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媒介變化與審美文化創新學術研討會》精華輯錄
作者:《電視批判》欄目專稿 發佈時間: 2003-1-28 20:50:13



姚文放教授發言主題:我看故我在—媒介變化與視覺文化的崛起


【網絡主持人:張青葉】中華美學學會審美文化研究會副主任、揚州大學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導姚文放教授的發言主題是:我看故我在—媒介變化與視覺文化的崛起。
【特邀嘉賓: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正在日益變成一種視覺文化,這是方興未艾的電視、廣告、電腦、互聯網等我們眼前策動的一場文化巨變。如今電視、廣告、電腦、互聯網已幾乎將所有的文化樣式收歸於自己名下,將其統統變成視覺文化。一句話,用眼睛去看,這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可是這一説法馬上就遇到了一個問題:以往的印刷文化難道不也是用眼睛去看嗎?這裡要指出的是,我們説印刷文化不等於視覺文化,不是説以寫作和閱讀為主要形式的印刷文化不需要用眼睛去看,而是説看的方式不同。印刷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語詞和概念,它是以認識性、象徵性、理解性的內容訴諸人們的認知、想象和思考;視覺文化讓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虛擬性、遊戲性、娛樂性的表象供人觀賞、參與和消費。另外視覺文化還多一層,那就是具有表演性、儀式性、公眾性。
    當代審美文化成為一種視覺文化與文化的都市化有關。現代都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人口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城市,在城市的每一個單位面積土地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也就越來越隔膜、越來越陌生。這就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話和溝通越來越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然而現代都市人之間的交往、對話和溝通主要不是靠讀和聽,而是靠看。在這個意義上説,現代都市人是一種靠眼睛生存的生物。當代審美文化也就適應人們的這一生存方式而向視覺文化轉化。
    當代審美文化成為一種視覺文化涉及到一個關鍵詞:“形象”。“形象”在今天已經成為流行語,但它並不是傳統美學或藝術理論所説的“形象”,而是有其特指的含義,與大眾傳媒的崛起有關。在當代審美文化中,“形象”有三層含義:其一,映象。大眾傳媒所表現的並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真正生活的替代品,是映象。其二,類象。類象與摹本一樣,都是一種仿製,但是二者又有很大區別,摹本主要是手工臨摹,是對於某一原作的摹倣,而類象則是沒有原作的仿製。其三,幻象。在藝術欣賞中,欣賞者往往會對作品中的人物産生一種替代性的幻覺,它消除了藝術與現實、角色與觀眾、假想與當真之間的界限,為人們提供一種想象中的滿足,用人物所取得的成功和勝利來充實他們平淡無奇的生活。總之,從以上三層意義上説,“形象”已經變成了獨立的消費品。
【現場主持人:廉 靜】姚文放先生就當代審美文化成為一種媒介變化的新情況,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關鍵詞—“形象”。他從三個方面來講:映象、類象、幻象。

【現場同學】趙煥亭問:姚文放老師,請進一步闡釋當代審美文化中的“形象”是如何變成獨立的消費品的?你所説的當代審美文化中的“形象”有三種含義:映象、類象、幻象。其中第三層含義“幻象”似乎與傳統美學所説的“形象”沒有本質區別。
【特邀嘉賓:姚文放】以往的文藝作品,它供人欣賞,或者説供人消費,包含著兩個層面:一個是能指,一個是所指。“能指”即形象、文本、語言形式。“所指”即通過能指傳達出來的一種意蘊、意旨、情感、情懷。現在能指和所指兩者之間的關係發生很大的變化,大致有三個情況:1、能指膨脹,所指喪失。如《英雄》一片風靡全國,大家往往看的是熱鬧,最後揭示了什麼?説明了什麼?表達了什麼?往往是非常寬泛、模式化的東西,譬如説勸善懲惡,英雄救美這樣一些非常寬泛的主題。其中的內涵是非常稀薄的、是空心的、是泡沫式的。我們消費的是它的形象,形象在消費中具有獨立性。2.大眾文化當中形象和內容是相互游離的,比如説卡拉OK,畫面和聲音可以是不一致的,暢銷讀物有很多配圖是和文章無關的,為了避免引起誤解,經常在文章最後或圖片下方註明“此圖和本文無關”,但不一致為什麼還要擺上去呢?説明它具有某種被消費的獨立性。3.能指的氾濫扭曲了所指,所指成為為能指服務的東西。譬如電影《尋槍》,片頭的説明文字講表現人間的溫情,其實這部電影就是給一個懸念,情節成為獨立的消費對象。所謂揭示一種人間的溫情,看下來以後卻似是而非。至於説我所説的“幻象”是否類同於以往所説的“形象”,我想由於前者的表演性、儀式性、公眾性決定了它與以往所説的“形象”是有所區別的,試想想在電子遊戲中的幻象與以往的藝術形象的不同便可了然。

【等待的是太陽】我想問姚文放教授,您認為當代審美文化正在日益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有人認為視覺文化會消解人們的思考能力,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特邀嘉賓:姚文放】單一的視覺文化的確有可能弱化人們的思考能力,有些青少年在網上玩遊戲,能玩幾天幾夜,神經高度緊張,但幾乎不用要動腦子,人都變得機械了,我們看武打片,只是産生感官的興奮,思考能力完全可以“睡覺”。小而言之一個人,大而言之一個民族如果都是這樣的話,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會弱化人們的思維能力,而不會像以前我們欣賞文藝作品,能夠獲得許多快樂、溫情和教益。現在上網聊天或玩遊戲,玩了半天什麼有沒有得到,空手而歸,長此以往,麻痹了理智和思維的功能,我看不是一件好事。

【手揮五弦】姚文放老師,看得出您對視覺文化持一種審慎的態度,甚至不乏懷疑,那您覺得您所提的那些負面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呢?還是視覺文化的致命傷所帶來的致命傷呢?對於傳統的控制方法無能為力的網絡媒體,是不是會帶來更多的您所擔心的負面影響呢?像我這樣的二十多歲的,可以説理解的框架還可以説是一種“文學的建構”,也許和我們的父輩還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但于八十年代的人比較,他們的經驗世界則是很純粹的視覺“框架”,我覺得這不是優點缺點的問題,而是一種無法避免的事實。 
【特邀嘉賓:姚文放】我對文化發展的前景抱有一個信念,即應以多元共存並進的前景為歸結,這種多元共存並進的文化格局也應包括人的多種感官、多種心理功能的共存並進,不僅是視覺在起作用,而且聽覺、觸覺乃至嗅覺、味覺都應起作用;不僅是感覺在起作用,而且聯想、想象、思維、理智、情感、意志等也應起作用。讓我們期待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迎來一個多元文化共存並進的時代,而視覺文化很可能是其中的一個發展階段和一個方面。


責編:青葉、立雙、詩曼

 共19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相關文章]