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第50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9:14:19



 解析新聞評論節目存在的問題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在新聞頻道的節目中,大部分是評論性節目,內容方面很豐富,請問兩位老師,現在的電視評論類節目還存在哪些問題?
  【長髮飄飄66】缺乏高水準的新聞評論員,評論的解釋、表態、深化、引導等功能表現得不充分,不明顯。評論的説理成分還不多,很多看上去是評論節目,但實質是在發佈資訊。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新聞頻道24小時整點滾動播出新聞。新聞在數量上增加了,在質量方面,二位老師能否説一下什麼樣的新聞才是好的新聞?什麼樣的評論才是好的評論?
  【特邀嘉賓:周小普】新聞頻道應該致力於那些真正是正在發生的新聞。如新聞頻道對北方交大解除隔離的現場直播,雖然題目並不大,但是由於當時一是在SARS流行的高峰期,大家對這類新聞非常關心,另外是採用直播的手法,也使新聞真的很"新"了,因此非常好看。應該提倡多做這種小型、及時的直播現場報道。另外就是在報新聞的時候,特別是這些動態很強的新聞,不要有過多的主觀色彩,這一是不保險——感受沒有經過回味,沒有把握;另外大家這時候還需要更多的現場實際情況,對你的感受的興趣要小得多。像北方交大節目中,讓學生講一下隔離的生活、感覺,學校的客觀情況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多褒揚的言辭,不然就是又落了俗套了,讓人很倒味口。央視過去的一些新聞中客觀、主觀因素混淆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新聞頻道中應該更自覺——首先做好報道。
    好的評論對我們現在的電視新聞來説,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時事評論,深入解析,百姓視角。現在這三個方面的差距較大。時事評論在《國際觀察》欄目中對國際問題上表現進步較大,但在中國內部的事實上依然較差,這一點是和及時的新聞報道要有充分授權是一樣的問題。深入解析是要就所發生的事實,深入其內部進行探討,找到不局限於此一事件的結論,應是能舉一反三的。而且這種深入探討的態度要求非常客觀,投鼠忌器、迎合某方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深入也要求記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與勞動,偷懶耍滑難以成就分析深入。百姓視角也就是評論不應都是從領導、上層角度出發,應該更多從百姓視角出發,才容易引起共鳴,達到傳播和影響社會的目的。
  【特邀嘉賓:涂光晉】新聞頻道的開播首先為新聞提高時效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24小時整點滾動的新聞中首先應做到滾中有動,進一步應做到即時報道,也就是實現新聞報道的TNT模式(NOW NEWS NOW),實現這一模式最理想的報道方式就是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中央電視臺已經有了不少大型電視現場直播的經驗,但以前這種現場直播更多的是可預知新聞和儀式性新聞的直播,對一突發性新聞的直播報道還很不夠。這次,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直播,新聞頻道開播後有關國際國內最新事件的同步報道(如美國總統布什在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宣佈結束伊拉克戰爭狀態的直播),就是屬於這一類直播。實現這種直播的理想狀態就是把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作為一種常規化的報道方式,它不必佔用整個頻道或整個時段,可以隨時把事件的最新進展插入整點新聞中,展示新聞事件本身的過程性,也使電視新聞産生某種懸念感,這是提高電視新聞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會成為拉動新聞頻道收視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談話類節目是電視新聞評論的一種特殊形式,隨著《實話實説》的走紅,目前,談話類節目有過多過濫現象,不知二位老師對此有何看法?能否對辦好此類節目提一些好的建議?
  【特邀嘉賓:周小普】 "多"不一定是壞事,但"濫"就一定是壞事了。現在的談話節目正如你説的,是有些濫了。之所以説它"濫"就是因為很多談話節目的定位是交叉的,都是談人物命運,沒有獨到之處。應該尋找自己獨特的定位,那樣才會有生命力。還有就是不要讓播音員做主持,要編導自己做,才能談出感覺來。
  【特邀嘉賓:涂光晉】 其實,電視節目的類型就那麼幾種,談話類是製作成本最低的一種,如果辦得好,也是最有觀眾緣的一種。談話是人最基本的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方式,表現形式似乎單一,但其語言符號之外的非語言符號是相當豐富的。談話類節目的豐富是好事,但“氾濫”了就不好了。我想,談話節目應該有它的價值,包括談話內容的有趣、有用,也包括談話方式的生動、多樣。如果為談而談,把它變成了閒聊式的口水節目,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ilruc】在《焦點訪談》、《面對面》、《新聞調查》、《實話實説》等一大批優秀的評論性欄目中,不知二位老師最喜歡看哪一個節目,為什麼?
  【特邀嘉賓:周小普】從你列舉的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有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評論——評判、判斷性的意見,有的是質疑性的思考,有的是挖掘性、深入的思考,還有的是一般意見性的內容。所以特別是電視評論來説,它是一種相對性的體裁,有時它的評論特點突出一些,有時又模糊一些,而且如《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中的很多內容是屬於深度報道。這幾個欄目我都喜歡過,現在來説可能更喜歡《面對面》。我很欣賞王志的"質疑精神",我剛才也説過,他的選題很有力度,如採訪王歧山、于幼軍、呂厚山,這幾個人是在抗擊SARS時期非常有新聞價值的人物,而水均益則是美伊戰爭時期的新聞人物,都很為大家所關心,王志的談話也很獨到、深入。因此就很好看。
  【半在空】還很尖銳,問到觀眾最想問的。
  【海上的明月光】聽王志的提問很過癮.有時會不自主的發出會心的笑!《面對面》似乎不屬於評論性節目,但是我非常喜歡。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電視評論的解説與其他類節目的解説相比,其最大特點是解説加論述性語言。請問二位老師這種解説,論述性語言有哪些特徵?
  【特邀嘉賓:周小普】當有事實時,應該儘量少發言,應該真正用事實説話,如果事實難以理解,應該用較多的背景資料提供理解的條件,更多的結論留給觀眾去下。只要把你調查的事實的來龍去脈,你理解的思路告訴觀眾,他們會得出自己的結論的。不要太多地教訓觀眾,也不要以為觀眾都是傻子,非要把什麼都手把手地説出來,那樣的言論會很主觀、很沒味。現在央視的很多言論性節目就是太教訓人了:《央視論壇》在"陋習批評",《共同關注》在"批評惡習",好象中國的問題都出在百姓身上,其實不是。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很多事情不是這樣一概而論就能服人的,也更是不能解決的。還是要有真正的思考和調查,找準問題所在,批評在點子上。
  【特邀嘉賓:涂光晉】我個人認為,電視評論的論述性語言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也就是説應該針對電視報報道的新聞事實進行分析和解釋。過去,就事論事是新聞評論的大忌,但在電視評論中就事論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但僅有這個過程是不夠的。《焦點訪談》“用事實説話”的主題詞,不僅包括“用事實”來説話的意思,更應包括用事實的目的是為了説話的意思,它更多的是對説話的方式進行了定位。長于邏輯思維的新聞評論移植到電視媒體中,必然有所變化,有所創新。避免空泛議論,一味説教的有效方法,可以表現在化抽象為具體,在對具體新聞事件的調查過程中解釋,在解釋過程中給觀眾以思考。也可以表現為化一般為個別,由具體的人直接發言,由最具發言權的人直接議論,使這種議論的方式更具有真實感,更具有個性化和人格化的特徵。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電視論壇性節目越來越多,以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報道為例,中央電視臺和其他省市電視臺都出現了把專家、學者、有關人士等請進演播室做這樣的節目,請問二位老師做好電視論壇節目要注意什麼問題?
  【特邀嘉賓:周小普】 我在關於伊拉克戰爭的一篇論文中談了我的看法。這也和目前新聞頻道此類節目的問題一樣:形式單一、成員單一,內容不夠靈動,接近性不夠。應該注意形式變化、話題鮮活,成員多樣。不能一成不變。或者完全以內容取勝,像台灣的李敖訪談、鳳凰的時事辯論會等,有了真正引人注意的內容,形式就可以少一點考慮。而如果內容沒有超人之處,形式上又不考慮,節目就只有等著"末位淘汰"了。

  【yq117】請問兩位老師,新聞頻道開辦的新聞評論類專題欄目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新聞信息的含量,最大限度的滿足觀眾不同層次和多方面的需求,那麼如何增強解讀新聞的最佳效果,辦好這些新聞評論專題欄目呢?
  【特邀嘉賓:周小普】加強對新聞的解讀,一方面可以依靠評論。我認為,深度報道可能是更好的途徑。因為解讀主要是以提供背景,來獲得對事件的理解。甚至有的時候評論員都可以以解釋性信息為主,比如像鳳凰臺的阮次山經常做的那樣。
  【自由是新聞的生命】最近我國發生了很多重大突發事件,比如山西的幾次煤礦瓦斯爆炸,新聞頻道基本上都沒有拍到第一手的現場資料,涂老師,您是否認為有在地方建立記者站的必要或者説採取別的方式?其實這也是目前很多中小直播不能進行或者説直播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特邀嘉賓:涂光晉】並不是所有的突發事件都可以拍到第一手的現場資料,起碼在目前情況下是這樣,比如礦工無法預測礦難的發生,礦工也不可能帶著攝像機下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突發性事件不能及時報道,我們所追求的是在第一時間以最接近真實的方式報道新聞。中央電視臺應該設立更多的地方記者站,但我認為,中央電視臺更應有效的整合已有的新聞資源,包括與地方電視臺的聯手,以及跨媒體資源的利用。在這次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現場直播節目中,中央電視臺除連線駐主要西方國家及伊拉克周邊國家的記者外,也借助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華社駐各國及當地記者的力量,當然,也包括借用了CNN、FOX、半島電視臺、阿布扎比電視臺現場報道的畫面。“當新聞發生時我在現場”是成熟的國際大臺追求的目標,但對於新聞資源的合理共享和最大化利用也是高水準的國際大臺的重要標誌。
  【自由是新聞的生命】對,中央臺和地方檯聯合的步伐依然緩慢或者成效很低,當然突發事件是無法預知的,但新聞臺的反應都不能算快,而且大多采取的都是電話連線,等攝像到現場已經是一兩天以後的事情了,而那些震撼的新聞點也隨著流失了。

  【yq117】電視新聞評論性欄目要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關鍵在於能否對社會現實予以密切關注,有針對性的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疑難問題,兩位老師對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呢?
  【特邀嘉賓:周小普】 説的對!我們目前的評論,就是缺乏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的角度,缺乏百姓關心的角度。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我國的電視業發展很快,近幾年,電視新聞也由“畫面加解説”的狀態延伸到“擴大信息量及對信息解讀”的狀態。二位老師能否以重大活動、重大賽事報道為例,對此進行評析。
    【特邀嘉賓:周小普】你這兩個説法不是並列可比的狀態。"擴大信息量及解讀"也要使用"畫面加解説"的方法。不過近年來,央視確實在這方面帶了好頭。如晚間新聞開創的"組合"報道,就將一些新聞研究的成果付諸了實施,這個做法也是外國同行經常做的。這樣做一是綜合有關一條新聞的方方面面,讓其互為解釋,另一是提供歷史背景,詮釋今天的新聞。組合報道雖然可能篇幅較長,佔了更多的時間,但它把一個新聞説清楚、説明白了,給人留下的印象、概念、方法是長久的,這樣的新聞多了,對社會會有很好的正面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是選擇解讀的新聞,不可能件件解讀,所以要選擇真正應該解讀的新聞;第二是解讀要注意其權威性和客觀性,不能主觀隨意,否則媒體將因為解讀而失信,應該説是有一定難度的。


責編:張青葉、羅石曼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