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的民族化問題
【許旅長的人】電視宣傳對民族文化的義務,是要弘揚,但是,不是限制,為什麼精品越來越少?為什麼每年那麼多的電視劇,卻僅僅只有極少的才會火起來?國粹是什麼?民族文化是什麼? 【吳瓊】至少在中國,民族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歷史的概念,因為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國家,有人把民族文化單一的理解為漢文化,而忽視了漢族文化與本土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這必然會導致對民族文化的狹隘理解,導致漢族文化的自我封閉。在中國,近幾年的文化研究比較多的受到英國伯明翰學派的影響,在英國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大眾文化,而其中邊緣文化或亞文化更受重視,尤其是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研究,這與英國學術界的左派傳統有很大關係,其原因比較複雜,在中國,目前的文化研究也主要是在大眾文化的層面,而對其中的亞文化研究的還不是很深入,其實,把文化分為主流和邊緣,本來就是值得商榷的,其劃分標準並不具有絕對性。 【紅君】其實文化研究是要根據國情的。眾所週知,英國是一個文化正統的國家,而我們中國的現狀,大眾文化尚未得到深入細緻的研究,如此把邊緣文化、次文化作為研究的主導,這樣會不會造成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主次倒置現象呢? 【吳瓊】關鍵的問題在於到底什麼是主流文化,什麼是邊緣文化,主流與邊緣,究竟由誰來界定?這在今天是一個仍未解決的問題,其次所謂主流與邊緣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在七十年代末期,在中國戴墨鏡、穿牛仔裝,被認為是一種亞文化,而在今天,它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大眾文化,因此,強行在主流與邊緣之間作出劃分,是一種典型的權力話語。 【紅君】如果把文化研究的基調定在邊緣文化和次文化,這必將給我們造成了一個誤解。要知道邊緣的東西永遠是“邊緣”……。 吳瓊老師,我在多個網站的文化方面的版面中經常看到你的文章,特別是去年年末掀起的一股文化研究的熱潮,文化研究目前所重視是被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文化與次文化,我對此不是十分的理解,既然是文化研究就該側重主流。 【yq117】兩位教授,我們的電視文化既要繼承傳統文化,又要弘揚民族文化,但是否更需要汲取世界先進文化,來為我們的民族振興服務,您二位怎麼看這個問題。 【吳瓊】人們常常把今天這個時代稱之為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的邏輯是一個魔鬼的邏輯,即一方面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經濟上的)強國文化向弱國文化的滲透,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西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時代本土化已成為所有國家所關注的問題,這就是説全球化意味著一種一體化,同時也意味著一種多元化和異質化,他們之間構成為一種張力,所以在今天我們要想成為文化輸出國,首先還是必須成為經濟上強國。 【王德勝】在今天這個時候,全球化與民族性的問題已經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不僅在理論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其實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面對著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全球化時代的一個最大的危險,就是強勢文化對於弱勢文化的抑制、改造甚至是取消。對於像我們這樣的處於經濟不發達境遇中的民族來説,這樣的威脅其實已越來越迫在眉睫。對於我們來説,在全球化時代,包括電視文化在內,對抗這種威脅的有效途徑就是充分強調文化民主,即在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前提下,充分張揚各個民族文化自身的存在權利,尤其是要充分張揚弱勢文化本身的內在的獨特性。不過,文化民主的旗幟,不能被用來當作對抗全球化的藉口,我們主張的文化民主,是在肯定全球化的必然性、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基礎上來強調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性。也因此,我很懷疑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文化是否就一定也必須“一體化”——如果這種“一體化”意味著對於民族文化的生存權利的取消的話。
對《電視批判》的寄語
【主持人】對於央視國際開闢的電視批判欄目,不知二位老師有什麼意見與建議。 【吳瓊】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電視批判,一是指電視本身的批判性,二是指對電視的批判,這兩者應保持一種張力關係,雖然央視國際的《電視批判》欄目推出不久,但相信它不久就會與電視本身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因而我們希望這個欄目能保持其批判的鋒芒和銳氣。 【王德勝】意見談不上,建議有一個:建議電視批判欄目能夠把談論的問題更具體化一些,能夠直接切中電視文化現象的具體情況,也就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把問題細化,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最終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風格,真正承擔起批判的責任。如果有條件的話,不妨可以有一些電視人來參與到這種對於電視(包括電視人本身)的批判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