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1日19:30,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主任閔大洪老師和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張西明老師做客《電視批判論壇》,與網友們共同從傳播效果角度點評央視全新新聞頻道相關節目的特色與不足。
張西明老師指出:傳播效果問題是傳播學研究的起點和歸宿,是大眾傳播活動的核心問題。任何傳播都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實現某種或多種傳播目標,所以傳播從一開始到整個過程的結束始終存在著對傳播效果的追求和設定。電視傳播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大規模的傳播,其社會價值就在於通過信息和意見的傳播達到彼此分享信息、互相溝通、協調行動等目的,因此,實現預定傳播效果更是電視傳播特別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目標。
最近央視推出了24小時播出的新聞頻道,在此期間正逢伊拉克戰爭和抗擊非典的“人民戰爭”接踵而至,成為無法回避的新聞主題,當晚,討論話題從“認識相關傳播效果理論 ”展開,重點落在“點評央視全新新聞頻道傳播效果”,其中又著重 “ 聚焦近期重大新聞事件傳播效果”。
閔大洪老師談到: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開始階段廣大觀眾對央視的直播大聲叫好,但隨著事態的發展,不少觀眾對央視的報道又紛紛提出批評,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批評。顯然觀眾的要求是不斷提高的,從原來無法或很少獲得信息到可以獲得大量信息,但觀眾並不會就此滿足,必然要求信息的高質量和電視新聞表現形態的完美。因此,“電視新聞怎樣實現預定的傳播效果”是中國電視媒體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繼前幾期從新聞理論、新聞業務、人才培養、傳播理念等多角度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以來,“傳播效果”的引入,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點評電視新聞的窗戶,豐富了我們評價新聞得失的視角。
開場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準時登錄我們《電視批判》論壇,近期我們論壇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新聞”這一話題已經進行了系列探討,5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開始試播,之前的種種設想和傳播理念是否在其中得到了體現,新聞頻道是否獲得了預期的傳播效果?今天我們請到了閔大洪、張西明兩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新聞傳播學專家,將就我們的電視新聞怎樣實現預定的傳播效果及新聞頻道開播所産生的一系列問題和網友們展開討論。網友們有什麼問題,歡迎踴躍提出!現在首先讓兩位嘉賓向網友們問候一下!
【特邀嘉賓:張西明】開場白:朋友們好!今天很高興在這裡能和大家進行這種交流,我想今天我們主要聊的話題可能是如何使電視傳播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效果始終一個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因為任何一種傳播都有一種目的。就是要實現某種特定的傳播效果。今天很高興,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一起進行討論。
【特邀嘉賓:閔大洪】開場白:各位網友晚上好,今天應央視國際網站的邀請,來此和大家交流。今天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因為今天中國登山隊登上了珠峰,而央視也為此進行了11天的直播。相信網友今天在電視機前和計算機前已經逗留了很長的時間。今天晚上,我們就怎麼做電視新聞進行交流和探討,我覺得很有意義。
主題發言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傳播效果問題一直是電視傳播中媒體和電視新聞工作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最近央視推出了24小時播出的新聞頻道,在此期間正逢伊拉克戰爭和抗擊非典的“人民戰爭”接踵而至,成為無法回避的新聞主題,這恰恰也為我們思考分析電視的傳播效果問題提供了最好的實例。因此,今天我希望專家和網友能夠結合實際,圍繞 “我們的電視新聞怎樣實現預定的傳播效果”這個問題進行探討,首先能否請兩位專家對本論題做個主題陳述?
【特邀嘉賓:張西明】傳播效果問題是傳播學研究的起點和歸宿,是大眾傳播活動的核心問題。任何傳播都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實現某種或多種傳播目標,所以傳播從一開始到整個過程的結束始終存在著對傳播效果的追求和設定。電視傳播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大規模的傳播,其社會價值就在於通過信息和意見的傳播達到彼此分享信息、互相溝通、協調行動等目的,因此,實現預定傳播效果更是電視傳播特別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目標。
長期以來,我們的電視傳播並非沒有意識到效果問題,但經常依靠經驗或行政命令來指導新聞傳播活動,隨著電視傳播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如跨國傳播)、系統日益複雜(如中央電視臺已開設了10個頻道,包括24小時播出的新聞頻道),更多地依據一些科學的傳播理論、按照傳播規律來指導我們的電視新聞傳播越來越迫切。
在思考電視新聞傳播效果問題的時候,有些傳統的效果理論應該予以批評和揚棄,但有些則應該深入總結,具體地運用到業務實踐中去,但這種揚棄和借鑒都應建立在對這些科學理論有所了解的基礎之上。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近推出的24小時播出的新聞頻道,其中許多節目、欄目的設置,以及這些節目、欄目中新聞信息或意見的傳播,顯然都有傳播效果的追求,但實現得怎麼樣?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什麼?又應如何改進?都可以通過應用傳播學中的效果理論進行分析。我想今天的話題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展開,最後達到理論結合實際,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
【特邀嘉賓:閔大洪】剛才張西明老師從傳播理論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今天討論的話題。我想從今年我國對電視新聞變化有著重要意義的兩個日子談起。第一個日子是3月20號,伊拉克戰爭打響。眾所週知,中央電視臺在911事件發生時,未能在第一時間展開充分的報道,以致被人們質疑:中央電視臺是否還算新聞媒體?從3月20號這一天,中國電視在播放國際重大事件時全面進入了直播時代,央視一、四、九頻道也由此得到觀眾的高度評介。第二個日子是4月20號,在中國抗擊SARS戰役真正打響後,電視媒體和其他媒體一起發揮巨大的社會責任,通過多種報道形式發揮了及時、準確報道疫情、快速有效破除謠言、凝聚提升公眾勇氣、增添催發社會關愛的作用。
儘管新聞頻道是5月1日開播的,但實際上對伊拉克戰爭報道、對全民抗擊SARS報道已使央視的新聞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方面,它們為新聞頻道的開播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導致觀眾對新聞頻道以及央視新聞整體表現有著更高的期待。中國電視新聞的改革無疑受到傳播環境的制約,但對電視媒體而言,如何發揮主動性,注重傳播效果,不斷突破和創新則是題中應有之義。在伊拉克戰爭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開始階段廣大觀眾對央視的直播大聲叫好,但隨著事態的發展,不少觀眾對央視的報道又紛紛提出批評,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批評。顯然觀眾的要求是不斷提高的,從原來無法或很少獲得信息到可以獲得大量信息,但觀眾並不會就此滿足,必然要求信息的高質量和電視新聞表現形態的完美。因此,“電視新聞怎樣實現預定的傳播效果”是中國電視媒體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