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衰落的原因及發展現狀
【yq117】請問幾位嘉賓,把“劇種特色”定位於戲曲音樂的“傳統”予以突出表現和固守,這種恪守“特色”的絕對化,是否造成了戲曲與時代距離明顯拉大,遠離市場、特別遠離青年人的主要原因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覺得簡單化地固守“劇種特色”,是導致戲曲與時代距離拉大的一個直接原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就“劇種特色”來説,還有很多“特色”現在的人包括年輕人都還很喜歡,我絕不是説這些特色應該淘汰,這些特色還可以強化。我主要是説在新戲創作中,不要固守老的“劇種特色”。另一方面,我們的老戲應該保留並儘量演好,劇種特色可以由這些老戲來集中體現。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當前人們對戲曲的態度呈現出“兩極化”,請問嘉賓我們應該怎樣對待?
【特邀嘉賓:路應昆】當看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戲曲電視”這個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的包容太大,實際上包含著男女老少、士農工商等各色人等,因此“我們”的欣賞趣味必定是多種多樣的。這種欣賞趣味的差異在戲曲來説尤其顯得突出。眾所週知,現在的人們對戲曲的態度分歧很大,有些人很喜歡甚至入迷,但也有不少人不喜歡,甚至覺得該進博物館了。喜歡戲曲的人也有種種差異,有人喜歡傳統的,有人喜歡新編的,有人喜歡現場演出的舞臺劇,也有人喜歡戲曲電視劇,有人喜歡聽唱腔的“味道”或看表演上的“玩意兒”,有人又喜歡琢磨作品的思想內涵,如此等等。
【特邀嘉賓:路應昆】既然“眾口難調”,那麼對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戲曲電視”這個問題,恐怕首先就應該回答一句:“我們”需要多種多樣的戲曲節目。也就是説,我們必須充分尊重觀眾口味的多樣性。我們不可能做一種菜而指望每個人都喜歡它,那太難了。適當的做法應該是百菜待百客,就像自助餐,首先一定要花樣多,最受歡迎的餐廳就是給客人的選擇餘地最大的餐廳。在觀念上,不同的口味並不互相排斥,不宜輕易講哪種口味“高”哪種口味“低”,還是“蘿蔔白菜,各人所愛”,都有存在權利。因此我們做菜的大師傅最好能多方面都照顧到,儘量讓每一位顧客都能在這裡找到他需要和喜愛的東西。當然戲曲在當今是一種傳統藝術而非流行藝術,很多劇種還有很強的地域性,故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戲曲愛好者。編排節目時可以有相應的針對性。
【s秋水伊人s】兩位專家,過年好!我只在一些晚會中才看戲曲節目,也越來越不了解我們戲曲的歷史和精彩的唱段,請問專家怎麼看戲曲的發展現狀?是否戲曲已經衰落了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的看法就是説戲曲這些年總體説是在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原因就是現在人們在文化方面可選擇的東西太多了。戲曲自身的問題是這麼多年來發展太慢,跟不上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特邀嘉賓:傅謹】要説現在的戲曲衰落,確實是衰落了,但是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它仍然可以在心裏,你可以熱愛它,也可以不熱愛它。管它衰落不衰落呢。中國現在的電影比戲曲衰落得多了,也不妨礙它成天活蹦亂跳地晃咱們的眼睛呀。所以我説,關鍵是看咱自己喜不喜歡。
【康輝3】我覺得不妨把我們的戲曲解釋為古時的流行音樂,就如同我們的漢賦,詩詞,元曲的音樂載體一樣的歷朝流行音樂,這樣聽眾接受起來會容易些!其實事實也如此,只不過當代的聽眾不一定會喜歡老歌而已。
【一千零一頁】戲曲曾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一種戲劇形式,請問為什麼近年來逐步衰落了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戲曲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創作方面,藝術形式的創新不夠,思想內容方面也沒能貼近我們當代人的思想感情。間接的原因很多,如劇團的體制方面,創作的指導思想方面,另外同整個社會文化的氛圍也有相當關係。
【高正奎】我認為戲曲衰落的原因有兩點:1、外來文化的衝擊;2、沒有現代感的好劇本。
【特邀嘉賓:路應昆】我同意這位網友講的兩個原因,其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藝術形式方面,總體講同現在普遍的審美需求有明顯距離。
【特邀嘉賓:傅謹】我認為這兩點都不是主要的原因,全世界的後發達國家都受到發達國家的外來文化衝擊。但是,也有很多國家能保持自己本土藝術的生存與發展,我覺得戲曲衰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應該從外在的方面找原因,我自己認為戲曲衰落應該從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對傳統沒有足夠的尊重這個方面來尋找答案。所以,戲曲衰落也不是沒有現代感的好劇本,而是因為沒有很好的繼承傳統的好劇本,比如説像翁偶虹那樣優秀的劇作家現在一個都沒有了,現在的作家現代感太多,傳統味道太少了,所以戲不好看,所以戲曲才衰落。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兩位專家,請問你們怎麼看年輕人不太喜歡戲曲的現狀?主要問題在哪呢?
【特邀嘉賓:路應昆】傳統的老戲,本性上的確不大適合現在一般的年輕人。欣賞這類老戲需要有充裕的時間,能完全靜下來,即有閒情逸趣,這一點年輕人不容易做到。傳統戲常常在視聽“表層”上不那麼華麗,卻更富於內在涵蘊,其藝術形式也常需細細品味,而且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領略其中的微妙之處。這些對於年輕人欣賞戲曲來説都是障礙。至於新編戲年輕人也不喜歡,就需要找更多原因了。一個根本問題是,現在的新戲創作總體跟不上時代,與時代脫節厲害。當今時代的文藝領域也是“八仙過海”、多種多樣的東西激烈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中,作為傳統藝術的戲曲不少方面已明顯感覺陳舊,檔次上也常常相形見絀。傳統的唱腔和表演招式等也自有魅力,也總有一些人喜歡,但畢竟程式化的東西變化有限,又不斷重復、陳陳相因,感覺上離當今時代太遠,常顯得隔膜。一味喜歡傳統形式的人雖然也總有,但畢竟不多,而且越來越少。像晚會裏的戲曲節目那樣加一些伴舞,場面搞得很大,視覺上很華麗,但都是外部包裝,不解決戲曲本身的問題。所以戲曲要想贏得更廣大的觀眾,尤其青年觀眾,藝術形式上一味吃祖宗飯、不大幅度發展創新是不行的。
【特邀嘉賓:路應昆】還有表演質量的提高,也是突出問題。現在的年輕演員普遍藝術火候不足,儘管他們有年輕、扮相好、嗓音好、服飾裝扮好、武功好等等優勢,但在內在的氣質上、做派上,在塑造性格、體現特定人物的“精氣神”上,卻常常不如前代藝人。更重要的是,前代的一流藝人都很有創造性,即便同樣的戲,在唱念做打上也各有各的特殊處理,各有各的絕招,不像現在的年輕演員一般都是照著老師教的演。所以同樣的戲、同樣的腔,演來就缺乏“看頭”,經不起“品味”。因此戲曲要贏得更多觀眾,還必須強調藝術質量,否則就意思不大了,很難吸引觀眾。表演質量低的戲,老年人、中年人也不會喜歡,更何況青年人。
【yq117】我覺得,一些青年人不太喜歡看戲曲,一方面是一些傳統劇目離現實很遠,加之一些年青人對歷史了解比較少,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戲曲藝術專業性太強,一些劇種的唱腔不看字目聽不懂。再就是戲曲的演出和播出節奏太慢。有的在表演技巧上不能花樣出新,給青年人的印像是戲曲表演都是一個模式。還有其它許多原因,出現了遠離青年人的現象。
【特邀嘉賓:傅謹】年輕人裏面也有不少非常喜歡戲曲的,但是從總的情況看,年輕人喜歡戲曲的比例,遠遠比不上中老年人。要説原因,我想無非是兩個方面,第一,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的問題;不同的時代人們對不同文化藝術形式的評價會出現一些差異,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強勢地位越來越為世界所認識,因此20世紀初在中國曾經出現過的文化自卑現象再一次出現,隨著西方藝術大規模引進,整個社會出現了文化價值觀的傾斜,自覺不自覺地以為西方的藝術是比中國的藝術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藝術,欣賞西方古典藝術是比欣賞中國古典藝術更有面子的事情,這對年輕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第二,是戲曲自身的傳播手段的問題,相對於流行音樂和影視這些很快就學會了如何利用現代傳播媒介擴大自身影響的藝術形式而言,戲曲顯然落後了,還遠遠沒有真正學會如何在這樣一個現代傳媒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文化環境裏與其它藝術樣式競爭。在這個方面,當代中國多數戲曲劇團甚至遠遠比不上20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的戲曲劇場的經理人。只有很少的戲曲界人士,比如浙江小百花的茅威濤、安慶黃梅戲劇團的韓再芬等人,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從整體上看,戲曲界在運用現代傳媒方面太落後的。
【高正奎】我認為有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在年輕人眼裏,戲曲遠離他的生活。
【高正奎】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戲曲會不會走向消失?
【特邀嘉賓:傅謹】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劉厚生先生就提出,如果戲曲不認真的採取措施,很可能會衰亡的。二十年前,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這樣的警示,按理説戲曲是不會消失的,但如果我們努力工作,沒有正確的方針政策,説它要消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高正奎】請把你説的工作和正確的方針政策細化,指什麼?
【特邀嘉賓:傅謹】一方面是戲劇劇團的體制改革和市場培養,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需要改變文化自卑感,要認識到本土文化的價值,而這樣的認識同樣是需要政府和知識分子做大量的工作。
【畫眉99】請問兩位老師,戲曲怎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現在電視劇很火,而反映現實題材的戲劇節目不多,這也限制了戲曲的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樣的原因?是缺少編劇、缺少受眾、還是觀念陳舊?
【特邀嘉賓:傅謹】反映現實題材的劇目確實比較難寫,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現代戲的陷阱》,有興趣你可以找來看看,那裏談得比較透徹。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戲曲在失去觀眾,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光是擺在戲曲劇團面前也是擺在戲曲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請問幾位嘉賓是如何看待這個課題的。
【特邀嘉賓:路應昆】主持人講得很好:戲曲當前面臨的“危機”,也是擺在戲曲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也可以説,戲曲理論界現在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注意。第一還是端正學風的問題。“學術腐敗”當然不會與戲曲理論界無緣。學者還是應該以探求真理、實事求是為天職。如果熱衷於炒作、粉飾之類,一味評功論好,甚至不惜偏離事實,這樣的“理論”或“評論”不僅無助於扭轉危機,反而對戲劇事業有害。急功近利甚至庸俗化的做法,也很有損於理論自身的形象,人家不信任你了。第二點,越是面對很麻煩的課題,學術越要強調窮究精神,力求從根子上找問題,儘量抓住要害。理論要做就做徹底,不要盡做浮光掠影、不痛不癢的表面文章。戲曲在現在的處境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是不行的,需要從根子上治病。當然在病根太深的情況下,實踐也許只能一步一步來,不能驟下猛藥,但即便這樣,理論也應該盡力找準問題的根源。真正從“實事”中求到了“是”的理論,才能真正有助於應對“危機”。當然這樣的研究做起來難度大,而且這樣的理論很可能與當前的實踐有較大距離,很難産生“速效”,但那是另外的問題。歸結起來講,面對“危機”,理論的任務恐怕首先還是準確、深刻地認識“危機”,揭示其根源所在。而這一點,坦率地講我覺得現在做得還不夠。
【特邀嘉賓:傅謹】是啊,戲曲是在失去觀眾,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時你面對一種時代潮流,明明知道它不合理,卻很難真的做些什麼。你只能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時間能夠證明一切,否則我們面對不間斷地變換的流行,真會手足無措的。戲曲失去觀眾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也不是僅僅靠戲曲理論工作者所能夠解決的。當然我這樣説並不意味著推託責任,我們會努力,但是大家要有耐心。其實在我看來,自己的感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