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戲曲節目?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3-6 0:55:57 |
|
戲曲創作與創新
【北京葉子】我們剛才一直在討論戲曲沒有好劇本的問題,那麼現在已經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戲曲劇本,好劇本的標準又是什麼?您二位對近幾十年來哪些新創劇目印象比較深刻,是否可以舉例説明?謝謝!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覺得,好的劇本首先要同廣大觀眾有心靈的溝通。有句老話: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這是好劇本的第一個標準,我認為。現在有些劇本,與我們太隔膜,一看就是編劇者坐在書齋裏想出來、編出來的。 【網友嘉賓:韓麗萍】戲曲作為一種舞臺藝術,它不僅僅是做為案頭上供人欣賞的文學作品,它更主要的是立於舞臺。所以,一個劇本的好壞,觀眾的反映是最客觀的,我們經常提到的“五個一工程”,以及一些獲獎的戲劇,它的劇本可能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但是,往往演出了兩三場就束之高閣,就因為觀眾不認可。所以好的劇本首先要觀眾認可,其次才能考慮它的思想藝術性,而往往一部好的作品是寓教娛樂的,不僅僅是一種説教。回顧近二十年的舞臺劇本,贏得一時反響的劇本不少,但是真正能夠流傳下去的劇本確實不多。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事戲曲創作的人員本身的素養有一定的欠缺,真正的文化精英人士並沒有躋身於戲曲領域。翻開我們古代能夠流傳至今的優秀戲曲劇本很多人都是有很深厚的國學造詣。比如:孔尚任,康熙皇帝曾聘其講經;洪升本身就是國子監生,所以戲曲應該吸引更多的文化精英參與其中,這是戲曲走向繁榮的一個重要條件。 【北京葉子】任何一個藝術門類都需要文化精英的參與,但是現在的事實就是,文化精英參與的不夠,怎麼辦?另外,近些年我在戲曲的舞臺上頗看了一些優秀的作品但是卻很少看到中央電視臺有什麼宣傳。這一點,中央電視臺做的還沒有地方檯好。中央電視臺是全國性的大電視臺,它首先應該擔負起推廣優秀劇作的責任,本來優秀劇作就很少,沒有足夠的宣傳,也很難有比較大的影響。 【特邀嘉賓:傅謹】需要什麼樣的戲和需要什麼樣的劇本並不是一回事。至於好劇本,我想,一方面是能夠充分地展現演員的表演能力,也即給優秀的演員以盡可能大的表演空間;其次,它應該盡可能經得起時間與觀眾的檢驗,也即有超越特定時間空間的內涵。近二十年裏我比較喜歡的戲,京劇《曹操與楊修》是最喜歡的,越劇《陸游與唐婉》也很喜歡,但是基本上我還是喜歡老戲。 【北京葉子】有人認為,創作老戲(不是時間上的老戲,是指風格上的老戲)的時代環境不具備了,在21世紀,我們很難再有象黃梅戲《天仙配》、越劇《紅樓夢》那樣的作品了。 【特邀嘉賓:傅謹】是啊,現在哪有那功力的人呢。但是沒有關係,傳統那麼豐厚,兩百年沒人寫新戲,我們照樣有看不完的好戲。五十年代挖掘了五萬多劇目,真正呈現在舞臺上的,不過百分之一二。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面對新世紀,作為文化瑰寶的中國戲曲,如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和繼承呢? 【yq117】請問各位專家、學者,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戲曲藝術,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贏得觀眾特別是正在成長的群體,贏得市場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只講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大力加強創新。附在網站上的我的那篇文章《時代、傳統與戲曲音樂》已説到:戲曲本來幾百年來一直是時代藝術,這五十年卻成了傳統藝術(具體的這裡不講了)。戲曲現在感覺路子越走越窄,(總體上)與時代越來越脫節,最根本的一點就在於創新太不夠。傳統要好好保存,但這不應該妨礙創新。保存傳統和創新是兩手,兩手都要硬。兩手是既各幹各的,又總體形成配合。如果只要一手,想一手要把傳統和創新兩頭都抓牢,太困難,從實踐來看,一手抓兩頭的做法實在費力不討好。我們以為走中間道路可以一舉兩得,實際結果卻常常是一舉兩失,傳統的精華大量損失,創新也沒真正新起來。有的作品當時還算新,但不會過去一二十年還新,總體上更缺乏創新的勢頭一直保持下來。放一記“馬後炮”:如果五十年來這兩手一直都硬,戲曲何至於陷入今天這樣的“危機”!傳統遺産很豐富,但老本不夠我們吃一輩子,不夠我們永遠吃。具體到創新,目前最要緊的,我覺得一是劇本,一是音樂,這兩個環節最薄弱,做起來又最困難。劇本表達的東西進入不了我們的內心,沒法真正打動人,我們誰還看它?音樂一聽就是翻來複去早已聽麻木了的腔調,我們(尤其青年人)怎麼喜歡它?繼承方面,一招一式、一腔一板的繼承不難,難的是繼承前代藝人對人物的出神入化的塑造,也包括前代藝人勇於競爭、永不止步的創新精神。 【特邀嘉賓:傅謹】像中國這樣一個有影響的民族,任何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在目前,作為一個後發達國家,更需要在國際文化交往過程中確立自己的文化品格。我想,保持民族特有的審美品格,就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重要環節。在堅持本土文化特色方面,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更多地注目于傳承,在目前是更迫切的任務。至於創新,我想這是演出市場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並不需要我們去討論。
【高正奎】戲曲的創新指什麼? 【特邀嘉賓:傅謹】傳統文化自有其永恒的魅力,它不可能不斷地改變自身去適應不同時代的觀眾,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本土的藝術沒有感覺。不能欣賞,那是很不應該的現象,而要改變這種現象,最重要的不是戲曲自身的改變,而是社會整體上的價值觀念的改變,要改變那種以西方藝術作為評價世界所有藝術的唯一標準的怪現象,改變按照西方的戲劇模式改造本土戲劇的想法。人的價值觀念是社會養成的,只有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包括戲曲在內的民族藝術,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
【yq117】我認為,老的“劇種特色”、傳統的優秀劇目確實應該很好的保留和繼承。特別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文化底蘊很深,如越劇《西廂記》、黃梅戲《天仙配》還有京劇的一些傳統劇目,無論是從戲曲的創作方法上、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劇情的結構上、戲曲演唱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很優秀的。但是應當加強現代戲的創作和發展,運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來表現舞臺美術、服裝道具、舞檯燈光等外包裝,增強了吸引力。 【高正奎】但是我們也不能天天看老本子呀,還是需要新段子的。 【特邀嘉賓:路應昆】這位網友,我很同意你的意見。在當前情況下,保存傳統,包括把傳統戲演好,也是一項很艱難的任務。不過為了贏得未來,我們必須加大創新的力度。現在的新戲,常常不如老戲好看,不如老戲有生命力,這是我們最薄弱的環節。
【高正奎】為什麼新戲沒有老戲那麼有生命力,難道是因為我們缺少優秀的劇作家? 【特邀嘉賓:傅謹】當然了,毫無疑問,優秀的人都去寫電視劇賺錢去了呀。而且,現在的演員也遠遠不如以前了。我這樣説是不是有點像“九斤老太”啊? 【高正奎】那麼我們讓他們寫戲曲電視劇不就得了,呵呵! 【特邀嘉賓:傅謹】不行啊,戲曲電視劇也不賺錢啊。 【北京葉子】戲曲電視劇不僅編劇,導演也成問題,看了兩眼前幾年完成的據説是大手筆的越劇《紅樓夢》,唉,實在是糟蹋經典的“大手筆”啊!
【高正奎】“音配像”工程在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的方面的意義是什麼? 【特邀嘉賓:傅謹】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音配像,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在咚咚鏘網站上有,發表在《戲劇之友》雜誌。我自己對音配像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功德無量。 【yq117】京劇音配像工程可以説是一項拯救工程,是振興京劇事業的盛舉,是京劇藝術的一次大普及。但現在的多數青年人還是喜歡看影視劇和綜藝類節目,對戲曲缺乏欣賞能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否表明,我們的戲曲包括電視戲曲文化藝術需要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使之進入現代藝術範疇,進一步增強戲曲文化藝術的魅力和吸引力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也覺得,戲曲包括電視戲曲需要不斷發展和創新。不過戲曲要真正進入現代藝術的行列,困難非常大。業內人士和有關方面需要加倍努力,也很需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特邀嘉賓:傅謹】像京劇這樣的傳統經典藝術,確實需要拯救,因此我對音配像的評價非常之高,我曾經説過,一百年、兩百年以後如何還有京劇,京劇還能發展,那麼它必定是在音配像的基本上發展,而不會在現在創作的那些似乎更具“現代”性的劇作的基礎上發展。至於青年人喜歡看什麼,我想那是由許多複雜的原因決定的,京劇不能僅僅為了青年人一時的愛好就輕率地丟失自己的特點。戲曲藝術要增強魅力,但我的看法,基本上不是靠使之成為“現代藝術”的路徑。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幾位嘉賓談談在當前的戲曲創作中,新戲的創作有哪些不足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總的感覺是,新戲數量太少。總的看新戲的題材內容太窄,尤其難得表現當今人們最普遍關心的問題。藝術上,雅、俗定位一直是個問題。傳統特色與創新(體現時代精神)的關係問題也很突出,新戲過分強調傳統特色,自己限制自己。這樣弄出來的東西,通常是不新不舊、不高不低、不深不淺、既雅不上去又俗不下來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恐怕不是雅俗共賞,而是雅俗共不賞,即不是大家都喜歡,而是大家都不喜歡。戲曲現在不能贏得更多觀眾,可以從諸如此類的方面找原因。 【特邀嘉賓:傅謹】貼近現實的更沒有人看呀,古裝戲至少還有些人喜歡,你想讓戲劇家們挨餓啊。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將進入國際市場的大環境,戲曲與外來文化爭奪觀眾的局面將更加激烈,戲曲工作者需要做些什麼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關鍵是藝術上的創新,我還是強調這一點。沒有“與時俱進”的藝術,什麼也談不上。在戲曲工作者本身來説,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我覺得現在的創作隊伍,離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當然有很多客觀上的原因,但不管怎麼説,我們需要加倍努力。 【特邀嘉賓:傅謹】一方面,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之後,外來文化會更容易進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的藝術也有更多機會,學習發達國家的文化傳播手段,掌握更多與觀眾溝通的方式,從而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而且有意思的是,從文化工業的角度看,對於發達國際的文化傳播企業而言,有幾千萬受眾的戲曲,也是很吸引人的,很容易用來賺錢的藝術哦。至於戲曲工作者,我想,要趕快學習,不要到時錢都被別人賺了,我們又變成一批戲曲領域的藍領打工仔。
責編:張文娟、張青葉、邢立雙
|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