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解析央視新聞頻道的生態環境構成-第53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9:19:10



新聞人的職業操守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報紙,創刊有150餘年的《紐約時報》,近日爆出重大醜聞,即記者布萊爾製造假新聞事件曝光,並且曾獲過普利策新聞獎的著名記者布拉格也因將自由撰稿人的作品署為自己的名字而被揭發。兩位老師如何看待此事件?它為我們新聞人提供了什麼樣的警示?
  【特邀嘉賓:陸小華】對任何媒體而言,公信力都是它的立身之本,而公信力的基礎首先在於新聞的真實性,當一個媒體提供了假新聞之後,對它公信力的殺傷可能是一般的言語分析所難以描述的,因為任何調查都不能真正挖掘出人內心深層的東西,當一個人內心深處對一個媒體産生不信任,或者公信力懷疑,那麼,他可能在很久的時間裏都不會完全相信這個媒體所提供的東西,這就意味著這個媒體的基礎被消蝕了一塊。我經常會説的一句話是,信任是最貴重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如此,媒體與受眾之間同樣如此。當一個人覺得可以把家人甚至生命託付給另外一個人或一個集體時,這份信任的份量每個人都可以惦量出來。當一個人把對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我如何行動的引導責任託付給一個媒體的時候,這份信任也是貴重無比的,因此,任何媒體提供了假新聞它就是在褻瀆最貴重的東西。《紐約時報》的假新聞事件之所以産生這麼大的反響,正是因為這個報紙曾經有的影響與假新聞的殺傷力形成巨大的反差,教訓可謂深刻,對新聞人而言,值得我們自省的是,一定要使每一個從業者都形成以此為戒的信念,一定要使一個媒體形成多重防範的機制,使新聞的真實性在新聞生産流程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一定的驗證,從而避免這樣事件的發生。
  【elang120】關鍵是記者自己要自律。
  【網友嘉賓】單純説自律還是比較難的,應該有一些制度上的規範。

  【高正奎】如何增強新聞的可信度?杜絕假新聞的出現呢?真正的做到新聞的三貼近!
  【特邀嘉賓:崔保國】我想杜絕假新聞和增加新聞可信度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允許自由報道和建立多元化的新聞報道渠道。比如,在報道“非典”新聞發佈會發佈的每天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數字時,很多人對其可信度有質疑。我想解決這個可信度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允許記者到北京各個“非典”定點醫院直接採訪收治的病例情況。如果多種媒體都可以做到這樣的話,即使是某個媒體出現了假新聞,也會很快被識破,使其公信力大大下降,付出慘痛的代價。而真正地做到新聞的“三貼近”,最重要的則是拋卻我們傳統的宣傳套路觀念,使記者和編輯的思路和視點從公眾的角度出發,去認識社會和選擇新聞。
  之所以有人説新聞頻道是一個巨型的新聞聯播,就是因為它的宣傳味太濃了。“三個貼近”的新聞宣傳思想,也是符合國際潮流的。如美國的福克斯新聞網就採用所謂的“近在眼前”的個性化新聞報道與CNN爭奪市場。所謂的“近在眼前”的個性化新聞報道,就是在新聞的受眾定位上更貼近普通老百姓。在形式上,更加娛樂化和聊天化。脫口秀成為其主要欄目。另外,當代人的口味和時尚也在轉移,人們不只是滿足於純新聞,而更傾向於接受現成的觀點和意見。CNN是堅持報道純新聞的代表,很少對新聞事件加以分析評論,但這種報道方式往往不能滿足受眾了解事件全貌的需要,有時成了新聞報道的缺憾。BBC的總裁威廉斯曾對CNN的報道評論説:“CNN已經形成了一種模式,即一般只報道事件的中心內容,很少有背景報道和分析評論。因而它不能滿足觀眾對整個事件進行分析和做深度報道的要求。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兩位美國著名記者和新聞學者所著的《新聞學要素》一書中強調,在當前新聞傳播製作多樣化的局面下,有9個新聞學要素不可丟,其中有一點是“必須允許新聞從業人員行使個人的良知”。為什麼特別注重客觀性的新聞,還“必須允許新聞從業人員行使個人的良知”?我們的新聞人在新聞報道中的主觀因素應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度?
  【漫遊世界】主觀為客觀服務,主觀的闡釋是為客觀報道服務的,是為了公眾更好地理解客觀事實服務的。
  【特邀嘉賓:陸小華】 應當説在核實事實做基本判斷的階段,個人的價值觀、知識背景等等會起作用,但是在編輯處理加工的時候,所要依據的應當是這個媒體應當持有的基本立場和價值觀。不可否認,在選擇編輯處理加工的時候,就已經滲入了選擇編輯者個人的印記,但是,最終在形成並決定報道的時候,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作為判斷基礎,不能以個人的價值觀作為衡量標準,否則,一個媒體就會成為觀點與價值觀的大雜燴。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現在很多記者更傾向於通過精英階層如專家、學者、大學教授獲得經過加工整理的信息,而不是親自去深入實際生活,獲得第一手資料,這種做法對記者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局限?
  【紅軍後代】脫離實際的空洞理論,最好實際點。
  【特邀嘉賓:陸小華】這種做法首先對傳媒的親和力、影響力、公信力會産生很大的危害,其次才談到對記者的發展帶來影響力。今天可以説不懂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懂得現代科技發展的記者不是人才,但是,這並不等於從專家學者或者書本上了解了一些關注中國經濟的知識、數字就是懂得中國經濟,要懂得中國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中國人。作為一個新聞記者,要關注兩個沉默的大多數,一個大多數是廣大的工人農民等等最普通的人民群眾,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是這個國家的基本動力,是這個民族發展的基礎,不貼近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是不可能抓住中國跳動的脈搏的。另一個大多數是各級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中的大多數,他們可能很少面對公眾發言,但他們的所思、所為、所操作的東西已經並還將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産生深刻影響。一個新聞記者如果不能對這兩個群體的所思、所為有清楚的了解就難以真正把握中國國情。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記者應當深入人民的生活採集新聞,但美聯社高級製作人傑森費爾茲認為傳統媒體培養了一批“孤獨的狼式”的記者,他們自認為憑一個筆記本和天賦智慧就可以獨步天下,而現代的媒體需要更具有團隊精神的記者。兩位嘉賓認為團隊合作精神對於現代媒體記者有何重要意義?對於電視新聞媒體,團隊合作精神是否顯得更為重要?
  【特邀嘉賓:陸小華】傑森費爾茲的判斷還是現代式的,因為他説的是憑筆記本,最早的新聞人可能覺得憑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就可以做報道。但是,傳媒業的發展使得綜合實力越來越起基礎性作用,使得一個團隊的整體實力越來越決定競爭的勝負,所以,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一句話同行可能不一定愛聽,其實,記者和編輯都是新聞生産流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不合作連這個生産流程都難以完成,怎麼能對公眾産生影響呢。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媒體在經濟浪潮中,也不得不考慮商業利益,那麼我們究竟需要懂商業的記者還是懂新聞的商人?
  【特邀嘉賓:崔保國】我看到有些網友已經開始批評新聞頻道廣告太多,並過激地把它稱為“廣告頻道”。“看電視劇插撥廣告倒胃口,看新聞插撥廣告更讓人難以忍受”。從深層的運作機制看,新聞頻道一般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有線收費方式,以CNN為代表;一種是國家投資,以BBC為代表。這兩種方式都能比較好的控制廣告數量,減少廣告對新聞節目的不良影響。但目前CCTV是以廣告收入為主,這是一個阻礙它發展的隱憂。CCTV—新聞頻道既要有別於西歐的公營(政府撥款)模式,又要有別於美國的私營模式,在經營上,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潮流的國有商營的道路。我認為懂商業的記者和懂新聞的商人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熱愛央視國際】理解理解!我從沒埋怨過廣告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打造出一套這樣的新聞頻道,也是一定離不開廣告的!

  【菊蟲】還有一刻鐘,我就不得不下線了,陸老師,請問《中國記者》是否會接受非新聞人的投稿?(曾是,現在不是)
  【特邀嘉賓:陸小華】菊蟲網友,很抱歉不能和你在網上交流,但《中國記者》歡迎你及其他朋友的投稿,我們所刊登過的稿件中,有相當部分是從事非新聞工作的人士撰寫的,當然,更多的作者是全國各個類別新聞媒體的同行朋友,每一位作者都是我們重要的資源,希望能看到你的稿件,但是我們會依據我們的編輯思想和選擇標準來決定是否會採用,投稿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一直是尊重每一位投稿者,尊重每一位投稿者對我們來説就是尊重我們的生存環境,尊重我們所依託的世界。

  【新聞快車】有這樣一個小趣聞,在“911事件”發生當晚,鳳凰衛視評論員曹景行先生在第一時間知道消息後,迅速從距電視臺僅幾百米的家中趕去直播,其行動之匆忙,到了“直播時上身穿西裝,下身穿短褲”的程度。通過這件事,兩位老師認為可以為我們的新聞人提供什麼啟示?
  【特邀嘉賓:陸小華】任何新聞工作者在聽到突發事件爆發的時候,他都應該有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我能為我的媒體做些什麼。網友提到的例子曾經被很多人提到過,他們那時候的反應應該是本能的,但是,這樣的本能是訓練有素的本能,而且更可能是自我訓練形成的本能。我經常想,一個好的新聞院校一定能培養出好的新聞記者,但好的新聞記者更可能是在各種事件、反應的反復訓練中形成最適合他自己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這就是他自我訓練形成的訓練有素。我想,最重要的啟示是要形成一種機制,使所有人都明白一旦突發事件發生,我能做什麼,其實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在一個新聞生産流程中的各就各位,當然更需要一種思維方式的更新。我們的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面對突發事件應該努力做到先聲奪人,在第一時間做出自己的反應,因為這個時候人們是最需要得到信息,最需要得到權威來源的信息,最需要得到主流媒體以其一貫的權威性提供的信息,越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人們越需要權威的信息來源和分析,如果我們主流媒體不發出自己的聲音,人們就有可能從別的來源獲取信息,當然也可能對主流媒體抱以遺憾,所以,最好的記者是使一個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準確又迅速的反應,有了這樣的環境和機制,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富有責任感的新聞記者都會迅速奔赴到他應該在的工作崗位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 陸老師,您在《整合傳媒》一書中提到,中國新聞界已經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了。您為何有此説法?
  【特邀嘉賓:陸小華】我在《整合傳媒》中花了一些篇幅討論中國新聞業的發展趨勢,其實人們都已經看到中國新聞業正在發生結構調整,這種結構調整源於多種因素的推動,這裡有希望把中國傳媒做大做強,參與國際新聞輿論競爭的需要,更有技術進步再推動傳媒業的結構調整。其實無論在國內新聞界還是國際新聞界都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最近美國正在關注的一個事件是可能放鬆對一個傳媒集團持有下屬臺數量的限制,這種規則變化的背後也有技術變革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討論所依託的網絡媒體就是十年前所難以想像的。網絡媒體的出現必然使傳媒業的格局發生一系列調整,傳統媒體辦網絡媒體只是這種調整的最初反應,其後,會發生一系列的整合。我們這代人是可以看到這種大的結構調整的結果的。
  【網友嘉賓】美國方面放鬆傳媒集團持有下屬臺數量的法案已經通過了。


責編:張青葉、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