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已開播的新聞頻道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新聞頻道開播不久,請嘉賓們對它在新聞資源的整合利用方面提些建議?
【特邀嘉賓:曲宗生】作為國家級大臺,央視的新聞資源是比較富有的,這也是國內其他電視媒體望塵莫及的。但央視在其新聞資源的整合利用方面一直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動用大兵團搞的大戰役、大報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往往是轟響之後沒有餘音裊裊,成為一次性消費。對新聞資源缺少反芻,缺少發酵,缺少再生利用。
【特邀嘉賓:曲宗生】新聞頻道在欄目設置上注意這一點,開闢了像《今天》、《中國週刊》等。這些常規性的欄目,就是整合利用了當天、本週的新聞資源。這是一個方面的努力。當然,我更關注的是那些非常規的、動態的方面有哪些改進。目前還缺少時間及實踐上的印證,評論還為時尚早。在這方面,鳳凰衛視一直做得比較好,有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他們很注意大型報道活動的"裙帶效應",常常整合、利用大型報道活動的寶貴資源,開發出一系列不同風格的"邊緣"節目來。就像一艘航空母艦帶著一群護衛艦隊,産生良好的群體效應。實踐證明,充分整合利用新聞資源,低投入,高産出,也能造就節目形態的靈活生動,豐富多彩。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幾位嘉賓談談你們喜歡新聞頻道的哪些欄目?
【特邀嘉賓:曲宗生】喜歡與不喜歡純屬個人好惡。新聞頻道開播時間不長,又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盯著,看到的欄目有限,因而議論也就可能有失公允。就看到的而言,我個人比較喜歡《現場直播》、《新聞會客室》、《共同關注》、《每週質量報告》等欄目。《現場直播》讓觀眾同步感受新聞的發生與進展,提供多方位的新聞資訊,充分滿足人們的知情權,具有無與倫比的刺激性;《新聞會客室》有詳盡的新聞背景分析,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主持人與嘉賓像坐在家裏聊家常,無拘無束,平易近人;《共同關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抓住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新聞故事做文章,新鮮生動,細膩感人;《每週質量報告》發佈權威的質量檢查信息,揭露制假販假事件,"共同打造有質量的生活",堪稱消費者的生活指南。這些欄目既具有央視節目應有的共同點,就是有大颱風范,有權威性,有滲透性,也具有各自比較鮮明的特點,有新意,能抓人。一個新欄目要打得響,必須要有新銳的衝擊力,要有"舍我其誰"的東西。
【特邀嘉賓:龍耘】央視論壇填補了國家級大臺在重大新聞事件上失語的空白,至少是一種形式上的革命。另外,象《新聞會客室》等欄目也在形式上頗有新意。而《數字觀察》、《每週質量報道》等欄目將民意調查、實地探訪考察引入新聞報道,結合電視特有的表現手段,既體現了客觀求實的精神又與普通百姓生活、思想密切相關,形式上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央視新聞頻道用現場直播、滾動新聞等形式將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熱播,切實發揮了新聞宣傳解疑釋惑的作用。請龍老師談談新聞宣傳與密切貼近群眾生活的看法?
【特邀嘉賓:龍耘】這涉及到媒介功能與定位問題。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新聞改革的軌跡就是朝著“三貼近”目標的努力,反映出傳播者觀念認識上的轉變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媒介功能上的深刻變化。如由傳者為中心變為以受者為中心;由“我説你聽、我播你看”變為注重滿足受眾需求;由指導性為主變為服務性為主;由學習工作的良師益友轉變和拓展為傳播信息、溝通思想的工具,日常生活的參謀、娛樂休閒的好幫手,等等。“指導者”的形象和“上面的聲音”也逐漸被“服務者”的角色和更多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替代。正是這種功能與定位的轉變,才使媒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與活力介入社會的各個領域,走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時,由於競爭的加劇,收視率、發行量等指標幾乎成為媒介的生命線,也就是説,受眾真正成為媒介的“衣食父母”,誰贏得了受眾,誰就贏得了市場,贏得了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貼近讀者,貼近受眾”不僅是理論上的突破,更成為大眾傳媒的共識。 央視新聞頻道在非典戰役的關鍵時刻開播,以多種形式回答公眾關心的話題,很好地切入了現實。但我更希望這種做法能體現在日常的報道中,形成一種常態,一種自覺、一種潛意識,也是一種平民意識、服務意識。
【長髮飄飄66】新聞頻道開播這麼長時間了,不知各位仁兄對此有什麼看法?總的説還是不錯的,但也有些不太理想的地方。比如沒有新的欄目形式,只是把原來的整合一些;另外,信息量還不夠大,應該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鑫飛馬】我覺得24小時純新聞頻道,不僅增大了電視新聞量的播出,而且大大提高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和多樣性,不知龍老師怎麼看?
【月西天】略有同感!理解萬歲!
【通理王】有同感!
【特邀嘉賓:曲宗生】我也有同感,是有一點平,似乎缺乏新銳感。一是新銳欄目較少,能"抓人"、讓你一看放不下、不得不看的欄目較少;二是主持人新面孔少,難以別開生面。像有些老播音員也主持一些專欄節目,而他們的主持風格又與他們新聞播報中的風格沒什麼兩樣,怎麼能引人注目?當然,新聞頻道不過剛剛起步,而據我所知,他們籌備的時間不長,有點匆匆上馬的味道。應該允許他們有一個調試的階段,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策馬嘯西風愛祖英】龍教授,您好!正如您所説,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開播的確有其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同時也發現,新聞頻道雖然開辦了幾個新的欄目,但很多欄目簡直就是一套節目的翻版,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謝謝!
【特邀嘉賓:龍耘】總體感覺缺乏新意,從目前看,可能形式大於內容。但形式也有其意義,我印象較深的是央視論壇的設置,言論是報紙的旗幟、靈魂,對於電視而言,同樣如此,尤其是作為國家電視臺,在面對重大事件重要社會現象時,不應缺席,不能沒有自己的聲音。《央視論壇》填補了這個空白,相信它在實踐中會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定位和風格。
【策馬嘯西風愛祖英】龍教授,您好!CCTV新聞頻道開播以後,許多原來在CCTV-1的播音員(主持人)調到了新聞頻道,那您覺得CCTV為什麼沒有大膽起用新的主持人呢?經驗不夠?還是....?
【特邀嘉賓:龍耘】 我覺得可能是體制問題,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真正出色的主持人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和評論員的水平是和我們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水平同步的,好的機制會引來好的節目、出色的主持。記者、主持人往往就是節目自身的象徵。
【菊蟲】《東方時空》中曾一度採用的《傳媒鏈結》中多位主持人輪流拋接新聞播出的形式,這是一種好的形式嗎?如果是,為什麼在改板後它就銷聲匿跡了呢?
【特邀嘉賓:龍耘】 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恰恰反映了優秀主持人匱乏的現實,似有以量取勝之嫌。
【菊蟲】老師能不能對新聞頻道的需改進的地方具體地説説?
【特邀嘉賓:龍耘】 新聞頻道首先應有自己明確的定位和特色,中國特色、國家臺的大氣、權威,鮮活的新聞資源與深入的專題報道。這些要求我們必須從機制、人員、資源、技術等多方面整合現有優勢,構建自己的一整套應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傳播網絡,同時形成“監測環境”的常態,即以“守望者”的姿態,對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關注與報道。堅持“真實為王”、“內容為王”,特色應該更好地通過我們的傳播理念、價值理念、報道內容體現出來,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