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是當今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尤其一些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人們最渴望在第一時間看到電視的新聞報道。然而,這一點卻恰恰是以往我們電視新聞的弱項,究竟為什麼?請幾位專家和網友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特邀嘉賓:曲宗生】央視新聞頻道開播之時,恰逢"非典"在我國肆虐之日。新聞頻道在每天24小時的節目中,有關"非典"的新聞報道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以"集中轟炸"式的信息投放,滿足觀眾不同層面的信息需求,以空前透明的姿態,滿足觀眾的知情權,這是非常令人讚賞的。在我個人看電視的歷史中,獲得這樣的滿足還是頭一次。所有新聞都得通過媒體才能傳達到觀眾,從這一層面説,沒有媒體就沒有新聞;媒體是佔據主動的,觀眾是處於被動的。媒體作為控制信息的一方,站在較高的位置上擔負著主導的角色。在現階段,傳受雙方並未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平等關係,"雙向傳播作為一種理想的追求目標,程度仍相當有限",一般情況下,我們接受的還都是"賣方新聞",是"我播你看"。在這種情況下,遇到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媒體不做報道,那麼觀眾就只好被蒙在鼓裏,也只好去尋求"小道消息"。
應該説,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一直是我們電視新聞報道的弱項。想想以前,我們有多少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想看卻看不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是"涼了半截"。這不是簡單地用"媒體本位"還是"觀眾本位"這樣的字眼所能説得清的。它反映出我們社會的民主化程度還不夠,信息透明化程度還不夠,對觀眾知情權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也可以説,是大環境決定了小環境。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即時插播,既反映出媒體的現代新聞傳播理念,體現著媒體的"觀眾本位"意識,也反映出媒體的應變能力。這類事件本來可遇而不可求,各國電視媒體無不以此作為抓住觀眾的法寶,電視上隨時可見"正在直播"的字樣。顯然,誰對此視而不見,誰就會失去觀眾,失去人心。今天,"執政為民"正在深入人心。央視新聞頻道能夠在一個好的大環境中揚帆起航,實乃天賜良機!有理由相信,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即時報道,會日愈成為新聞頻道的強項;"以觀眾為本",會日愈成為電視媒體的自覺意識。
【網友嘉賓:范明獻】正因為電視報道受突發、災難性事件的重大影響,所以,過多考慮報道的負面影響,電視這方面的報道就受約束。過去,災難性事件總是藏著、掖著,反而起反效應。信息渠道多元化,也決定再不能規避這方面的事件。新聞管理思路的改變,為新聞媒體這類事件報道創造了空間。
【菊蟲】從地方檯到中央臺,非典報道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新聞的絕對主角,我在公共場所看電視時,常常聽到旁邊有人抱怨,有一些逆反心理。不知老師是否認為存在輿論強勢過度的情況?網友們認為呢?
【鑫飛馬】我不這樣認為。因為非典還屬於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媒體有責任告訴老百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宣傳的越多,人們會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當然,媒體的宣傳應該講究方式,不應讓老百姓煩,節目應該耐看。
【網友嘉賓:范明獻】電視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媒介的議程影響觀眾的議程。但,受眾也不是靶子,超過受眾的忍耐力,就會走向反面。
【特邀嘉賓:龍耘】作為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媒介進行密集強勢報道,引起公眾的重視,我認為利大於弊。這和法輪功的報道有所不同,抗擊非典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媒介需要全方位動員社會力量,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至少在目前來看,我認為這是必需的。當然在報道質量上還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在24小時的新聞節目中,有關非典型肺炎的新聞報道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請問龍老師是如何看待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的?
【特邀嘉賓:龍耘】此類事件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一般會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突發性事件、災難是無法避免的,但面對災難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9.11事件給美國留下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非典也給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東西,它首先暴露了我們在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能力上的薄弱。從媒體來講,“報喜不報憂”、瞞報、假報災情的歷史不斷重演,無疑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但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體的缺席、失語只能造成混亂或更大的災難。可以説,這次非典對我們的社會機制、傳媒政策的衝擊是空前的、革命性的。“恐慌止于公開”、“流言止于公開”。事實證明,面對突發性災難,媒體的作用應當是及時地告知受眾事件真相,向公眾提供多視角、全方位的報道,連續地、盡可能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借助專業人士解釋事實、普及科學,提供應對災難的指導和建議。這應該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媒體自信、權威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