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第49期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9:13:03 |
|
如何提高新聞質量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現在我們研究新聞的往往沒有實踐經驗,製作新聞的又沒有時間去學習理論,不知二位老師認為怎樣做才能在學者和實踐者之間架起一到橋梁,推出更好的新聞作品? 【特邀嘉賓:明安香】準確地説,我認為這個問題也許可以這樣表述:現在我們研究新聞的有的往往沒有實踐經驗,製作新聞的有的又沒有時間去學習理論。這就是説,我們研究新聞的有的還是很有實踐經驗的,我們製作新聞的有的學新聞傳播理論、搞研究也搞得很不錯。不可一概而論。當然,也確實存在著研究新聞的往往沒有實踐經驗,製作新聞的又沒有時間去學習理論的情況,有的甚至還很嚴重。這種情況中外都有。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這裡無法一一展開。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現代社會由於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出現社會的高度整合,另一方面又出現了社會分工高度竟是這樣一個兩極分化、二律背反的局面。就像現在的大眾傳播,一方面出現傳媒、電腦、電信的大融合,另一方面又出現大眾變小眾甚至個性化、頻道細分化的局面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能畢一生幹好一件事就不錯了。於是,從事新聞工作的感到能把本職工作做好就不錯了,哪有時間去學習學術研究成果?從事新聞研究的,又哪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看上去可能很瑣碎的日常新聞工作? 同時,我們又要承認“術業有專攻”,新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要相互學習。就像諸葛亮與劉、關、張的關係一樣,論舞劍,諸葛亮不如劉備;論耍大刀,諸葛亮肯定不是關雲長的對手;論掄長矛,諸葛亮肯定離張飛甚遠。但是,只要諸葛亮能當好它的軍師、戰略家,關羽、張飛能當好他的五虎上將,劉備能當好他的班長,就能形成強大的綜合戰鬥力。當然,教學研究與新聞事件相互脫節的狀況應該改變,也已有所改變。溝通雙方的最好橋梁之一,就是教學、研究機構。一是要在我們的新聞教學、研究機構裏形成學術研究與新聞實踐更加密切的交流機制。把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請進來參與教學、研究,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教學、研究者盡可能經常與新聞實踐機構密切接觸,不斷了解和解決新聞實踐中提出的緊迫問題。二是在新聞教育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先進的新聞實踐的軟、硬體條件和環境,把新聞實踐的基本問題解決在新聞教育過程中,讓學生畢業後就能揮戈上陣、派上用場。三是要像美國一樣,建立新聞實踐工作者定期到新聞教學研究機構進修、總結甚至著述的機制。 【特邀嘉賓:董關鵬】我非常同意明老師的觀點,有關諸葛亮與劉、關、張的例子更是一針見血。在西方,沒有人強行要求學者必須有媒體實踐經驗,但是,對學者的基本要求是尊重所研究對象的客觀事實以及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可驗證性和可重復性。英國有相當多資深的媒體專家、學者,沒有媒體經驗卻依然受到業界和媒界的一致推崇,因為,他們是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研究出對實踐界有所裨義的結論。曾經有人批評過目前國內新聞與傳播學科學術質量的低下,主要是因為有一些徘徊的學者耐不住實踐界的誘惑,同時又不忍作學問的清苦,而以內森布萊爾的方式造假學術,或是以商業模式、眼球模式、市場模式包裝學術,常常利用學者的身份為已經有業界共識的結論發表重復性的措詞不同的同一見解。這是不應該繼續的形象,從我個人的角度,也作為一名年輕的學者,我不介意一段時間內在媒體前線的切身體驗,但是,學者最後還是要成為橋梁,讓業界和學者互通有無,求同存異,相得益彰。盲目迷信學者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但媒體也要提供給學者實踐的機會,學者也要以學習的心態和開放的方式親歷媒體的發展與變革。人的經歷總是有限的,長時間的兩線並行是不具有可行性的,我想,兩種角色的互動必須是在相互坦誠心態學習的基礎上完成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新聞頻道24小時整點滾動播出新聞。新聞在數量上增加了,在質量方面,二位老師能否説一下什麼樣的新聞才是好的新聞?怎樣做才能出好新聞? 【特邀嘉賓:董關鵬】數量的增加對於強者來説永遠都不是退步和質量滑坡的理由。強者的強就是在挑戰更大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最佳狀態完成既定任務。好新聞的標準有很多,基本的想法在經典的教科書裏邊的闡述已經十分豐富,我想補充的是敬業的精神與研究者的視角。看起來是很基本的要求,但是真正做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尤其是後者,英國的新聞紀錄片和歷史紀錄片都很有名,更製作者們像學者一樣的嚴謹思維是分開的,新聞的采編過程也可以電視化,因為要讓受眾知道,整個過程是可重復的,可驗證的,因此也是最真實、可靠和科學的。另外新聞不能夠沒有本身的立場和獨特的審視視角,近來新聞節目中嘉賓的使用似乎有些過多過濫了,不少學者也整天在多個節目之間趕場子,沒有了學者可貴的學習和積累的事件,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而嘉賓的出現也讓很多節目反而沒有了立場,新聞節目,尤其是中央國家及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不能稱為"時事辯論會",即使是辯論會,電視臺的聲音也應該是最強才好呀。 一些平時伶牙俐齒的記者或主持人到節目中反而變得謙卑和語塞,就實在沒有必要了。主持人對某一選題的專業水平不夠可以回避,包裝的觀點認為,應該讓作為頻道符號的主持人總是以最精彩的一面面對觀眾。嘉賓還不是電視臺的符號,即使將來有,現在也還沒有發現成熟的一個。嘉賓數量的多少並不是言論與辯論質量高低的必然指標,新聞節目質量的優劣關鍵還取決於我們的核心主創人員。 【特邀嘉賓:明安香】提高新聞質量,增強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前情況下,什麼樣的新聞才能算好新聞呢?我認為在平時的時候,可能我們的新聞頻道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是“快餐式”的新聞,就好像我們現在新聞頻道的滾動新聞。但是,在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快餐式”的新聞就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了。為什麼呢?因為重大新聞事件往往是或者與受眾的切身利益有密切的關係,或者是受眾特別希望關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就需要對重大新聞事件有特別充分的報道,因此我認為在重大國內外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新聞報道,就要從“快餐式”的新聞報道向“大餐式”的甚至是“盛宴式”的新聞報道,讓觀眾一次愛個夠,充分滿足受眾、觀眾的信息需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大餐式”、“盛宴式”的新聞報道呢?我認為,需要做到三個“飽和度”,一個就是在重大國內外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要做到新聞信息的高飽和度,也就是要充分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度和廣度,把新聞事件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充分的報道出來、展示出來。 第二個飽和度就是要做到新聞分析的高飽和度,在發生重大國內外新聞事件的時候,觀眾不僅僅希望能夠得到充分的信息,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專家們、權威人士們和新聞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分析,這樣就要求我們對新聞媒體、新聞頻道在平常的時候就有一個強有力的專家隊伍,能夠在重大事件發生時隨時提供專業性的、權威性的、有深度的分析。雖然我們現在的觀眾獨立自主的、獨立分析的能力很強,但是他們還是願意能夠得到專家們的、權威們的充分的分析,所以我們要滿足新聞分析的高飽和度。第三個高飽和度就是要做到情感抒發的高飽和度,就是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新聞媒體、新聞頻道要能夠提供有思想深度和廣度的評論。或者是通過這寫評論直接的抒發觀眾的情感,或者是以適當的方式,間接的釋放觀眾的情感,這也是現代受眾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總而言之我認為,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新聞頻道、新聞媒體能夠提供“盛宴式”的報道。應該説在這次伊拉克戰爭當中,我們的央視一套、四套節目在前兩個飽和度(新聞信息的高飽和度和新聞分析的高飽和度)方面做的很好。在新聞評論的飽和度方面,稍遜風騷。這説明,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是完全有可能為觀眾“端出”高水平的新聞報道大餐和新聞“盛宴”。
【高正奎】嘉賓,對於新聞的播出形式,你們是喜歡類似于《新聞聯播》的播新聞還是一種説新聞? 【特邀嘉賓:董關鵬】實際上國外有影響的電視新聞節目都是義正詞嚴的播新聞,即使比新聞聯播放鬆一點點,至少也不超過中國新聞的播報方式。説新聞在西方很少看過,有也是現在專題類的節目當中。早些年部分華語頻道説新聞是頻道以及主持人包裝的環節之一,説話的方式報道的新聞當然就增強了作為符號的主持人的親和力與感染力,這對一個新開頻道贏得觀眾的人緣是很重要的,更何況當時的很多頻道連自己的新聞源都是有限的,説新聞放慢速度也就減輕了對前期采編工作量的巨大壓力。在今天的中央電視臺談説新聞與播新聞,與采編資源有限的部分華語臺的區別又是有意而為和不得已而為之的區別,到底是説還是播總還得取決於節目的內容與形式以及受眾本身的情況。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電視新聞越發展,越要求電視記者在採訪時要“真誠地面對觀眾”。二位老師能否説一下這種態度在電視新聞采編過程中有什麼意義嗎? 【特邀嘉賓:明安香】現在我們處在信息社會,媒體是我們社會進行信息交流、信息溝通的重要仲介。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要扮演好信息溝通的角色,就要善於真誠的面對觀眾。這是因為觀眾希望和媒體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因此,我們的記者在新聞採訪的過程當中,要善於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和觀眾進行真誠的、平等的交流。比如説,這次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都希望找到首例“非典”患者,但是媒體四處尋找的“非典”患者卻在很長的時間裏,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了。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首例“非典”患者雖然是我們尋找“非典”病源的一個對象,但是首例“非典”患者本身作為一個普通公民來説也有很多難處。這樣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在採訪首例“非典”患者的時候,既要考慮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非典”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保護隱私的正當要求,要在這當中尋求一個適當的結合點,來更好的完成新聞採訪。 【clare66】真誠地面對觀眾,要求內容要真實,對觀眾負責。發言方式上要與觀眾處平等地位。不要以教育的口吻來回答。要找準觀眾的所關心的問題,解決觀眾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做到為觀眾服務。 【漫遊世界】沒有真誠就沒有觀眾,沒有觀眾也就沒有新聞。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近幾年,象《東方時空》這樣的電視新聞雜誌類節目很受觀眾喜愛,不知二位老師能否談談新聞雜誌類節目有什麼特點?受觀眾喜歡的原因是什麼? 【特邀嘉賓:明安香】《東方時空》這樣的電視新聞雜誌類節目,之所以受到很多觀眾的歡迎,我認為其中主要是因為《東方時空》反映了當前新聞報道的總體趨勢。那就是要注重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其中特別有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對過程性的報道,特別是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報道就是一種過程性報道,這是近些年來國際、國內新聞報道對傳統新聞觀念的一個突破,特別是對傳統西方新聞報道觀念的一個突破。因為我們知道傳統西方新聞報道有一個就是,注重報道突發事件。這樣就難免形成了一種只注重報道新聞結果,而不注重報道新聞過程的一個趨勢。這樣就往往形成新聞報道中只看到災害、暴力、不幸等等,因為這些都是突發性新聞事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些事情並不是突發性新聞事件,但是事情發展的過程本身,還是很有看點的。我們的《東方時空》節目中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卻很有收視魅力。這種魅力就來自於對事件發展過程的報道。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東方時空》要繼續辦好,繼續受到受眾和觀眾的歡迎,就應該進一步做好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過程性報道以及人物報道。
【畫眉99】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的快捷、海量具有鮮明的特色,請問兩位老師:電視新聞怎樣才能發揮優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柳暗花明88】其一,發揮視頻的優勢,爭取做到畫面優美,解説精確;其二,發揮電視新聞的時效性,爭取與網絡同步,甚至比網絡還先一部報道;其三,儘量做到與觀眾互動,與網絡在此方面爭一個高低。 【特邀嘉賓:明安香】網絡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的崛起,確實是對電視新聞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和威脅。因此也難怪美國的很多未來學家,特別是傳播學、新聞學方面的未來學家,曾經極端的預言:在網絡媒體的激烈競爭下,電視會成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龍,也就是成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犧牲品。不過,從目前來看,至少網絡媒體對電視新聞媒體的挑戰還是有限的。因為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實況報道和直播報道,目前還是網絡媒體所不能及的。因此,在近五到十年以內,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競爭的利器還是現場報道、直播報道。但是在十年以後,僅僅靠這個就不夠了。那時候電視新聞與網絡媒體新聞的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將靠高清晰度電視的大屏幕、高分辯率和色彩精細的畫面,當然還有高水平的電視新聞的包裝,以及“大餐式”的“盛宴式”的報道內容。
責編:羅石曼、張青葉
|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