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輿論監督?-第46期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4-1-14 19:07:32



品牌欄目與新聞的輿論監督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輿論監督方面新聞一直是受眾關注的熱點,《焦點訪談》也因報道此類新聞成為名牌欄目,請問二位老師做好這類新聞報道應該注意什麼?
  【特邀嘉賓:陳力丹】我先説一下新聞對司法的監督問題。由於司法和新聞是兩種不同的工作,這樣我們在實行輿論監督需要考慮兩者之間的差異。首先,新聞的報道是動態的,而且往往追求的是超常的東西;司法對待糾紛的態度是消極的,按照法律規定的管轄權限和程序來消弭糾紛。第二個不一樣的是,媒介要在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報道,而司法審判要求的時效是很寬鬆的,因為它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第三,新聞語言通常追求標新立異,扣人心弦,而司法要求用詞嚴謹,前後一致。第四,"新聞事實"的概念對記者來説是指所見所聞採訪所得,而對司法機關來説,"事實"是以法律為準繩,要有確鑿證據的事實才是事實。第五,輿論監督到現在為止缺乏法律上的明確定位,因而它是一種軟性的監督,不具有強制力;而司法卻代表著國家的強制力和最終裁量權。這五種不同點造成了輿論監督和司法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對於新聞記者來説,需要在對司法進行監督的時候頭腦保持冷靜,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核查事實,在新聞語言上力求用客觀、平和的語言來敘述事實,以免造成。
    另外一個問題,在輿論監督中,由於中國的政治體製造成一種情形,我們要予以注意,這就是輿論監督的殺傷力過大的問題。我國的媒體多挂靠在某一級黨委或是"政府臺"。它們的輿論監督一定程度上是黨政權力的延伸,加上強調輿論導向這樣一個背景,有時輿論監督的效果超出了記者原來的預料。比如説山西有幾個村子製造了毒酒,結果我們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大標題使用的是"山西毒酒……"使得整個山西的酒被全國抵制。再比如前年南京"冠生園"月餅問題被揭露,報道的時候就忽略了強調僅僅是南京的冠生園,結果全國各地冠生園字號的月餅受到抵制,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慘重的。去年,河北省白溝皮包生産中使用了有毒的膠水,造成幾名工人中毒或死亡,《焦點訪談》客觀地報道了這件事情,當地政府不僅處理了這幾家小企業,接著展開了大規模的整頓。白溝的600多家小企業,全部因"六證不全"而停業,一時間熱鬧的白溝小商品市場完全癱瘓。這種情形有的是記者在報道中無形中擴大了範圍,有的是意料不到的心理因素激發的結果,比如説冠生園的事情。有的報道本身已經是很客觀了,比如"白溝事件",但是有的地方官員為了表明自己"改正"的徹底(保官),矯枉過正,不昔犧牲數千百姓的生計。 

  【金達欣】有一個現象,參加記者招待會的記者人數與寫稿成反比,人多、搶著提問多,發稿並不多,請問二位專家如何看?謝謝!
  【特邀嘉賓:焦國標】 這是由許多管理因素造成的,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並不是每一個媒體都有權力發佈自己記者的新聞作品。通常情況是,要發通稿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記者是只帶耳朵去的,他供職的媒體的地位決定了他的發稿的權力。

  【喜歡做DJ】請問焦教授,CCTV能否象CNN那樣:有事件發生的地方就有CNN記者出現。這樣是不是在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呢?
  【特邀嘉賓:焦國標】 我沒有收看過CNN,但是我相信在人力和技術和財力方面,我們能夠趕上CNN,但是,我們的新聞理念這個軟體在這裡其實是最重要的硬體。這就是説,我們與CNN相比較而言,弱勢在於我們的新聞理念。

  【魯西牛】作為國家電視臺的新聞頻道,首先要承擔起輿論喉舌的作用,其次才是把知情權給予受眾。因此,在傳播模式和內容導向上,央視新聞頻道不可能完全實現國際化傳播。至少在步入國際化媒體行列之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貓咪mm】不能這麼説吧?作為國家電視臺,承擔輿論喉舌是肯定的,但作為一個新聞媒體,如果不尊重民眾的知情權,那麼就會失去其影響力和權威性啊。我覺得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才對。:)
  【柳暗花明88】我覺得也是,首先應該滿足老百姓對信息的需求,同時,電視節目要運用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來起到引導輿論功能。
  【特邀嘉賓:陳力丹】我同意你的後半句話,央視作為政府的電視臺,確實不可能完全和西方大的電視媒體一樣。但是承擔輿論喉舌的作用,要先於把知情權給與予受眾,我覺得這樣理解可能有偏差。在現代社會,把知情權給予受眾的同時才有可能承擔起輿論喉舌的作用,因為國際間信息溝通已經連成一片了。在這種情形下封鎖信息是非常愚蠢的,與其封鎖信息,不如把信息告訴受眾,對信息的解釋本身就是一種輿論導向。當然,這種導向也必須建立在以事實為基礎的前提下,否則引導的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特邀嘉賓:焦國標】您這句話我不太同意。這將意味著輿論建立在隨意剪裁事實的基礎上,這是不科學的。當前,我們的新聞頻道首先應該把知情權給予受眾,因為,你不報道,別人也會報道,這樣反倒很被動。事情發展總要有個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新聞頻道早晚會實現國際化傳播。
  【半在空】目前我國地方新聞節目不斷增多,卻常常是低水平重復。不但是新聞報道內容的重復,還有報道形式的重復。兩位老師對此是如何看待的? 
  【特邀嘉賓:焦國標】 這是體製造成的,如果新聞業走向市場就不會存在低水平重復的問題。現在,地方與地方新聞節目缺乏競爭,發達的傳媒技術沒有給社會帶來相應的效應或利益,基本可以説根源就在新聞業的行政化。

  【我才是真正的嶺南人】請問陳老師,您認為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新聞媒體在實施新聞輿論監督方面還存在著哪些缺陷?
  【柳暗花明88】監督數量不多,力度不夠。媒體應該加大這方面的新聞,爭取做到內容豐富,節目形式多樣。畢竟它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的國泰民安起著重要作用。
  【我才是真正的嶺南人】難道你認為所謂監督,就是批評嗎?
  【特邀嘉賓:焦國標】不這麼簡單。監督是對事實負責,如果揭示事實“傷害”了你,那是因為你行為不當,指出你的不當就可以説是批評,一言以弊之,新聞媒體不是為批評人而存在,而是為揭示事實而存在,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改正錯誤的行為。監督行為就像一把刀,割了誰的脖子,是因為那脖子長得不好,觸及其痛處,以幫助其長好。
  【特邀嘉賓:陳力丹】主要缺陷是我們現在的監督者職業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我們可以天天從電視上看到偷拍的鏡頭和同期聲。在報紙上,也經常看到以假冒身份採訪,揭露其他假冒行為的新聞。還有少數記者以"輿論監督"相要挾,牟取私利。我們還可以看到上百家媒體蜂擁採訪審判貪官的場面,接著就是全國各種小報指責犯罪嫌疑人和其律師如何"狡辯"的報道,以及某犯罪嫌疑人該"千刀萬剮"的議論。某一經濟活動被揭發出了問題,各家媒體的探秘新聞接踵而來。這些説明,我們記者的職業化水平、法制意識還是比較低落。我們的記者需要加強職業道德,提高法制水平。你要監督別人,首先你要有比別人更高的政策意識和公正心。從被監督者來説,現在主要是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擺到了全局利益之上,抵制輿論監督。我們現在的輿論監督很大程度上是媒體在替代公安局、替代工商管理局的某些職責,這説明我們的某些公安和工商的職業化水平也比較低,他們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是他們職責範圍的事情,越權卻很嚴重。於是出了問題找媒體成了一種有效的辦法,這是我們現在輿論監督的畸形現象。如果我國的輿論監督能夠以審視的眼光挑剔"好"的領導的某些失職,監督我們的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各種問題,而不是代行某種行政職能,例如檢查劣質産品等等,不得不把這些事視為"輿論監督",那麼,我們輿論監督在對象、範圍和程序上就理順了。

  【喜歡做DJ】請問陳教授,為什麼觀眾比較喜歡類似《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這樣輿論監督的節目(新聞背後的新聞),是貼近百姓呢?還是其他什麼方面的原因? 
  【貓咪mm】因為這樣的節目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能起到“下情上傳”的作用,而我們現在不缺“上情下達”。
  【漫遊世界】對我們來説下情上達也是我們所迫切希望的,這一點上,新聞職業者還應當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特邀嘉賓:陳力丹】我們的《焦點訪談》的特點不完全是輿論監督,它實際上是用"典型"的監督來指導全國的工作,效果很好。他們所選擇的被監督的對象,問題很具體,涉及的大多是小人物,但是這些問題又往往帶有全國的普遍意義。抓住這一個點,問題解決了,就給全國其他地方的同類問題指出了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子。這些問題都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所以領導喜歡,群眾也喜歡。領導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領導,群眾通過這種方式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目形態。

  【我才是真正的嶺南人】現在的普通百姓是“有問題找記者”,這種意識的存在在標誌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悲哀。請問陳老師,我們應當將這種現象看作是公眾對媒體的依賴,還是媒體對社會體制的一種“不自覺的破壞”?謝謝!
  【特邀嘉賓:焦國標】新聞媒體介入社會問題是由於有關部門不作為導致的。這既不是求救人的錯,也不是新聞媒體的錯。我們新聞媒體總不能面對求救無動於衷。社會的進步是共同推進的結果,是共同負責的結果。我們是從不同的角度用力,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而不是單一的某一個部門或行當。所以,我認為,媒體的這種“破壞”,應該是無辜的。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深度報道近年來受到觀眾的喜愛,中央電視臺的一些欄目如《面對面》、《新聞調查》、《社會經緯》等名牌欄目,請二位老師談談什麼是深度報道?它與資訊新聞相比有什麼優勢?
  【特邀嘉賓:陳力丹】深度報道和新聞資訊是相輔相成的,無法提出哪一個更有優勢,因為各有特點。深度報道的要意就是要説出事實的意義,例如歌星高楓逝世了,這是一個資訊,有人追究他得了什麼病,為什麼得了這個病,然後進一步涉及到他的個人隱私,這種深度報道格調有限。但也有的報紙從高楓逝世抓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明星的逝世對廣告業的衝擊。我們中國的明星相當一部分都是某些企業的代言人,他們一旦逝世會給某一個行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經濟學的現象。抓住這個現象進一步講述高楓逝世的"意義",這是一個典型的成功的深度報道。在這個意義上,深度報道和資訊很難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
  【特邀嘉賓:焦國標】深度報道就不是平面報道,它報道過去也預測未來,其實就是包括背景和趨勢的報道。它的優勢是使得新聞事件有了給定的意義,所以深度報道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給它什麼樣的意義。

  【半在空】兩位老師覺不覺得媒體對這次“非典”的報道過於集中,“輿論強勢”的“度”太高了?
  【菊蟲】或許高是一個必經過程,寧高勿低。
    【特邀嘉賓:焦國標】 是的。“非典”是史無前例的,我們新聞報道的輿論強勢也是史無前例的,這就是説,一切還沒有達到磨合得最好。我想,在我們有生之年未必能夠看到再一次的類似于“非典”的流行病的流行,如果説這個輿論強勢的度太高,我們可能會在今後的類似的報道中回歸到應當有的狀態。


責編:張青葉、羅石曼

 共7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