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賈磊磊教授發言主題:媒體道德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賈磊磊的發言主題是:媒體道德。
【特邀嘉賓:賈磊磊】任何一個國家的大眾傳播媒介,都具有其勿庸置疑的意識形態特徵。它們是控制社會輿論、調控受眾心理的有效工具。不論其媒體包裝的風格是什麼,它的節目主題,它的潛臺詞都是由媒體自身的屬性所決定的。但除此之外,媒體是否具有它的道德屬性,它是否應當遵守普遍意義上的媒體道德呢?在一個法制健全、文明昌盛的社會裏,應當有一種被全社會共同認可、被所有的人一致默守的道德準則。而這種準則並不會因為一種行業、一種職業的目的而動搖。它應當是這個社會乃至人類的最高道德。
    那麼,媒體的、新聞的立場與人類的普遍道德和立場是否會産生衝突呢?如果發生衝突的話,那個應當“讓位”、或是“退出”呢?世界上任何一個記者都不可能是絕對“中立”的,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道德尺度和政治傾向。當他手持攝像機面對著一場激烈的戰爭或是一場流血衝突的時候,他應當是去做一個衝鋒陷陣的鬥士,還是去做一個客觀中立的記者呢?如果,他看到一名正在流血的同伴,他是用攝像機把他流血的慘狀記錄下來重要呢還是拯救他瀕臨死亡的生命重要?
    台灣女演員白小燕之女的慘死與媒體、記者的跟蹤報道有關嗎?戴安娜的死與媒體、記者的職業道德有關嗎?也許,僅從職業道德來説,一個對新聞人物窮追不捨的記者,是最盡職的記者。但是當媒體被無形的商業巨手所掌控的時候,它就不得不屈從於讀者與觀眾的種種慾望,由無數的慾望所形成的市場,就會變成一隻巨大的怪獸驅使著傳媒,同時又驅使著記者來履行他們的“職責”。
    如果我們把真實放在新聞的首位,那麼攝像機就不能回避任何真實的東西。但是,真實的原則與道德的原則有時是相背離、甚至是相衝突的。對於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的報道,如果我們用真實的原則來要求它,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的是在世貿中心遺址上被人們挖出來的能以辯認的斷肢、碎屍,看到一系列殘不忍睹的情景,因為這些東西最真實;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對這樣一種世紀性的恐怖事件的當報道,除了反復播放的飛機衝向大樓的鏡頭,並沒有過於血腥情景,甚至對報道相關事件的照片也都非常注意它的視覺形象不要過於恐怖、血腥,因為這種普遍道德比記者通常所追求的那種真實的職業道德也許更重要。
    世界上任何真實的事件,只可能發生一次。如何捕捉到這種永遠不會再現的真實情景,便是所有新聞工作者最關注的事。正是由於這種一次性的事件最難捕捉到,它才顯得最感動人、最具有吸引人,同時取得它的代價往往最大。媒體是以非道德的方式滿足觀眾,還是以道德的方式拒絕他們呢?這是媒體的兩難選擇。儘管我們的電視新聞節目中,所謂紀實性風格的作品,愈來愈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市場化的年代裏,電視新聞節目也愈來愈具有消費性,這就是説,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趣味性需求已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心理市場。觀眾對新聞本身的需求,即對偶然性事件和重大歷史事件的關注,正成為新聞節目的兩個支點,特別是在收看重要事件、重大比賽的現場傳播時,更是激起了廣大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需求通常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如果它的商業邏輯會演變成觀眾愛看什麼,媒體就給他們看什麼。這也算是一種市場化體制下的媒體道德嗎?
【現場主持人:廉靜】賈磊磊先生提出了一個媒體道德的問題,指出普遍的道德和作為媒體的真實的職業道德是尖銳和對立的,如何調節“對立”,是提給我們媒體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他在發言中也基本上給出了一個回答。下面我們請中華美學協會,審美文化研究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川先生發言,他發言的題目是:當前媒體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問題。 

【現場同學】請問賈老師:職業道德(或媒體道德)真的是人文道德的對立面嗎?
【特邀嘉賓:賈磊磊】我覺得這個問題涉及的內容特別的寬泛,我覺得當媒體所謂收視的效果被商業的利益鎖定以後某種意義上是媒體的商業利益。道德不討論法律,或者不討論政策之內的這些問題,道德問題首先關注的是個人主題自己空間問題,一旦我們認為某些節目,嚴格的來講,電視媒體,比如電影、電視劇,如果要是規範它的所謂道德內容的話,那麼很多娛樂性的節目我覺得是非道德的。或者觀看的主體不一樣,也就是説我們對一個暴力場面的報道也好,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可能無所謂,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講對他的心靈可能造成很大的傷害。我覺得還是比較規範的體制來保證。使觀眾不在這方面受到傷害,另外我比較關注所謂偷拍的問題,如果從道德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要看偷拍的主體和目的,比如説我們對一種犯罪的實施,或者違反的現象進行偷拍,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對個人利益生活破壞,那麼我覺得這是個人陰私的侵犯,那麼這種是不合理,應該受到治理。很多實施層面上,即便有一些約定,在實行過程當中可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很多具體拍攝的方式,某種報道的形式問題,我覺得這是要看動機和視點。我就是簡單的談這樣的問題。

【2003年的幸運小羊兒】賈老師,今天您談到了媒體道德問題,那您能談談對“偷拍”的認識嗎?如何在新聞紀實中平衡媒體的職責與道德?
【特邀嘉賓:賈磊磊】“偷拍”是一個尚未被法律認可或否定的方式。就我個人的看法,“偷拍”的目的決定了它的存在是否合理,比如以對犯罪的行為、違法行為的揭露、記錄為目的的“偷拍”是合理的,而對私生活的“侵入”、對私人空間隱秘性的破壞的“偷拍”,特別是將這種“偷拍”轉換為“視覺商品”來出賣的話,這種“偷拍”就應當受到置疑。以不違背人類的普遍道德為前提,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實效果是平衡兩者的最佳途徑。但是,“真實的”與“道德的”並不能完全統一,更不能完美結合。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