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聞人才的培養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嘉賓均是從事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的老師,您二位能談談中國對未來新聞從業人員的培養方向與目標嗎?
【飛翔之馬115】詢問:北大研究生有關於財經記者的培養方向,但卻沒有關於法律記者的項目。但現今有關法制的新聞增多,而一些記者錯用法律術語,任意發表在學術界爭議性較大的觀點,引起了一些法學工作者的不滿!不知老師怎麼看?
【特邀嘉賓:龔文庠】因為我是教書的,所以對這個問題有一些看法,首先我感到如果觀察新聞界的現狀,在新聞媒體作出成績的很多著名人物並沒有接受正規的新聞學教育,有人甚至説:新聞無學。那麼是否新聞教育的作用不大呢?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和打仗相比,戰爭年代我們看到的將軍、統帥很多人沒有專門學過軍事,比如毛澤東,他何嘗上過軍事院校?但沒有人在軍事上的成功能比過他,還有一些軍事專家開始是文盲,他們怎麼也能成功呢?這説明一個問題,就是戰爭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學問,新聞傳播也是實踐性極強的學問。學校的教育只能提供入門知識,在實踐中成功與否要看個人的磨煉,學校的路只是起步,後面怎麼走,還要看個人。我的意思是説,就像現在有軍事院校一樣,我們也應該有新聞院校,儘管它不一定能立即培養出最有成就的新聞業的將軍和統帥。另外,我們的新聞事業有它發展的歷史背景,很多人物的成功是時事造英雄,原因是很複雜的。但我感到系統的、科學的新聞教育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新聞教育有兩個作用,一是培養新聞業的內行,一是培養外行,所謂外行就是不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培養內行原因很清楚,因為它是一種專業教育。為什麼要説培養外行呢?就是要對全民進行普及的新聞傳播知識的教育。
讓民眾對新聞傳播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很有必要,這關係到我們對受眾的培養。剛才説過,新聞事業的核心要圍繞著受眾,所謂“受眾中心論”。那麼受眾如果水平不高,我們的新聞事業是否也會走向低劣呢?所以新聞事業的發展它是靠兩股力量,一個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一個是受眾的推動。我們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目的就是即培養內行,又培養外行,也就是要提高受眾的素質。在我們辦學的時候,要走一條創新的路,就是説,我們要培養寬泛的人才,進行以素質為主的教育,至於專業方面開始在低年級的時候是比較淡化的。這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培養本科生的路子,國際名牌大學在本科一、二年級的時候是不分專業的,我們作為新聞傳播學院對本科生的教育已經根據北大的要求進行了調整,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餘地來發展自己,有較大的自主權。報考了新聞院係的可能將來選擇別的專業,而報考別的專業的本科生,也可能轉到我們學院來,這是正常現象。在新的世紀,學科之間消失了壁壘,呈現一種融會貫通的局面,新聞與傳播人才更應該有寬廣的知識結構,有國際眼光,有現代傳播觀念,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我們在培養新聞與傳播人才方面希望能走出新路。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兩位老師對新聞頻道的用人機制有何期待?
【特邀嘉賓:陳昌鳳】先談一下目前我們廣播電視人員的基本情況,有一項是關於上海廣播電視工作者的調查,顯示目前電視工作者平均年齡32歲,百分之八十四以上本科畢業,這個從業隊伍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在分工方面,年齡顯得不均衡,臺前人物年紀太輕,經驗不足。與美國新聞工作者做一個比較,目前他們的平均年齡是41歲,比十年前成熟了5歲,比20年前成熟了9歲。百分之八十九以上的人,獲得過至少一個學位。
【特邀嘉賓:陳昌鳳】我們國家的新聞播音員,大多年輕漂亮,普通話標準,但有不少缺少新聞工作的經驗,他們是把記者寫好的新聞念出來、讀出來,自己很少或根本不參加新聞節目的采編。他們傳達信息,但沒有自己的感受。美國新聞傑出人才項目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受眾還是新聞工作者,都希望主持人是report而不是read,要報道新聞。美國電視網的新聞部,實行欄目化運作,部門下設節目編輯部,編輯部以節目為中心,人員設置以節目需要進行組合,負責人就是節目主持人,機制比較順,效率也比較高,人的能力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我們的新聞主持人,許多非常有才華,但是我們的機制束縛了他們,培養了他們的慣性。
【攀登金字塔】據《中國電視報》介紹,央視新聞頻道將推出一檔純粹的評論性欄目:《央視論壇》,而白岩松將擔任此欄目的評論員,這是央視第一個被冠以評論員稱謂的主持人,兩位嘉賓認為評論員和主持人有何區別?國外比較著名的評論員有哪些?他們都有什麼比較鮮明的特點?
【貓咪mm】國外的我不知道,但鳳凰衛視的阮次山是首席政治評論員,他們還設有時政評論員,不知道我們國內是否也能有這樣的評論員。
【特邀嘉賓:龔文庠】關於電視評論員或主持人,據我所知,在國外沒有明顯的區別。我在80年代初第一次去美國看到電視新聞頻道的主持人的表現,感到十分驚異。因為沒有想到一個電視主持人能夠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比如,出現突發事件,包括國際性的突發事件,他立即就作出評論,而且往往很有見地。再比如,有國家元首來訪,一些主持人去訪談,也是直播,在我看來,這是令人嚇得手心出汗的事,但是我看到的主持人,比如巴巴拉 沃特斯(她是女的),顯得落落大方,遊刃有餘,讓人感到她和國家元首是平起平坐的,更有甚者,她往往採取咄咄逼人的口氣,追問一些另對方難堪的問題。我曾看到,她採訪菲律賓總統馬克斯的夫人,她問:夫人,據説你的生活十分奢侈,光是鞋就有上千雙,那位夫人是久經沙場的,她回答:這些鞋有我穿的,有其他人穿的,不是屬於我一個人。女主持人説:那請你看錄像帶。怎麼這一千多雙鞋,都是同一個號碼?讓對方答不上來。西方著名的電視主持人,他們的鮮明特點是外表不一定漂亮,也不一定年輕,他們的吸引力完全在氣質、修養、應變能力,他們通過自己的表現創立名牌,成為他所代表的媒體的形象,媒體也靠他們佔有市場。
【小談30分】國外對新聞人才培養的模式是怎樣的?有什麼特色?
【特邀嘉賓:龔文庠】國外的新聞學院我有一些了解,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是新聞學院裏面的職業化氣氛,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們的教學緊貼新聞報道的實際,我曾經參觀過一流新聞學院課堂,他們的老師是多年從事新聞實際工作的著名記者或者評論員,有十分豐富的經驗。我看到的課堂有六個學生各自設計了一個採訪的項目,老師就很明確地告訴他們,每一步怎麼做?可以説是手把手地教,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學習的同時也在做新聞的實際報道,他們的作品包括平面媒體,或者電子媒體,都有大量的發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於新聞工作者應該是什麼人,有一種強烈的氣氛,我看見在學院的公告欄,作品櫥窗裏面展出的作業,很多是已經發表的作品,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在提倡新聞工作者一種執著和無畏的追求,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來追求新聞價值,也就是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報道最重要的消息。人的生命甚至於沒有工作重要。沒有人跟我宣傳他們的新聞理念,我只是在新聞學院參觀訪問當中,自己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感受。新聞作品的評獎、新聞學院的評分好像都清楚地遵循著這一條主線。這是我感到的西方新聞教育的一個特色。
【愛在非典時代】也許是個門外漢的問題,請問兩位老師,大眾傳播學和新聞學是什麼關係?現在搞傳播學的在談新聞,而搞新聞的也在談傳播學是不是兩者已不分你我了?
【特邀嘉賓:龔文庠】你提到大眾傳播學和新聞學,其實還有一個傳播學。這三者的關係,如果用一棵大樹來表示,樹根和樹榦是傳播學,其他的是傳播學的分支。比如你可能聽説過國際傳播、組織傳播、跨文化傳播、政治傳播等等,都是從傳播學的根基發展出來的。這樣看來,傳播學的大傘下邊有大眾傳播,而大眾傳播下邊有新聞這個分支,因為我們説的新聞一般指通過大眾媒體來傳播的信息。剛才説過,在新世紀,不同的學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壁壘,各類學科互相滲透、溝通,是新時代的特徵。何況新聞學是在傳播學的大學科範疇之內,搞傳播學的談新聞,或者反過來當然是正常的事情。對於新聞學,我們的研究有很長時間了,對傳播學很多人還很生疏。這是因為傳播學是更為新興的學科。傳播學的出現,對新聞研究是一個衝擊,它是人們能夠從更廣的視野,而且從更微觀的角度觀察新聞傳播。所以使我們對新聞傳播的認識更為深刻了,也能改進我們的新聞傳播事業。還要順便説一句,一些新成立的學院叫新聞與傳播學院,就是因為新聞學與傳播學是兩個概念。如果用新聞傳播這個詞,就不能涵蓋新聞學和傳播學這兩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