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文化?—《電視批判》第4次論壇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5-14 16:33:34



電視文化中的娛樂因素

【主持人】作為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面對的現象,電視這一“文化”概念似乎與我們慣常理解的“文化”有著許多的“錯位”。我們現在經常聽到、説著“文化”這個字眼,那麼,與其他文化相比,作為文化的電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文化對於電視來説意味著什麼?
【吳瓊】電視作為一種文化的出現,可以説是一種現代化的現象,這與現代性電影文化有明顯的不同,相比之下電視文化更需要有技術支持,從構成上來説,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電影比作是一個平面鏡,在每一部影片中看到的是社會、生活,甚至我們自己的某一個方面,而電視更像是一個多棱鏡,甚至是一個哈哈鏡,它在展現社會的諸多面相的時候,具有一種同時性,也就是説我們在同一個時段可以接受到各種異質的信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但是對我們的感官卻構成一種同時性的衝擊。
【王德勝】在我看來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它和我們通常所説的“文化”似乎是有一些特殊之處,按照我的理解電視文化更多的也可以説更突出的主要是體現在它的娛樂性、大眾性、即時性等,也可以這麼説,如果説我們通常所説的“文化”是一種需要沉澱、累積,需要時間性過濾的東西,那麼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它可能缺少一種時間性的過濾,或者説它無需這樣的時間性過濾。當然這只是就電視文化一些表面現象、表面特徵而言的。
【私語的草】我有疑問,為什麼現在什麼東西都要跟文化沾個邊?網絡文化,電視文化,飲食文化是不是不講文化就表示沒文化!? 
【吳瓊】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所謂泛文化時代,在今天一切都稱為文化,一切都與文化沾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滲透出一種文化,就連你説話的聲調也常常會喚起人們一種文化記憶,如我們説某人的聲音有悲劇性、某人聲音滑稽等。其實,只要有人類行為介入的地方,就必定有文化。當然,現在有人出於各種目的和動機提出所謂的XX文化,這與真正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並無關係。
【許旅長的人】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吳瓊,你好!不知道您是馬列主義哲學的專家,失敬了!以前最喜歡聽哲學課了,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您今晚來的目的是什麼?
【吳瓊】我不是什麼家,我以前也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後來主要研究西方哲學,哲學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電視裏同樣有豐富的哲學問題,這也可以算作是我今天晚上來這裡的目的。
【大馬棒2】美與哲學息息相關,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美學家,站在哲學家的角度上去欣賞美,一定另有一番天地,美學與哲學在電視上應該能好好地結合與體現,但現在的電視人又有幾個真的在意呢?好作品太少,嘩眾取寵太多。
【吳瓊】德國一位浪漫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對哲學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哲學是尋找家園的鄉愁衝動,這其實也可以看著是一個對美學的定義,有人説,美學就是教人換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讓人學會在一粒沙子中看出宇宙,現實中的東西是不是美,關鍵在於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或眼光去看它。  
【yq117】吳教授:您好,您是從事哲學、美學和文化研究的,請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視文化應當如何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進步?
【吳瓊】電視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性是電視的主導方面,但是正如一位西方學者説的,在現代社會,娛樂性總是與媚俗聯絡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娛樂性與媚俗構成了電視文化的兩個面相,電視更應貼近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當然也應當反映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但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傳媒,它在完成這一功能的時候需要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須在娛樂與媚俗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關係。
【高正奎】電視文化需要不需要與時俱進?
【王德勝】電視當然要與時俱進,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切都要與時俱進一樣。但問題是,“時”是什麼?怎麼理解“時”?怎麼把握“時”?其實我們所説的這個“時”,不僅體現在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層面上,它也體現在我們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電視文化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的話,它所應注意的這個“時”就應該是多層面的。
【高正奎】在電視娛樂方面,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在哪?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王德勝】我覺得,如果從最主要的方面來看的話,就是我們的娛樂節目往往沒有真的“樂”起來。總是有太多娛樂背後的東西在肢解著、控制著“娛樂”,因此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娛樂節目過於沉重、過於意識形態化。如果説我們同國外有什麼差距的話,我想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如果我們能夠對電視文化的特殊性能夠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的話,那這樣的差距是可以縮短的。
【xiaotian201】娛樂節目的悲哀,娛樂還是愚樂?
【王德勝】其實你説的這種悲哀我們經常能夠感受到,按照我個人的理解,電視本應該是娛樂的東西或者説是一種娛樂的文化,而現在大家之所以有“愚樂”的感覺,我想問題不僅是出在電視本身,恐怕也同作為受眾的我們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很顯然,電視它本身具有一種強迫性,也就是説,無論你轉變多少個頻道,你總是在被電視所控制,有時候你覺得你在選擇電視頻道,但實際上恰恰是電視在選擇你或者説在迫使你選擇它。我們之所以常常會有“愚樂”感,用一種換位思考的方式來想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事實上也同我們自身的選擇和選擇能力有關係。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文化,存在太多“愚樂”的成份、現象,電視要麼是在傳播這樣一種成份、現象,要麼是在製造這樣一種成份、現象,而我們則常常顯得無力。這種無力,不僅緣自於電視、緣自於我們,也緣自於我們這個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你所謂的娛樂節目的悲哀,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時代文化的悲哀,而恰恰是這樣一種時代文化,應該是有它更深刻的內涵的。
【yq117】我們的電視文化要與時代合拍,真正成為提高大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傳播媒體,電視人有一個責任感和一個定位問題,到底向什麼方向發展,服務的對像是誰,都應該搞清楚。
【私語的草】一説到娛樂就讓我們想到“八卦”,娛樂真不是一個好詞!
【王德勝】這個不是“好詞”的娛樂,恰恰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感受的。其實娛樂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它“娛”什麼?我們需要怎樣“自娛”和“被娛”。 
【高正奎】説起娛樂,我認為省級電視台中,湖南做的最好,是不是可以説娛樂方面做得好,這個地區的電視産業就要好呢?
【高正奎】那麼我們需要不需要向香港學習,還是自己搞出自己的特色呢?
【晴詩思】是學不了啊,我們的忌諱太多了,根本就不用搞這些,專心在新聞方面更好。
【yq117】我們的電視文化定位,我認為首先是解決為誰的問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又處在初級階段,是一個多文化層次的大群體,但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面對大多數觀眾,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體。
【許旅長的人?】一位是美學老師,一位是哲學老師,不知道兩位老師怎麼看待娛樂界的人把揭發明星的隱私當作撈本錢的買賣,把對電視劇、電影吹毛求疵當作自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怎麼看待他們有誤導觀眾的趨向?
【hhheyuan】英國更離譜,把揭領導人的隱私當成賺錢的手段。現在大陸這邊也和香港差不多了,娛樂新聞也很多,希望不會有一天變成英國那樣!
【王德勝】要知道,炒作新聞的人同真正嚴肅的理性批評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炒作新聞的背後隱藏的是強烈的商業動機,而嚴肅的理性批評卻應該是、也必須是具有某種超越性的。有些人是要靠炒作新聞甚至是製造新聞來維持生計,嚴肅的理性批評則應該是超越這種直接的功利動機。其實在現在的批評界,商業化的侵入也同樣比比皆是。未必是誤導觀眾,甚至也是在誤導或者説誘導電視,包括文學藝術的其他領域。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裏説過,包括我們的文學批評界在內,為著某種直接功利動機的“批評”往往已經大面積的佔領了我們的思想。批評家們在這個時代,常常首先考慮的不是批評的理性價值尺度,而是它的被炒的可能性、它的直接的社會傳播效應。就像現在的許多電視電影節目在沒有開機之前就已經大肆炒作一樣,我們的批評有時候甚至在發出聲音之前,就已經在考慮這種聲音如何才能被媒體所認可、被媒體所傳播。由此,批評的理性尺度的缺少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病。
【hhheyuan】不知有沒有人看過《超級星期天》這個節目?我覺得這個節目做得很好,雖是娛樂,但不庸俗,不是八卦新聞之類的!這個節目好像是針對小學生的,在娛樂的同時,還能保持純潔,真是一個大的奇跡!
【冷月如鉤111】假如讓王教授開辦一個娛樂節目,您的美學觀點與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有衝突,您還會堅持麼?
【王德勝】我想我很難堅持。不是我不想堅持,而是我將無力堅持我的理念,就像我現在可以用文字和你交流,因為思想在這樣的交流空間中是自由的。一旦我們進入現實當中,我們的思想就可能停止交流。因此當有一天我真的能來開辦一個娛樂節目的話,我想我的美學觀點會在背後默默支撐我的市場操作,但它絕不會直接走上前臺,甚至在我無力堅持的時候,我首先得讓我的觀念“休克”。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也因此決定了我只能以我的觀念來理解電視,卻不會以我的行動來操作電視。
【清水中的美石】《流星花園》作為一種電視劇類型就應當被我們的電視人重視起來,我們的熒屏不單是留給反腐倡廉、歌舞晚會的,我們內地的青春劇沒有一部引起轟動,只能證明我們的電視人在這樣的劇種中應再下點功夫。
【王德勝】任何一種流行和時尚,都必然有它自身深刻的文化語境。其實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急劇轉型,在我們整個社會的日常生活層面上,浮現著越來越多的“當下性”的慾望和追逐,也就是説,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滿足、感性的消費等等一切可以被“當下化”的東西,才是能夠進入人們的生活的,才是人們所迫切需要的。也恰恰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狀況,造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放逐著對於歷史、對於理性、對於一切永恒性的東西的深情。人們反身去追逐那些即刻便能夠獲得、立馬便可享受的東西。人們無心也無能與理性戀戰,人們只對自己的慾望和慾望的滿足感興趣。這該説是一種社會審美風尚的改變,而正是這種改變,在今天這個時候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屬於即時消費的東西,比如:《流行花園》、《還珠格格》等。應該説,這樣一些既無所謂思想深度、也很少體現藝術價值和藝術情趣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今天這個時候大行其道,是由它的存在語境所決定的。我們很難説這樣的現象就不值得思考,如果我們把問題引向一個更深的層面,從這樣一種作品現象能看到它存在的文化必然性、合法性,我們對於問題的思考也就進入了一個更深刻、更廣泛的領域。
【主持人】娛樂在我們的電視中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  
【吳瓊】其實觀看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有人喜歡看喜劇,有人喜歡看悲劇,其觀賞效應不同,但性質都是娛樂。所以,電視中的一切你都可以説是娛樂,只要你願意這樣看。就像有的人以看電視廣告為娛樂一樣。 
【主持人】“娛樂的”電視能否有效承載“嚴肅的”文化責任? 
【王德勝】嚴格的説,這不是一個“能否”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的問題,只是我們對於“文化責任”同樣必須有符合我們時代的認識。在我看來,文化責任的嚴肅性,不僅僅在於它如何承載思想的、道德的或政治的使命,更大程度上,在於它如何承載改善生活、完善生活、提高生活(根本上也就是為了人自身)的歷史責任。電視當然是娛樂的,也必須是娛樂的,但是這種娛樂不是拒絕責任的無為嬉戲,而應該是潛在著必要的建設力量的娛樂。當年,席勒曾經把遊戲活動當作提高人的精神能力的一種必要途徑,他所謂的遊戲活動,顯然就不是無謂的嬉戲,而是一種具有精神屬性的生命活動。我們今天談論電視文化的娛樂,同樣也不是為娛樂而娛樂,在這種娛樂中,總是滲透著、包容著鮮明的精神特質。因此,娛樂的電視同樣可以承載嚴肅的文化責任。當然,這種承載是否有效,這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問題,其中當然也包含操作問題。
【冷月如鉤111】在國外,遊戲網站的收益是非常好的,許多人沉迷于遊戲世界,在遊戲裏尋找自己人生的價值體現。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遊戲,所有人生的教益都可以在遊戲中完成。王教授是否同意?  
【王德勝】我部分同意你的結論,但有一個前提,視人生為一場遊戲,這場遊戲本身將會很危險,因為遊戲不僅可以娛人,也可以傷人,就像沉迷于網絡遊戲所帶來的很難説是“人生教益”。從這個角度來看,並非所有的人生教益都可以在遊戲中完成,更多的人生教益,往往是在我們把人生當作為一場生命的苦鬥之際,才真正為我們所收穫。
【許旅長的人?】美是學問,電視的美也是學問,請王老師給電視的“美”籠統地下個定義 。
【王德勝】很抱歉,我雖然是搞美學的,但是對於電視我還是個外行,其實任何一種文化現象自有它自身的美,電視也不例外,當然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相當複雜,因此籠統的給電視的美下定義的話,恐怕很難。當然電視的美會有很多與其他審美現象共通的東西,比如它的形式感、它的傳達方式,等等。當然肯定電視的美肯定會有它的許多特殊點。我認為電視的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也必定是以某種特定的娛樂性來表現的。
【許旅長的人】美是通俗的? 是標新立異的? 是老百姓一般看不懂的? 是專門給專家看的? 電視應該宣傳什麼美? 是抽象朦朧的?  是大眾笑了就理解的?
【吳瓊】在古典時代,人們常常把和諧看作是美;在先鋒藝術那裏,美就是標新立異;而現代主義藝術,甚至認為醜就是美。因此,我們沒有辦法也不應當對美給出其唯一的、普遍適用的定義。
【網絡主持人】二位老師任何看待中國的娛樂節目?
【吳瓊】娛樂節目不娛樂,這已成為當下中國電視觀眾痛恨已久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更喜歡去看吳宗憲的《電視大國民》,儘管看完以後誰都會覺得無聊之極,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娛樂節目缺乏吸引力,一個關鍵的因素使我們的電視人缺乏想象力,缺乏對大眾心態的切身了解,把娛樂簡單的理解為搞笑,理解為一大群不明所以的人毫無原由的哄堂大笑,這其實是對觀眾的愚弄。
【許旅長的人?】王老師,吳老師,不知道您們怎麼看待獻禮片,怎麼看待賀歲片,怎麼看待香港和內地電影的市場競爭?
【吳瓊】國內的賀歲片最初是得自香港的啟發,比如較早的《滿漢全席》,它在很大程度上給出了中國賀歲片的一個基本模式:喜慶、民俗、生活化等等,不過大陸的所謂賀歲片有的時候只是借用了這個名稱,比如《不見不散》等,它們被稱之為賀歲片,主要是基於上市的時間檔,其故事、敘事,以及風格,嚴格説來,還不能算是賀歲片。
【許旅長的人?】兩位老師怎麼看待電視紀錄片?平時喜歡紀錄片嗎?
【吳瓊】紀錄片的魅力在於其原生態的質感,或者説現場感,但中國的電視人對電視紀錄片並不十分重視,所以我們很少能看到十分感人的紀錄片。

 共5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