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報道突發性事件及新聞報道創新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崔老師,您在日本留學多年,您對日本的電視新聞頻道發展是否了解?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特邀嘉賓:崔保國】日本的電視頻道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個陣營是NHK為中心的公營電視臺,另一個是以朝日電視臺、富士電視臺等為中心的民營電視臺,還有許多衛星電視頻道。他們的新聞頻道也是滾動播出,有一些非專門的新聞頻道和一些新聞欄目,如果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也都會長時間直播和滾動播出新聞。
【紅軍後代】我國也在於世界接軌,同步了,中國是大國,新聞的産生源不少,中國新聞要趕超,就需要各方努力呀,不可忽視廣大網友的信息資源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日本是個災情多發國家,在面臨突發災情時,他們的電視新聞媒體如何介入事件?
【特邀嘉賓:崔保國】災情報道是日本電視新聞報道最有特色的地方,他們採取了大量的插播和直播的形式,比如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任何一個地方發生地震的時候,電視裏馬上會插播進地震的直播畫面和震情報道。因為他們把電視網絡視為防災和社會危機預警系統,有一套把災情和電視報道同步聯絡在一起的技術措施。在災情報道方面,日本是非常成功也非常重視的。比如成功的案例有,神戶大地震的長時間直播報道和大量的信息服務;奧姆真理教在東京的“沙林事件”的報道,還有傳染性疾病O-157疫情報道,北海道雲珠火山噴發的報道,都非常成功。這些很值得我們學習,災情報道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聞報道體系。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央視新聞評論中心新聞評論部主任、製片人梁建增認為,拼獨家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媒體拼的是角度,即對相似的題材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追求“眼球關注度的最大化”。兩位嘉賓如何看待這種説法?新聞報道是否也需要創新?
【網友嘉賓】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在新聞行業的內生態逐漸平衡的過程中,新聞製作從拼獨家到拼角度是一個可取的演進方向。這會讓新聞更立體、更好看。新聞報道的角度在關注“多與新”的同時,也關注“深”,體現出一種悲天憫人的社會、人文情懷。另外,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聞頻道目前內容單薄的困境。
【漫遊世界】網友嘉賓説的是,角度的新穎與深入才是電視新聞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特邀嘉賓:陸小華】不能説拼獨家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關鍵時候人們會以誰能提供最準確的獨家新聞來衡量一個媒體的綜合實力與應對能力。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新華社最早發出消息,比諸多世界著名的媒體都要快,有的朋友以為比第二名快幾十秒不算什麼,其實在世界著名媒體之間,競爭的數量單位就是在秒級,而不是以分鐘或小時計。將來,人們會長久的提起某一個重要的突發事件誰最先報道,這就是獨家新聞的魅力及可能帶來的效益。但是,獨家新聞是越來越難求了,觀察一下我們每天所讀到的報紙,聽到的廣播,看到的電視,其中提供的新聞相當多的部分是同一來源的或是不同來源的,不同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相當部分是相同的,那麼,為什麼能有一部分媒體勝出,具有自己的競爭力,那就是因為他們對同一新聞事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處理,所以應當説今天一個媒體要想形成核心競爭力所能依賴的只能是獨家的判斷標準,獨家的判斷眼光,獨家的判斷方式以及能實現這些獨家的高效率的,高可靠性的處理流程。這些東西是形成一個媒體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伊拉克戰爭報道新華社之所以能領先,就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就是構建了一個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采編流程,否則是不可能實現在秒級競爭上勝出。因此,今天在講新聞創新就不僅僅是在觀念層面,而應該是新聞生産的整個流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美國一位新聞人説,每天他最操心的就是“新聞頭條”。而這種“新聞頭條”意識在我們的新聞頻道中體現並不明顯,現在的新聞播報中仍按“國內新聞”與“國際新聞”排序,兩位嘉賓認為這種現象應當如何改進?
【elang120】蠻同意你的看法。不過央視偶爾也會變一變的,比如伊拉克戰爭時期經常是國際方面放頭條(至少《新聞三十分》是這樣的)!
【特邀嘉賓:陸小華】這種按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分開處理的習慣應當有所打破,今天有很多新聞已經很難説是國內新聞還是國際新聞,看起來歐元與美元匯率的變化是國際新聞,但是,對中國經濟將産生一定的影響,SARS疫情更是一個全球性事件,所以,對於今天的新聞人來説,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是打通,就是打通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的那堵墻,就是以一種更為符合今天世界變化趨勢的眼光來處理新聞,這樣不是説完全取消了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的分界,而是説在處理眼光、處理方式等等方面要打通處理,以世界經濟的眼光看待中國經濟現象和事件,以中國人的眼光和價值觀分析和判斷國際新聞事件,以全球視野觀察國際新聞事件,這樣才可能更為準確的判斷新聞事件的價值和影響。因此,對新聞人而言,重要的不僅是操心新聞頭條,而是能否準確的判斷今天發生的諸多新聞事件的價值和影響。經濟全球化就伴隨著信息的全球流動,今天中國的諸多變化也同時被諸多國際媒體所關注,在這樣的時候,再不打通國內新聞與國際新聞之間的那堵墻,判斷可能失誤,受眾就會失望,當然,如何打通,如何既分類處理又綜合判斷是有很高要求的,是需要有一套程序來妥當處理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目前美國新聞界流行“新聞娛樂化”,哈佛大學著名學者Marvin Kalb稱其為“新新聞”,您認為將這種新聞製作方式移植到央視新聞頻道是否合適?為什麼?
【特邀嘉賓:陸小華】我特別反對一個追求權威影響的新聞頻道去以娛樂化的方式處理新聞,這樣會喪失公信力,新聞娛樂化不能成為央視新聞頻道的取向,也不能成為一切嚴肅媒體的價值取向。我想,應該承認這樣的現實,信息消費方式變化的特徵之一是信息消費輕鬆化,那是指人們更容易接受有貼近性、親和力的信息傳播方式。一些節目、欄目的走紅,一些報道方式越來越受人們歡迎説明了這一點,但是,這和對新聞處理時的價值判斷是兩回事,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新聞學是選擇的科學,依據什麼樣的價值觀選擇,以什麼樣的標準選擇,由誰來選擇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如果以娛樂化心態或者是娛樂化的標準來處理新聞都可能形成誤導,至少會影響公眾對這個新聞本身及其影響的判斷。我們看到的很多新聞事件如果以新聞娛樂化的方式來處理是一定要出問題的。
【zhmhuang0091】崔老師請你評評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數字觀察》欄目!
【特邀嘉賓:崔保國】《數字觀察》我看的很少,《共同關注》我認為辦得不錯。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和值得讚許的地方是,關注平民生活,為百姓説話。比如,前幾天我看到報道中一個清潔工在一個物業公司打工,春節加班按照勞動法規定應該補發三倍的加班費,這位女工不但沒領到一分錢的加班費,還因為她在休息時間兼職打工而被物業公司開除。又比如今天的《共同關注》報道了江蘇豐縣農村一個鎮借著防治“非典”的名義,向返鄉民工的家屬亂收“非典”管理費。這些事情雖然不是社會重大事件,但是,卻是社會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現象。媒體把鏡頭對準他它報道出來,實際上和《焦點訪談》一樣,發揮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但又區別於《焦點訪談》關注重大新聞的風格。
【飄721】其實《社會記錄》也是《共同關注》的姐妹篇,我非常看好《社會記錄》!相信她會成為新聞頻道的品牌欄目的。
【特邀嘉賓:崔保國】 我贊成你的觀點。比如昨天晚上的《社會記錄》報道一個關於自殺的例子,還有很多人的看客心理。節目做得既有看頭,又有深度,採取了比較平民化的視角,只是節目主持人的風格有點太戲劇了,調侃有點過頭了。
【貓咪mm】這點我同意,昨晚的這期《社會記錄》我也看了,最後終於忍不住換臺了。很有看頭的視點,但主持人好象太活躍了,與節目格格不入。
【菊蟲】也是響應了中央關於加強輿論監督的號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