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與媒介發展的關係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媒介的創新是否也離不開人才培養的創新?兩位專家都是來自高校的教育者,您二位認為該如何培養未來的媒體人?
【特邀嘉賓:尹鴻】 中國傳媒人目前的主要差距,一是自我封閉,對國際環境、國際傳媒了解不夠,因此要培養開放型的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所以我們學校的新聞傳播學院強化雙語教材、雙語課堂,邀請境外教師來校講課,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只有在這樣一個國際背景之下,才能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傳媒發展道路。二,目前中國傳媒業缺乏管理經營人才,因此中國的傳媒教育將更多的學科相互交叉,培養複合型的具有經營管理專業能力的人才,改變目前只有政治家和藝術家從事傳媒工作的現狀。三,儘量培養跨學科的綜合型人才,傳媒人作為傳播學意義上的看門人,他必須對從門口裏進出的各種信息具有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而這種能力緊緊依靠新聞傳播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依賴於媒介人員對其他領域和學科的了解和思考。因此我們強調人才培養應該具有多學科的綜合性,以適應媒介自身的特點。四,培養傳媒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過去我們的實踐動手能力都是通過到傳媒業的被動實習來完成的。而現在我們更強調對培訓項目的主動設計,通過主動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地跟隨媒體進行被動的訓練。
【大洪水來了】就目前CCTV發展而言,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我們缺少優秀的人才還是什麼呢?
【特邀嘉賓:尹鴻】最大的瓶頸還是缺乏外部的競爭環境和內部的競爭機制,因此優秀人才的培養往往非常困難,現有人才的創新動力也不能充分發揮,所以目前應該説隨著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各種體制和機制都會對中央電視臺形成一定的挑戰,中央電視臺也必然會進行自身的改革,改變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有限的制播分離,調動臺內外人員的競爭積極性,將輿論喉舌的功能與文化産業的功能進行適度的剝離,以增加電視臺的發展活力。
【大洪水來了】那麼我們現在把他分開,讓他們在競爭中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將他們合併,形成一個更大的傳媒航空母艦。可行嗎?
【特邀嘉賓:黃升民】還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因為中央電視臺很特殊,大家也在探討它發展的45年,正好現在是中年,有它高速發展的時間,現在有很大的規模。相對來講,在管理方面、人力資源方面、生産體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一些體系,但是和任何一個成熟的體系一樣也産生很多障礙。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現在討論的一個體制問題,中央電視臺不就是簡單的一個電視臺,是中央的電視臺,它又和我們整體的文化體制的改革、新聞體制的改革都有關係,和整個國家的體制改革方面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認為它也是中國的大問題。還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因為中央電視臺很特殊,大家也在探討它發展的45年,正好現在是中年,有它高速發展的時間,現在有很大的規模。相對來講,在管理方面、人力資源方面、生産體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一些體系,但是和任何一個成熟的體系一樣也産生很多障礙。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現在討論的一個體制問題,中央電視臺不就是簡單的一個電視臺,是中央的電視臺,它又和我們整體的文化體制的改革、新聞體制的改革都有關係,和整個國家的體制改革方面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認為它也是中國的大問題。
【寒山秋水】在文化類節目方面,國內媒體和國外媒體之間有差距嗎?有的話,有多大?主要在什麼方面?
【特邀嘉賓:尹鴻】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媒介産業體制的差距,中國傳媒業目前主要仍然是計劃經濟下的傳媒業,缺乏應對市場的經驗和機制,也缺乏充分競爭所産生的創新活力。因此在經過前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以後,目前的發展面臨更多的阻力,而西方傳媒業歷史悠久,特別是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經驗比較豐富,形成了競爭與發展比較良性的機制,這個差距是最根本的差距。第二,傳媒業規模的差距,西方傳媒業走過了競爭融合的過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大傳媒企業為主導,輔之與中小傳媒共同運作的基本格局。這些大傳媒企業大多已經成為跨國界跨行業的國際性企業,其資金規模、市場規模、人才規模、産品資源等規模,都遠遠超過中國傳媒,因此在傳媒業的競爭當中,西方發達國家明顯處於強勢位置。中國傳媒必須要走過一個從做好到做強,再到做大的這麼一個發展過程。單純地做大而沒有做好不一定能夠做強。第三,媒介文化的積累的差距,西方傳媒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許多比較優秀的傳媒産品,這些産品構成了西方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們作為一種傳統營養的現代傳媒,這種文化的積澱和積累應該説超過了中國的現代傳媒,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是還沒有轉化為現代傳媒文化的營養。
【特邀嘉賓:尹鴻】因此,中國傳媒需要經過長期積累,才能夠趕上西方媒介文化的發展。第四,人才的差距,中國傳媒人才相對比較匱乏,不僅傳媒人才的教育和培養與傳媒本身的發展不相適應,而且現有的傳媒人員也缺乏專業學習和知識更新的途徑,特別在人才使用方面我們對傳媒人才的重視和建設也明顯不足。這些都是中國傳媒人才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差距,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歸根到底,中國傳媒業的發展必須培養適應傳媒現實的現代媒介人才。
【真水無香@】請問,您認為中國電視的頻道專業化要走的多快,多遠呢?
【特邀嘉賓:黃升民】頻道專業化説了長時間了,但是做得並不理想,嚴格來説我們還沒有專業頻道,這點和經營的模式是有關係的。因為我們所有的頻道都是開路的,靠廣告支持,這裡面就有一個媒介的憑藉體系,就要求有很高的覆蓋率和很好的收視率。那麼廣告主投放就是看收視率來決定的,這個時候任何一個頻道開始都説自己是專業頻道,但是做著做著為了得到高收視率,他就逐步向綜合頻道過渡,比如説一些專業頻道就播一些新聞和電視劇,最近教育臺也在播電視劇。事實上是向綜合頻道的轉變,所以頻道專業化的實現應該和商業經營模式有關聯,最近因為在推廣數字電視,其中有一個規定頻道是不帶廣告,是收費的。這時候要辦的非常專業,滿足個性化的服務才能生存。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老師認為媒介創新或改革的內在核心動力是什麼?
【特邀嘉賓:尹鴻】 媒介創新和改革的核心動力當然是利益,只有利益才能夠創造動力,當然利益是多個層面的,對於西方國家來説,首先是市場利益,市場利益幾乎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創新的主要動力。對中國來説,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因此市場利益也將成為中國媒介創新和改革的內在動力之一。這也是中國媒介産業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儘量地通過創新或改革擴展媒介産業利益。因此一個良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對於媒介創新肯定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每一個媒介從業人員個體到每一個媒體,如果他能夠在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當中,通過自己的創新獲得最大的利益,那麼他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相反,如果創新行為得不到利益的合理回饋,那麼創新就將失去動力支撐。當然傳媒作為一種特殊行業,除了市場利益之外,還有對社會利益的追求,社會利益可以是一個媒體,或者媒介從業人員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社會尊重,但是如果他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得到體制的保護,那麼他為社會利益所驅動的創新意識也會減弱。所以保護和尊重媒介從業人員和媒介機構的市場利益和社會利益是創新改革最內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