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近期重大新聞事件傳播效果
【斷裂的水杯】現在新聞頻道實現了整點新聞插播現場新聞,這是一重大突破,但現在的直播多是預知的,對於突發事件的直播似乎還沒太多動作,兩位嘉賓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不太同意。央視對這方面問題還是比較敏感的,我認為。
【特邀嘉賓:張西明】 傳播效果的實現受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説,資金實力的因素、人員素質的因素,還有技術力量的因素,還有制度性的因素等等,那麼現在對突發事件的直播不是很多,我想前面提到的這些因素的制約都是一些原因。
【特邀嘉賓:閔大洪】任何事情有一個過程,新聞頻道剛剛開播,實際上已經對很多重要事件進行了直播。比如,五月一日布什總統在航空母艦上宣佈伊拉克大規模的戰爭行動基本結束。網友的問題可能是,碰到災難性事件或突發事件。例如火災,例如爆炸案,例如有人衝進路透社辦公室。我想,隨著報道環境的進一步開放,是會陸續做到的。其實,直播是一種手段,它也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要考慮到社會責任。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新聞頻道增加了大量的現場直播,實現了“新聞事件同步報道、重大事件隨時插播”,兩位嘉賓認為在操作上還應有哪些改進?
【特邀嘉賓:閔大洪】 昨天直播登珠峰時,大本營的70倍長焦鏡頭,突然調到有突擊頂峰的身影。隨著事態的發展,主持人劉建宏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們現在進入了直播狀態,其實當時他就處在直播狀態中,這一事情反映了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時,而且不可預知結果時,才是對直播的最大考驗。今天珠峰的報道,實際上也有很多未知數,而且大大延長了直播時間。顯然,在同步報道和插播中,有一種快速反應的機制,包括對主持人的訓練,是今後的一個課題。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2003站在第三極”攀登珠峰行動是當前新聞頻道最大型的直播活動,中央電視臺組織了一支由83人組成的裝備精良的直播隊伍,全面跟蹤報道,這是電視史上在海拔6000米以上最大規模的連續直播,兩位嘉賓認為這樣的直播活動有何特別意義?
【特邀嘉賓:閔大洪】從內容上看,攀登珠峰畢竟是一種壯舉。五十年來,每一次攀登都受到人們的關注。今年的有世界各國眾多登山隊來攀登,從新聞價值來看,這自然是一件大事,這次又是中國業餘登山隊。因此,對中國登山運動的普及有著特別的意義。從中央電視臺來看,這是對直播技術實力的一次檢閱,也是一次跨度很長的、涉及眾多領域的一次直播。今年是中央電視臺建臺45週年,它的發展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當我今天看到登頂成功後,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著名詩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漫遊世界】我國現代傳媒技術的一次展閱,央視新聞直播的全方位合作演習。
【yq117】是對大臺的一次實際的全面檢閱和展示。
【心靈交響曲】如何增強現場直播的可看性,比如“2003站在第三極”,其登山過程很漫長,單一的攀登並沒什麼太大可看性,很乏味,兩位專家認為此問題該如何解決?
【2003年的幸運小羊兒】今天在8848米打開國旗登頂成功的那一刻,很激動人心,但之前的攀登過程卻很少有堅持看下去的願望。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下午我快2點去上課的時候,阿旺和扎西已經成功登頂了,好像還有一組隊員明天登頂。
【特邀嘉賓:閔大洪】我11天來,花了大量的時間看第三極直播。這次直播活動,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前後方主持人的表現也非常出色。除了登山的過程,實際上還涉及到人和自然的關係,環保問題,運動員的心理生理問題,氣象等等很多領域,也聘請了多位專家。有大量的背景資料,有三維動畫,有沙盤,多種手段的調動,使觀眾看上去並不覺得乏味。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中央電視臺直播攀登珠峰,各位認為效果怎麼樣?
【特邀嘉賓:閔大洪】 我認為央視對登珠峰的直播非常成功,應該説是央視直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乃至手機的互動使受眾能夠廣泛的參與。單就電視直播而言,動用了當今最先進的dsng技術,在加上三個高山攝像師的付出的辛勤勞動,使我們在11天當中,能夠如此的接近珠峰。
【開往春天的地鐵82】今天上午看央視的直播,一個觀眾説要在登山運動員身上安裝微型傳感器,我覺得這個很好。在場的一位專家説這是‘高科技’。如果可能的話,會實現的。
【菊蟲】可我覺得其中的事件現場直播所佔比例太小了,信息低谷太長了,想想直播了11天了吧,是不是有必要呢!
【新聞快車】兩位老師認為央視對“美伊戰爭”的直播報道傳播效果如何?
【特邀嘉賓:張西明】關於伊拉克戰爭電視直播的正面評價已經很多了,在我們電視批判的欄目我不想再重復,而是想從另一個角度做一點另類思考,那就是我們如何對待這種國際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新聞來源,説得再具體一點就是如何處理美國主導的這些戰爭新聞的消息來源,我們可以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直播聯軍中央司令部的新聞發佈會,我們也可以長時間地直播白宮的新聞發佈會,我們還曾經一字一句的同聲傳譯美國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最後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直播就是對布什在“林肯號”航空母艦上發表的勝利宣言,所有這些直播長期看不到國際事件現場的中國觀眾當然大飽眼福,但是同時也為此歡心鼓舞的還有美國政府,因為這種直播是它們夢寐以求的。
【菊蟲】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對事實的需求較大,傳播事實我覺得最為重要,導向可以在此基礎上體在於配發評論、專家同期聲採訪等等中,而新聞選擇似乎可以退居二位,老師認為呢?我覺得這回的傳播效果還是挺好的,不過也有聲音。
【漫遊世界】有些聲音那是難免的,因為社會成員面廣量大,各自需求難成一律,思想觀念也不同,必然會産生不同的新聞價值需求。
【特邀嘉賓:張西明】但在追求“直播戰爭”的效果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對消息來源的選擇和平衡,為什麼我們沒有採用反戰的法國、德國、俄羅斯和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媒介的消息來源,而是一邊倒地採用美國政府和軍方的消息來源,這在一場直播的戰爭中,不能不説是一個巨大的媒體遺憾。
【特邀嘉賓:閔大洪】 對伊拉克戰爭報道問題,我對西明剛才所談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開始階段,央視較多采用了美國電視媒體的信號,但是很快意識到要平衡報道。於是,也採用了半島電視臺等阿拉伯世界電視媒體的信號。我認為,新聞頻道的開播,可以更廣泛的採用多種新聞源,對新聞事件進行平衡報道。例如像我前面提到的,布什在航母上宣告大規模戰鬥結束的講演,新聞頻道是應該直播的。但顯然這是顯示美國實力而且是布什為自己競選的一場“政治秀”,關鍵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評論去進行平衡。也可以用後續的報道,去進行平衡。如後來美國國內也指出,這是花了一百萬美元的一場“政治秀”。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新聞頻道試播,恰逢非典疫情在中國蔓延,這對中國人民是種災難,但對中國媒體是種財富,它大大增加了新聞源,新聞頻道可以説是生逢其時,兩位嘉賓認為對“非典”事件的報道中,新聞頻道有哪些突破,又有哪些不足?
【特邀嘉賓:閔大洪】中國新聞媒體進入對SARS的報道,是從4月20日以後大規模展開的。10天以後新聞頻道開播,確實它成為新聞頻道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共同關注》欄目和王志、柴靜深入一線的採訪,得到觀眾極高的評價。在這樣的災難面前,媒體要起到一個守望者的作用,使人們了解當前的生存環境,並感受到人文關懷。如果説有不足的話,我感覺主要還是在新聞評論方面。我前面已經談到對新聞評論的一些看法,其中也有外部環境逐步寬鬆的問題,使評論的主題可以更加寬泛,更加貼近觀眾。同時,評論員和專家的評論,應被視為個人的表述,這樣評論才可能做到真知灼見。
【yq117】在這次抗擊非典的鬥爭中,我們的新聞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充分發揮了服務、引導和監督的作用,無論在報道的時效性、還是在報道的範圍、報道信息量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對重大事件的報道,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認為廣大社會公眾是充分認可的,特別是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是值得讚揚的。
【特邀嘉賓:張西明】西方新聞界有句俗話:壞消息才是好新聞。1994年在美國東部參加學者訪問團的活動,路上遇到了一起車禍,一名執行公務警察當場喪生,大家都很悲痛,但到場的當地記者卻非常活躍,甚至有點興奮,因為他們有突發性的新聞可以報道了。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矛盾,人類的很多災難卻成了新聞報道的難得的主題,中央電視臺在此時啟動它的新聞頻道,也應該説是不幸中的一個幸運,在正常的情況下,你還難動員那麼多的觀眾坐在家裏別無選擇地看電視,你也難使那麼多的觀眾發自內心地關注每天下午四點的疫情公報,以及《新聞聯播》,以及每一次整點播出的新聞。的確,中央電視臺的臺史將來沒有辦法把它的新聞頻道與非典這一人類的災難分開。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人們前所未有的倚重電視媒體和其他新聞媒體,以及網絡、手機短信,才對大眾傳播提出了一次同樣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比如此時的媒體是否能夠承擔得起萬人矚目的社會責任,電視媒體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辦法掩蓋自己的任何一點閃失和錯誤。
5月6日立夏的這一天,蘇皖及全國許多地方盛傳一則謠言,傳的是一男嬰降生兩個小時便開口説話,説是喝綠豆湯、放鞭炮和燒紙錢能防非典,並説一定要在當天晚上12點前才靈驗。一時間許多地方簡直亂了套,人們以二三十元一斤搶購綠豆,半夜三更放鞭炮、燒紙錢,整整折騰了一夜,一些沒趕上喝綠豆湯的群眾更是追悔莫及,比得了非典還害怕。這種情況江蘇的《揚子晚報》當天就以《“神奇男嬰”是什麼》的文章予以詳細揭露,把這種妖言惑眾的封建迷信行為揭得體無完膚,謠言很快平息。但相比之下,時效性要強得多的電視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在此次非典疫情的報道中,新聞很快、很多、很充分,但評論要蒼白得多,即使有一些評論類欄目,針對性也比較弱,而且很多電視人的價值觀念本身就顯得很落後,比如面對非典前線的專家和醫護人員,一再提問你們難道不怕嗎?你們為什麼不害怕?這好像很有人情味兒,很人性化,但實際上,卻代表了一種危機時候不應當有的逃避和畏懼心理,説非典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戰爭中,一個記者怎麼能夠喋喋不休地追問將軍和士兵你們不怕死嗎?你們為什麼不怕死?這種淺薄如出一轍。
所以説非典固然為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提供了一個空前絕後(但願是絕後)的舞臺,但同時也為我們的電視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對他們的業務能力,對他們的思想深度,對他們把握歷史與現實的縱深感等等,從一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問題,對這張答卷的回答剛剛開始。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電視新聞評論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兩位嘉賓對目前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的現狀評價如何?
【特邀嘉賓:閔大洪】新聞媒體的言論是新聞的解讀者,其目的和作用是幫助公眾站在今天認識今天,甚至是站在今天認識明天。凡成熟的傳統媒體尤其是主流新聞媒體都有很強的評論隊伍,以便通過言論的方式幫助公眾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新聞事件的深層內涵,進而起到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
電視新聞評論可以有多種表現形態,從評論主角的角度看,有兩種形態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是本台專職評論員進行大量日常的評論;一種是根據不同新聞事件聘請臺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評論。在我看來,缺乏第一種形態正是中國電視新聞評論最大的問題。大家知道,僅鳳凰衛視就擁有阮次山、曹景行、楊錦麟、何亮亮四位專職時事評論員,他們的評論産生的作用和影響相當大。央視擁有相當一批出色的主持人、記者、編輯等,但還沒有一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專職時事評論員。在新聞頻道開播之後,這一問題會更顯突出。目前《央視評論》欄目我認為只是一種應急之策。因為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固定主持人制,而且調用了一位出色的記者,其實在這一欄目中主持人僅處在配角地位,任何訓練有素的主持人均可擔負,只要能夠適時地提出恰當的問題,也就是説可以採取主持人輪換制,不必動用記者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主角方面,即評論員方面。欄目目前也調配了一名主持人,他長期以來是以發問者的角色出現,做的非常出色,而且今天主要還是以這一角色出現在熒屏上,但如今又將評論者的角色加在他的身上,就讓觀眾産生不倫不類的感覺。儘快培養出自己的專職時事評論員,是央視的當務之急。
【鋼鐵123】老師好,在SARS的報道中,李希光教授認為媒體的渲染過分,比SARS還厲害,你們認為呢?
【特邀嘉賓:閔大洪】我已經閱讀了李教授最新的長文,我從網站今天也轉發了這篇文章 http://Mediaresearch.cn 他的主要觀點是批評西方媒體對中國SARS疫情的政治化,我們只要看看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就可以對某些西方媒體的用心有所認識。至於中國新聞媒體,在4月20日以後,總的來説其作用是非常好的。我認為,並沒有對SARS過分渲染。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嘉賓,電視技術的改進是否對電視新聞的發展,尤其是實現大型的、突發的現場直播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你們如何看待科技對電視新聞發展的影響?
【特邀嘉賓:閔大洪】電視媒體是由高科技支撐的媒體,因此傳播科技的發展,必然影響到電視新聞的發展。如微波技術,光纜技術,衛星技術,都直接影響到電視傳播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例如,SNG技術,是電視直播的一項支撐技術。現在還有一些新的技術在介入電視領域,如這次伊拉克戰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電視畫面,是通過視像電話來傳輸信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