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音樂節目?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3-6 0:57:16



關於民族音樂

    【網絡主持人:張文娟】討論了這麼多關於音樂的話題,薛老師,對於“民族音樂”一詞,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界定?
    【特邀嘉賓:薛藝兵】應該説,“民族音樂”是一個相當含糊的概念,英文中常找不到與我們常説的這個詞相吻合的詞彙。我們多年來約定俗成的這個詞,主要是指和中國傳統的音樂形式或風格有關的音樂。但是,許多我們認為的所謂“民族音樂”,比如,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音樂,雖然運用了中國樂器,其實是按照西洋管弦樂隊的編制和作曲思維方式創作的新音樂;採用所謂“民族唱法”的現代聲樂作品,和我國傳統的發聲方法(比如戲曲、民歌的唱法)有很大區別,它也是借鑒西洋發聲法而形成的新的聲樂藝術形式。當我們排除了那些由西方式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現代專業音樂家創作、表演的“民族音樂”之後,真正的中國民族音樂,就應該指那些沒有經過西方音樂影響的地道的民間傳統音樂(包括民歌、説唱、戲曲、器樂)。
    我這裡並不是反對傳播這些新創的“民族音樂”(這些音樂的確代表著中國的時代風貌,應該大力傳播、發揚),而是想在概念上厘清能夠真正代表中國音樂傳統的“老傳統”和近代以來經過中西音樂傳統結合而形成的新傳統之間的區別,以免再用籠統而含糊的“民族音樂”這個概念誤導觀眾。根據學術界比較準確的説法,前者(老傳統)就叫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後者(新傳統)可以稱作中國民族新音樂。
    當然,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都不是專門供人欣賞的藝術音樂,大都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連的生活音樂(如勞動號子、禮俗音樂、儀式音樂等),且多數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地域性音樂。這些音樂抽離了其原有生態環境之後,就會失去它原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不利於在大眾化的電視傳媒中直接當作音樂節目來播放。但是,電視作為具有視聽結合優勢的傳播媒體,它的鏡頭可以直接伸向生活場景,可以直接捕捉民間習俗中的音樂場面。電視記者也可以做我們民族音樂學者在田野采風時經常做的工作。作為學者,我們只能用文字形式將采風的結果和民間的音樂生活告訴很少的讀者,而電視記者卻可以把同樣的東西活生生地展示給億萬觀眾。
    實際上,中央電視臺的有些頻道(如西部頻道)已經做了不少類似的節目。我認為,這些有見識的電視人已經可以取代我們的工作了。總之,我希望電視臺不僅應該傳播藝術家的音樂,還應該更多的傳播人民大眾的音樂;不僅要告訴中國人如何欣賞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還應該告訴廣大觀眾,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真正意義。

    【網絡主持人:張文娟】海震老師,中國民族音樂在總體上具有哪些特點?我們的電視音樂節目在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特邀嘉賓:海震】中國民族音樂這個概念,一般主要是指以民間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傳統音樂。從總體上看,中國傳統音樂是一種以口頭傳承為主,地域色彩濃厚,具有較強即興性和可變性的民族音樂。這當然是最簡單的説法,但從上述説法我們已能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鋻於此,我們的電視音樂節目在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時,如果有可能,應該多少介紹一下其口頭傳承的特點,地域特色以及即興演唱、演奏的藝術價值等相關的知識,使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雖然中國民族音樂主要是指以民間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傳統音樂,但它實際也涵蓋具有民族特色的創作于現、當代的中國音樂。不過這些由作曲家創作的中國民族音樂,已不是口頭創作,也不再具有即興性和可變性。

    【高正奎】為什麼民族音樂、高雅音樂沒有象通俗音樂那樣受歡迎?音樂如何做到與時懼進?
    【特邀嘉賓:海震】民族音樂和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確實有很大的區別,通俗音樂之所以喜歡的人比較多,原因是比較多的。首先當然是它比較通俗易懂;其次,通俗音樂所表現的一般都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所能體驗到的喜怒哀樂之類的“人之常情”,人們更容易從中得到共鳴;第三,通俗音樂表達感情的方式比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更直截了當。對一個把聽音樂作為休閒方式的人來説,聽通俗音樂可能是他最容易做出的選擇。

    【不行就行】誰想説説音樂與民族的關係啊,科技以人為本,那音樂也應該以人為本吧 !就像日本人喜歡的音樂,中國人就未必喜歡,我想要音樂還是要民族的才是根本的!
    【特邀嘉賓:海震】與其它藝術一樣,音樂當然是有民族性的。但某一民族的優秀音樂作品,一般也都具有超越民族性的藝術價值。
    【網友嘉賓:周樂】音樂與民族的關係應該説是緊密相關的,音樂作為一種被人享受的存在,它必須符合人的習慣、愛好,因此,它必然是以人為本的,也是需要有很明顯的民族性的,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民族音樂的交流是非常主要的一種渠道,因此,我想不能説音樂要民族的才是根本,我們在發展自己本民族音樂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吸收它民族的一些因素,所以,並不可以説民族的音樂才是根本的。 

    【網絡主持人:張文娟】薛老師,“音樂人類學”作為我國一門新興的學科,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您可以對此學科的研究範圍和特點作些介紹嗎?
    【特邀嘉賓:薛藝兵】“音樂人類學”是研究人與音樂的關係的一門外來的社會人文學科,在國外一般稱作“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這門學科和西方民族學、人類學幾乎同時興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百多年來,它的研究範圍和理論方法隨時代而發展變化,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它的特點。簡單地説,民族音樂學是研究全世界各民族音樂的一門學科。早在初創時期,這門學科的先驅們就打破了歐洲中心論偏見,立足於“文化價值相對論”立場,認為音樂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別,全世界各民族的各種音樂都其文化價值,都值得進行比較研究。不過,其早期的研究範圍主要是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音樂以及文明社會中民間的口傳音樂。近幾十年來,其研究領域已經擴展到專業藝術音樂和城市流行音樂等範圍。
    “民族音樂學”之所以可以稱作“音樂人類學”,原因是它不僅採用音樂學的方法研究音樂本身,它還採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音樂文化;它不僅研究不同音樂的構成特點,它還研究音樂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正如美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梅裏亞姆(Alan Merriam)在其名著《音樂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一書中所説:“音樂不僅是聲音,人類行為是産生聲音的先決條件。音樂不可能脫離人的控制和行為孤立存在”,“音樂是由構成其文化的人們的價值觀、態度和信念形成的人類行為過程的結果。”(Merriam, 1964: viii)因此,他認為研究音樂不應該孤立地研究音樂的聲音方面,而應該把音樂聲音、人的音樂行為和音樂觀念看作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並將這個整體置於具體的文化之中,“研究文化中的音樂”(study music in culture),或“研究作為文化的音樂”(study music as culture)。可以説,音樂人類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研究人,認識人西方民族音樂學(或稱音樂人類學)自1980年正式傳入中國,二十多年來已經在我國得到蓬勃發展。儘管中國的民族音樂學者目前的主要研究對象仍然是本國的傳統音樂,但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學者去涉足研究作為當今中國主流音樂文化的專業藝術音樂和流行音樂。


責編:張青葉、邢立雙

 共6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