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戲曲節目? |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3-6 0:55:57 |
|
電視與戲曲如何結緣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媒體如何將觀眾與戲曲更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呢?請專家談談你們的想法。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希望電視臺儘量密切與觀眾的聯絡,加強觀眾的參與,成為把觀眾與戲曲緊緊聯在一起的重要紐帶,成為舉辦各種群眾性的戲曲活動的大平臺。現在電視裏可以看到一些戲迷參加的晚會活動,有的可以現場撥打電話和網上發表意見等。但方式似乎還可以更多一些,最好能有更廣、更深的交往,如用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討論,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以及培養新戲迷等等。央視國際網站搞的這種網上交流的形式也非常好,相信這個《電視批判》欄目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另外“觀眾點播”很重要(戲曲在過去時代常有“點戲”形式),總之是加強觀眾與電視臺之間的“互動”內容。 【特邀嘉賓:路應昆】河南省許昌地區的教育電視臺搞了個“戲曲大舞臺”的欄目,除了每週組織戲迷舉辦演唱晚會的形式外,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包括在城鄉各地組織起數十個業餘劇團,還為群眾做了其他一系列公益性的事,與觀眾真正打成了一片,水乳交融(《中國戲劇》曾作專門報道)。這個電視臺在群眾中樹立起一個很好的形象,結果廣告效益也很好,形成良性循環。戲曲本來是最社會化、最具群眾性的一種藝術,當年的票友、曲友、戲迷、業餘劇團等都曾是戲曲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柱。今天完全可以由電視臺來把這些社會力量凝聚起來。在一般觀眾與戲曲的專業工作者之間,電視還能起到重要的紐帶作用,不只是讓演員在電視上露臉,而是讓觀眾更多了解專業創作方面的動態和“熱點”,及時播出和宣傳一些新創作的好戲,同時也可以各種形式反饋觀眾對當前戲曲創作的意見。 【北京葉子】個人以為,觀眾看戲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看“角”,現在的戲曲電視劇越來越象電視劇,而不象戲曲。越來越不倫不類。看央視的《梁祝》,實在不敢恭維,讓浙江人説普通話,我覺得不太好。 【特邀嘉賓:傅謹】而且那普通話説得很怪呀!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電視媒體應該如何將戲曲這個中華藝術的寶貴財富向國人乃至世界人們展示和傳播,請嘉賓談談你們的看法? 【特邀嘉賓:路應昆】這個問題很大,概括起來講,我對電視媒體有三個希望:第一希望電視媒體能成為充分展示戲曲風采的大窗口;第二希望電視媒體成為普及戲曲知識的大課堂;第三希望電視媒體能成為戲曲的社會活動的大平臺。電視臺作為當今的主流媒體,在戲曲領域也應該有當仁不讓、責無旁貸的氣度和意識,不要覺得我只是個傳播媒介,只是個渠道,應該有更大、更高的文化責任感。 【特邀嘉賓:傅謹】 我覺得電視臺在選擇戲曲節目的內容時,應該更多地注意兩方面,一是經典,二是多元。所謂經典是指應該盡可能有選擇地播放那些已經得到定評的、經過時間檢驗的好作品,因為它們的美學價值比較有保證,觀眾有權要求電視臺播放這些已經有定評的作品;所謂多元是指應該盡可能考慮到中國戲曲的豐富性,不能只注目于大劇種、大城市的劇團,要注意到一些小劇種和中小城市的劇團,同樣有一流的劇目和表演。比如泉州的梨園戲。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各位嘉賓、網友,在加強戲曲知識性方面,電視媒體能做些什麼? 【高正奎】我認為這不僅是電視媒體所面臨的問題,其他媒體也應該思考。最起碼的在普及上要下點功夫,還有就是節目要貼近生活。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很希望電視臺大力加強戲曲的知識性方面的內容,讓電視臺成為一個傳播戲曲知識的大課堂。戲曲是封建時代後期最“大宗”的表演藝術,有很深厚的歷史積澱(我們常常講“博大精深”),舞臺上的很多東西需要會“看門道”才能明白,才會覺得有意思。因此在欣賞上必須要有引導,讓一般觀眾們能逐步地了解它。我在搞戲曲的研究和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強烈印像是:對戲曲這門藝術了解越多,越明白其中的種種“名堂”,就越容易喜歡它。至少對它了解較多的人,不至於輕易對它抵觸和反感。 【特邀嘉賓:路應昆】去年台灣出版了一部《崑曲辭典》,帶有兩盤介紹崑曲身段的VCD,示範表演者不扮戲粧,只套上戲袍或上身戲衣(需要有水袖等示範),但就那麼看,也覺得身段很美,把表意性動作與舞蹈結合起來,並且提煉得非常精妙,很優雅,有味道,看的時候簡直感覺我也應該去學(手腳禁不住就想跟著動——我沒學過表演,這是一種遺憾)。湖北編的一套戲曲教學VCD,也是把身段動作等元素一一分解開來,很細緻,真能讓人看明白。我曾經在課堂上放過一些,同學們一旦把那些身段動作的“意思”弄明白以後,也都覺得好,課堂上很有效果。現在電視裏也常請一些專家去講解,但就我看到的而言,覺得太簡略,有時候只是蜻蜓點水地簡單講幾句,就接著放一個片段,感覺講得不夠。皮面的介紹之外,可逐步有一些更深入的介紹,可以細到一招一式、一腔一調。或者有淺有深,適應不同類型的觀眾。教學也是一種普及知識的有效辦法。現在的教唱段、教胡琴等做法很好。還可教表演、教身段、教戲,搞系統化、系列化的教學節目。
【lllyyy001】電視戲曲節目需要的是挖掘更多當今無法了解的文化內涵。説實在的現在的戲曲節目還是缺少“文化”,戲曲本身很有文化,但是現在的節目編導不知如何深挖這裡的文化,所以讓觀眾不知如何欣賞戲曲節目,從而讓很多年輕人無法喜歡戲曲文化(少了引導觀眾的作用)。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同意這位網友對電視戲曲節目的看法,電視臺在播齣戲曲節目時,編導需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必要的介紹和説明,也包括包裝。
【北京葉子】我覺得戲曲頻道能加強一點時效性,大家都受地域的限制不能了解到其他省市的消息,電視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跨越地域,當然,我知道我提這個問題大概相關人士又該提到經費問題了,不知道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呢? 【特邀嘉賓:傅謹】我覺得這本來不應該是一個大的問題,更不是由於經費的問題。只是由於一般人認為戲曲節目的收視率不夠高,因此投入會相對較少,我想大約是如此吧。 【特邀嘉賓:傅謹】電視是可以起到傳播戲曲知識的作用的,但是我覺得最好是和欣賞結合起來,不要太像上課了。這就需要很高的編導水平。但是我覺得應該去努力。 【yq117】我覺得央視辦的《戲曲采風》欄目辦得就很活。除介紹一些劇種常識外,一些傳統優秀劇目的劇情也可做簡要介紹。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幾位嘉賓,你們如何看戲曲藝術與電視媒介結合而産生的戲曲電視片這種新的藝術形式? 【特邀嘉賓:路應昆】您應該主要是指戲曲電視劇這種形式。我的總體感覺是在這一領域做得還不太成功(好像舉不出我覺得很好的作品)。舞臺性、現場性是戲曲的最關鍵的“元素”,劇場是一個心理場。戲曲電視片失去了這一元素,為一大損失。要彌補這個損失,戲曲電視片一定要拿出自己很獨到、很精彩的東西來,否則就覺得意思不大,比看現場演出差得多。另外從戲曲電視劇來講,虛、實關係的處理一直是一個大難題。唱念做打,與虛擬原則是聯在一起的。環境景物實,唱念做打就顯得尷尬,如鏡頭與唱的配合常常不好處理。但是戲曲電視片也有很大的優勢,如鏡頭處理和光影處理等都有很大的自由度等等。但這些優勢怎樣與戲曲本身的特點相結合,也還需要努力實踐。戲曲電視劇如果能做好,戲曲就打開了一條極有前景的生路,故這方面的努力意義重大。 【特邀嘉賓:路應昆】現在的戲曲電視劇裏,音樂語言的陳舊也是一個較突出的問題。因為一般是現代題材,視覺上是新的、現當代的東西,一開始唱卻基本上還是老腔老調,有時還來鑼鼓,顯得不協調。當然音樂在傳統基礎上有出新,但普遍感覺出新幅度不夠大。(劇種特色與時代感的關係問題,附在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已專門説到。 【特邀嘉賓:傅謹】戲曲電視片本來並不應該是一種新的戲劇品種,對於我而言,電視主要是一個傳播平臺,而不是一種有獨立品質的藝術樣式。但是八十年代以後確實出現了相當多特殊的戲曲電視片,尤其以越劇為多,而且漸漸還形成了一些特點。但是戲曲電視片還遠遠沒有成為一種成熟的電視藝術開幕式,因為現在多數的戲曲電視片都只不過是把舞臺上演出的戲劇放在實景裏表演,並且將一些本來很緊湊的表演抻得很拖遝,把它們比喻為"注水肉"可能有些過分,但是也相差不遠。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請問嘉賓,你們對電視臺扶持戲曲的發展有什麼希望? 【特邀嘉賓:路應昆】當今的戲曲在性質上已屬於傳統藝術,與流行藝術有很大差異。一個重要差異是不能像流行藝術那樣能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傳統藝術與時代藝術在面對市場時,情況完全不一樣。因此電視臺播放戲曲節目(包括辦戲曲教育等),應該屬於公益事業,恐怕不能指望它贏利。可以説戲曲首先是扶持對象,而不是搖錢樹。我希望政府有關方面和電視臺能給戲曲一些特殊的照顧性政策,扶持我們民族的傳統藝術。到戲曲在各方面(尤其創新)能做得很好的時候,應該也能贏利,但目前顯然還有相當距離。 【特邀嘉賓:傅謹】戲曲的發展,第一是繼承;第二是市場;第三是傳播。對傳統的劇本與表演更好的繼承,能夠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含量,使之更具吸引力;對市場的適應與開拓,能夠使戲曲更具活力,與普通觀眾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更好地利用現代傳播媒體與傳播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戲曲在當代文化領域裏的邊緣狀態。有此三點,戲曲的前景,或許會比較樂觀。然後,我們才可以考慮多做些什麼。 【網友嘉賓:韓麗萍】戲曲是俗文化的一部分,戲曲的優劣主要在戲曲行內品評,而且由於戲曲特殊的程式化的表現形式,是和受眾在無形中産生了一種隔膜,所以造成很多人不了解戲曲,或者不願意了解戲曲,認為是“夕陽”藝術或者是下裏巴人,使戲曲的觀眾越來越少。一些優秀的戲曲劇本,一些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的精湛表演以及戲曲本身作為一種文化所蘊涵的特殊的魅力也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所以,通過電視臺等各種媒體加強對戲曲的傳播介紹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戲曲的認識與傳承不僅關係著一代人甚至影響著幾代人,戲曲所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特殊的表現形式已經逐漸被國內外的學者所認識。半世紀以前,當梅蘭芳帶著京劇走出國門時,戲曲大師布萊西特為中國戲曲的獨特的表現形式所傾倒,認為戲曲將成為戲劇未來的發展趨勢。今天當人們經過了文化的浩劫、以及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之後,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再次發現了戲曲的魅力。所以,電視應該抓住這個契機,為戲曲的傳播與發展提供廣泛的途徑。 【yq117】作為觀眾的希望,一方面我們的媒體有加大宣傳戲曲文化的力度,讓更多人了解戲曲文化,關注戲曲文化,從而讓更多的接受戲曲文化。另一方面政府文化宣傳部門要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傾斜和關照,穩妥的進行戲曲文化體制的改革,以便適應文化市場發展的需要;扶植是最關鍵的,因為這關係到我們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問題。再一點就是,作為戲曲文化的工作者,要有時代的緊迫感,無論是在劇目的創新上還是在傳統戲曲的繼承上,都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了解社會的需求,特別是要加大對現代戲的創作和演出,讓我們戲曲文化的這個大花園,開出更加絢麗多姿的戲曲之花,給廣大觀眾以極大的審美享受和情感的愉悅,提高廣大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對戲曲文化的鑒賞能力。
責編:張文娟、張青葉、邢立雙
|
共8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