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2003年1月22日晚7:30,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導師白振聲教授、徐萬邦教授作客《電視批判》論壇,與網友繼續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節日文化與電視?”這一話題。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節日習俗的延續,節日文化的發展以及節日期間的電視節目,特別是春節聯歡晚會,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當晚,網友們就“春節習俗與文化”、“節日文化與電視”、“春節聯歡晚會”等話題,嘉賓與網友展開激烈交流。
徐萬邦教授(左)、劉連喜主任(中)、白振聲教授(右)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歡迎你們準時登錄我們的《電視批判》論壇,我是網絡主持人邢立雙。今天來到網絡演播室的兩位專家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生導師白振聲教授和徐萬邦教授。此外,還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孫巋博士和沈炯哲博士。我們歡迎他們的到來。今天他們就"節日文化與節日電視"這個問題將和我們網友進行一次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問題。首先讓他們來個開場白吧!
【特邀嘉賓:白振聲】開場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教師白振聲。春節就要到了,很高興能在央視網站與大家談談春節這個話題——春節文化與春節晚會。首先向大家拜個早年,預祝大家春節愉快!
春節,也叫"年節"或"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它歷史悠久,相沿成習、成俗,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所以也可稱之為一種習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它內容豐富,涵義深刻,我們把它稱之為"春節文化"是名副其實的。
談春節文化,必然要涉及節日、習俗、文化這三個關鍵詞。對它們的涵義與相互關係,有必要在這裡稍加解釋。"節日"是與"平日"相對而言的,亦即不平常的、重要的特殊日子。節的繁體字是竹子頭,它的來源應該與竹子有關。竹節是竹子上長枝葉的特殊部位,用它來比喻一年中的特殊日子是很恰當的。習俗,即風俗習慣。春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解釋,在學術界,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理解。就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看它是指人類在體力和腦力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財富是有形的,如衣、食、住、行、生産工具,亦稱物質文化。精神財富是無形的,重要指社會意識形態的東西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組織等,亦稱精神文化。風俗習慣、電視臺放的各種文藝節目,包括我們的春節晚會應屬於精神文化之列,而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的春節、春節文化自然都屬於精神文化範疇。
【特邀嘉賓:徐萬邦】開場白:我是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員,名字叫徐萬邦。我的專業是民族學和民族文化,很高興和各位網友在網上交談,有説錯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客氣指出來,謝謝。
【網友嘉賓:沈炯哲】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白振聲教授的學生。我叫沈炯哲。我是從韓國來的留學生,今天來到這兒做客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