。請問老師,我們組建的報業集團、廣播電視集團與西方的報業集團有什麼區別?
  【clare66】有著本質的區別。管理體制不同,我們的報團是政府經營辦新聞,西方的報團是私人的,它屬於企業。由於文化的差異,采寫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特邀嘉賓:陳力丹】我們現在的政策並不允許中國的傳媒接受外資,所以也無所謂做好準備。但是各家廣播集團的成立有的集團還是相對比較成功的,比如説廣州日報集團、上海文新集團,但是我國組建的報業集團還有廣播電視集團和外國很大不同在於其動力主要還是行政力量,而不是市場力量。我們組建媒體的目的不是一個,是兩個,既要更大程度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同時又希望能夠在經濟上獲得更大的效益。而西方媒體基本上只有後一個目的,他們也是有一定傾向的,但是這種傾向是為他的經濟效益服務的,政府只能施加影響,但不能直接干預。新聞體制與我們是不一樣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中央電視臺在1977年10月開播了《世界各地》節目,從此也開了引進節目的先河,如《動物世界》、《外國文藝》、《環球45'》、《正大綜藝》、《人與自然》及一系列電視譯製片等,請問老師,你們喜歡看這種具有濃厚異域風情的電視片嗎?從傳播效果看,收穫怎麼樣?
  【梅州新村】在世界進入文化村的當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的創造與更新是明顯趨勢,就文化而言,世界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各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魅力。電視片是宣傳文化很好的媒介,看來這些電視片,可以豐富我們的經驗,擴大我們的視野,幫助那些沒機會走出國門的人們領略異域風情。
  【特邀嘉賓:陳力丹】我很喜歡你説的這些節目,還包括其他電視臺的《傳奇》和類似的節目,因為這些節目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給人以知識,開闊視野。希望這類節目多一點,那些亂哄哄的節目少一點。
  【特邀嘉賓:喻國明】媒介的內容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雪中送炭的內容,一種是錦上添花的內容,短缺傳播時代傳播領域競爭的重點是雪中送炭式的必讀必視的內容,而在過剩時代隨著必讀必視內容的相對飽和,人們的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個性需求。
  【中國大歷史】 我非常喜歡美國《國家地理》和《DISCOVERY》,希望我們也能拍出這類經典的電視片,同時也要學會製作後節目産業,讓一個電視節目真正深入人心的就是這類産品的家喻戶曉。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老師,這些譯製片對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小新#1】這些國外的電視片給我國帶來了許多創作經驗,如連續劇、系列劇等,也使得我國電視節目的題材和體裁日益擴大;還有引進是出口的先導,只有了解市場,才可佔領市場。
  【特邀嘉賓:喻國明】就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目前境外電視節目主要的是後一類錦上添花式的文化風情類的節目,它對於中國人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中國人的一些現代觀念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説,環保概念等,但是從傳媒市場的需求角度看,人們需要更多類型的引進節目,而且希望能以更加專門化、規模化的方式形成選擇上的方便,我設想在收費電視頻道運作的框架之下,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流行音樂頻道,韓劇頻道、日劇頻道、印度電影頻道、歐美(購物頻道)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為實現現代化的中國人服務,這種文化交流的多層面,事實上也是中國人融入世界一個必要的工具。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 隨著入世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必將發生新的改變,一系列新事物和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將出現在人們面前。這一切,將導致新聞傳播的內容發生相應的變動。於是,以"內容為王"而展開的中外傳媒業之間和國內傳媒業之間的競爭也必將呈現新的局面。請問老師,媒體間某種程度上的合作會不會更有利於在競爭中取勝?
  【特邀嘉賓:陳力丹】大眾媒介的出現,特別是電視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未來媒介間的合作和競爭就這兩者來説,我感到競爭可能會高於合作,因為各個媒體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合作的目的其實也是最重要使自己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利益。如果要以合作為主,那麼就需要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兼併。但是目前在中國這種跨媒介形態,跨地區的兼併還沒有先例。但是我想以後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中國大歷史】那西方有沒有這樣好的先例可以借鑒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更多的學費。


責編:羅石曼、張青葉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